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郑玄经注的特点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94&rec=50&run=13

郑玄注经,其经文兼采今、古文,其经注也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一、不拘门户之见
汉代,不仅有今文经、古文经的对立,而且在一个经学派别内部,一经就有数家。
就今文经来说,如《易》有施、孟、梁丘、京氏四家,《书》有大夏侯、小夏侯和欧
阳氏三家,《诗》有齐、鲁、韩三家,《礼》有大戴、小戴和庆氏三家。一家又有数
说。在这种情况下,各守家法,不变师说,使经学陷入僵化状态。
郑玄注经,不盲从师说,当他认为师说不妥时,即提出不同的观点。如他最初从
张恭祖学《韩诗》,后又学了《毛诗》,认为《毛诗》优于《韩诗》,就以《毛诗》
为底本作注,而基本上舍弃了《韩诗》的师说。对于其师马融的学说,也不因马融是
古文经学大师而盲从。如注《书》,多异于马融之说。《尚书·尧典》“修五礼”,
马注:“五礼,吉、凶、军、宾、嘉也。”郑注:“五礼,公、侯、伯、子、男朝聘
之礼也。”又“教胄子”,马注:“胄,长也。教长天下之子弟。”郑注:“胄子,
国子也。古者司乐以教国子。”

二、广采群言,加以己见
在今、古文经两派对垒的情况下,郑玄兼通今、古文经。他虽然比较倾向于古文
经,但在经注中不排斥今文经说,而能够力求采纳各家之精华。他笺《诗》,以《毛
诗》为底本,又兼采今文齐、鲁、韩三家《诗》说,并断以己意。他注《周礼》,对
于杜子春、郑兴、郑众三位古文经学家的注,或从其说于注中引用,或不从其说而于
注中说明其非,或引其说以为于义不足而于注中增成其义。凡引经师之说,皆一一注
明,自己的见解则以“玄谓”提示,体例严谨。所以,郑玄这种广采众说的经注,并
非东拼西凑,而是以一家学说为主,吸收其他各家的精华,同时加上自己的见解,从
而构成严密的学说体系。

三、以经说经,权威性强
郑玄注经,常直接采用其他经的原文。如注《周礼》,引用的有《毛诗》、《春
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礼记·王制》、《孟子》等。注《仪礼》,引用的
有《周易》、《诗》、《书》、《周礼》、《礼记》、《春秋》、《春秋传》、《论
语》、《孝经》等。注《礼记》所引经书和注《仪礼》大体相同。《毛诗传笺》也是
这种情况。
汉代学者大多专攻一经,东汉后期有的能通数经,像郑玄那样精通诸经的学者是
极为罕见的。正因如此,郑玄注经能够以经说经,这是那些专攻一经的学者做不到的。
以经说经,是郑玄经注的特点。这种注释,权威性强,并沟通了儒家各经之间的联系,
使经学有可能成为整体的学术。

四、简约精要,易于掌握
郑玄在《诗谱·序》中概括其注经方法云:“举一纲而方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于力则鲜,于思则寡。”这种注经方法,使郑玄的经注表现出简约精要的特色。
郑玄注经摒弃了逐字逐句进行解释的章句形式,而采取“文义自解,故不言之,
凡说不解者耳”(《毛诗正义》卷一。)。按照这一宗旨注经,虽博采众家,广揽群言,
但笔墨只下在重点和难点上,致使经注往往少于经的原文。如《仪礼·少牢馈食礼》
经2979字,注2787字;《有司彻》经4790字,注3456字。《礼记》的《学记》、《乐
记》二篇,经6495字,注5532字;《祭法》、《祭义》、《祭统》三篇,经7460字,
注5523字。皆注少于经(据皮锡瑞《经学通论·三礼》。)。这与那种说《尧典》篇目
“两字之谊,至十余万言”(《汉书·艺文志》注。)的章句之学相比,风格截然不同。
郑玄经注的上述特点,对于那些墨守师传的学者来说,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
使他们感到耳目一新,郑玄经注很自然地受到广泛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