第四辑 对教师地位和条件的论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94&rec=59&run=13

郑玄在经注中,对师道问题多有阐发和论说。他主张突出教师的地位,强调教师
的作用,并对教师本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一、尊师重道
儒家一贯主张尊师,儒家经典中对教师地位、作用、条件皆有论述,汉代经师也
受到社会的推崇。郑玄继承了儒家这一思想,从封建礼制的角度论述了教师的地位。
《礼记·礼运》:“故天生时而地生财,人其父生而师教之。”郑注:“顺时以养财,
尊师以教民,而以治政,则无过差矣。”《诗·周南·葛覃》:“言告师氏,言告言
归。”毛传:“言,我也。”郑笺:“重言我者,尊重师教也。”他还把尊师和重道
联系在一起。《礼记·学记》:“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郑注:“尊师重道焉,不使处臣位也。”他在这条注中还详细叙述了周武王拜吕尚为
师请教问题时的礼仪程序,说明虽贵为天子,对待自己的老师也必须执弟子之礼,不
能用对待臣下的态度对待老师。对于一般人来说,事师和事亲、事君一样,要服侍终
身,只不过为师守丧无丧服的要求。《礼记·檀弓上》:“事师无犯无隐,左右就养
无方,服勤至死,心丧三年。”郑注:“心丧,戚容如父而无服也。”他认为,尊师
的实质在于重道,不仅是形式上尊重教师的身份。《礼记·曲礼》:“礼闻来学,不
闻往教。”郑注:“尊道艺。”这是因为教师是“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周礼·地
官·序官》“师氏”注。) 。从他自己对待师道的态度来看,是不违背老师的治学态
度、宗旨、方法,并非所有的师说,这是积极的态度。

二、“师善则善”
郑玄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和支配的作用。《礼记·学记》:“善教
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郑注:“师说
之明,则弟子好求之,其言少而解。”又:“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
也悖,其求之也佛。”郑注:“教者言非,则学者失问。”所以,他把教师本身的品
德、学识及教学态度视为教育成败的关键。他在注《礼记·学记》“是故择师不可不
慎也”时说“师善则善”,正是此意。

三、为师条件
郑玄在经注中阐述了为师的条件,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
第一,“以正教之”。教师的品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所以教师必须行以正
道,这在儿童教育中尤为重要。《礼记·曲礼上》:“幼子常视毋诳。”郑注:“小
未有所知,常示以正物,以正教之,无诳欺。”这里论述的是幼儿教育,但也是对教
师的要求。
第二,精通业务。郑玄在经注中批评当时的一些经师自己都没有弄懂经义,只能
死诵经文。《礼记·学记》:“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郑注:“言今之师,
自不晓经之义,但吟诵其所视简之文,多其难问也。”他认为只知照本宣科,不是称
职的教师。《礼记·学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郑注:“此或时师不心
解,或学者所未能问。”
第三,积极施教。郑玄认为,凡是虚心求学有上进心的,都应对他们施教,促其
上进。《论语·述而》:“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郑注:“人虚己自洁而来,当
与其进之。”(引自《郑氏佚书·论语注》。)施教应在学生有上进心和求知欲的情况
下,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的方式进行。《礼记·学记》:“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
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郑注:“从读如‘富父
舂戈’之‘舂’。舂容,谓重撞击也,始者一声而已。学者既开其端意,进而复问,
乃极说之,如撞钟之成声矣。”
第四,“修业不敢倦”。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学问的不足。郑玄在注《礼记·学记》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时指出:“学则睹己行之所短,教则见己道之未达。”
所以,教师在教育弟子提高的过程中,也要自强不息,不断深造。《礼记·学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郑注:“自反,求诸己也。自强,
修业不敢倦。”郑玄本人潜心治学数十年,教学不辍,也从不中断自己的学习深造,
晚年还向并无名望的刘洪学习《乾象历》,为当时许多名儒学者所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