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毛诗传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94&rec=25&run=13

一、郑玄笺《毛诗》的原则
西汉,齐、鲁、韩三家《诗》属今文经,皆立于学官,《毛诗》晚出,属古文经,
只在民间传授。《毛诗》的经文、篇次与三家《诗》有异,对各篇主旨的解说、名物
制度的解释也不同。东汉,《毛诗》虽不立于学官,但也得到了朝廷的承认,古文经
学家卫宏、郑众、贾逵、马融等都为《毛诗》作传。郑玄曾从张恭祖学《韩诗》,又
师事马融受《毛诗》,在注《三礼》之后,又作《毛诗传笺》。《四库全书总目·经
部·诗类一》云:“案《说文》曰:‘笺,表识书也。’……康成特因《毛传》而表
识其旁,如今人签记,积而成帙,故谓之‘笺’。”
郑玄在《六艺论》中说:“注《诗》,宗毛为主。其义若隐略,则更表明;如有
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也。”(《诗》释文“郑氏笺”音义。)这段话可以看作郑
玄笺《诗》的总原则,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凡是《诗》句文义容易读懂、不
需解释或赞同毛传的,则不加笺释。其二,凡是《诗》句不易读懂而毛氏又未作传的,
则加笺释。其三,凡是毛传文义隐微之处,则笺释以表明之,如《大雅·荡》:“不
明尔德,时无背无侧。”传:“背,无臣;侧,无人也。”笺:“无臣、无人,谓贤
者不用。”其四,凡毛传文义简略之处,则作笺以深释之。如《小雅·瓠叶》:“君
子有酒,酌言酢之。”传:“酢,报也。”笺:“报者,宾既卒爵,洗而酌主人也。”
其五,凡毛传文义不尽之处,则作笺申发之。如《郑风·羔裘》:“羔裘晏兮,三英
粲兮。”传:“三英,三德也。”笺:“三德,刚克、柔克、正直也。”其六,凡毛
传有不当之处, 则作笺正之。 如《大雅·桑柔》:“民靡有黎,具祸以烬。”传:
“黎,齐也。”笺:“黎,不齐也。”

二、《毛诗传笺》的体例
(一)随文释词。即按先后顺序释词。如果同一个字在《诗》中重复出现,且意义
不同,这种格式就显得特别重要。如《大雅·崧高》:“于邑于谢,南国是式。”笺:
“于,往;于,於。”有时也指明上下顺序。如《小雅·出车》:“我出我车,于彼
牧矣。”笺:“上我,我殷王也;下我,将率自谓也。”
释词的体式很多,灵活多变。以释单字为例,或作“某,某也”;或作“某,犹
某也”;或作“某某曰某”;或作“某某为某”;或作“某某谓之某”;或作“某,
某某之谓”等。
(二)说明语法。有说明词序的。如《周南·汝坟》:“不我遐弃。”笺在解释句
意时释为“不远弃我”。有说明修辞方法的。如《小雅·楚茨》:“楚楚者茨,言抽
其棘。”笺:“茨言楚楚,棘言抽,互辞也。”又:“我仓既盈,我庾维亿。”笺:
“仓言盈,庾言亿,亦互辞,喻多也。”互辞,即互文、互见,是一种修辞方法。
(三)指明兴意、喻意。若毛传指明兴句而不释兴意,笺则给以明释。如《王风·
扬之水》:“扬之水,不流束薪。”传:“兴也。扬,激扬也。”笺:“激扬之水至
湍迅而不能流移束薪。兴者,喻平王政教烦急而恩泽之令不行于下民。”若毛传简单
指出兴意,笺则作进一步解释。如《曹风·鸤鸠》:“鸤鸠在桑,其子七兮。”传:
“兴也。 鸤鸠, 秸鞠也。鸤鸠之养其子,朝从上下,莫从下上,平均如一。”笺:
“兴者,喻人君之德当均一于下也,以刺今在位之人不如鸤鸠。”若毛传不言兴,郑
笺则补释之。如《周南·葛覃》:“其鸣喈喈。”传:“和声之远闻也。”笺:“和
声之远闻,兴女有才美之称,达于远方。”有时,笺亦说明喻意。如《小雅·正月》:
“其车既载,乃弃尔辅。”传:“大车重载,又弃其辅。”笺:“以车之载物喻王之
任国事也,弃辅喻远贤也。”
(四)解释句意、章旨。释句意者,如《邶风·柏舟》:“我心匪鉴,不可以茹。”
笺:“鉴之察形,但知方圆白黑,不能度其真伪,我心非如是鉴,我于众人之善恶外
内,心度知之。”说明章旨的,如《周南·卷耳》:“陟彼砠矣,我马 矣。我仆 
矣,云何吁矣。”笺:“此章言臣既勤劳于外,仆、马皆病,而今云何乎?其亦忧矣。
深闵之辞。”
(五)通过审音而找出本字以通训诂。若毛传对《诗》中之字作了解释,郑笺则从
古音角度进一步解释。如《豳风·东山》:‘蒸在桑野。”传:“ , 也。”笺:
“古者声 、 填、 尘同也。”若毛传没有解释,郑笺也从古音角度解释。如上诗:
“在栗薪。”“笺:“栗,析也,言君子又久见使析薪于事尤苦也。古者声,栗、
烈同也。”有时,也从方言角度进行解释。如《小雅·瓠叶》:“有兔斯首。”笺:
“斯,白也,今俗语斯白之字作鲜,齐鲁之间声近。”郑笺声训的常用术语,有“读
如”、“读当如”、“读当为”、“读为”、“读曰”、“之言”、“之为言”等。
(六)改字而释。一是因音改字而释。如《小雅·大东》:“舟人之子,熊罴是裘。”
笺:“舟当作周;裘当作求,声相近故也。”《小雅·黄鸟》:“此邦之人,不可与
明。”笺:“明当为盟。盟,信也。”二是据形改字而释。如《邶风·绿衣·序》:
“绿衣,卫庄姜伤己也。”笺:“绿,当为 。故作 ,转作绿,字之误也。”《周
南·关睢·序》:“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笺:“哀,盖字之误也,
当为衷。衷谓中心恕之。”上述两种情况常用术语“当作”、“当为”。三是据通假
径改字而释。如《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笺:“ ,亵衣,近污
垢。”泽,通“ ”,故径改而释。有时,毛传有解拜,郑玄认为不对,也径改字而
释。如《陈风·衡门》:“泌之洋洋,可以乐饥。”传:“乐饥,可以乐道忘饥。”
笺:“饥者不足于食也。泌水之流洋洋然,饥者见之,可饮以 饥。”乐,同“ ”,
借为疗,故径改而释。四是据他经改字而释。如《卫风·硕人》:“硕人敖敖,说于
农郊。”笺:“说,当作 。《礼》、《春秋》之 ,读皆宜同。衣服日 ,今俗语
然。”此据《礼》、《春秋》改“说”为“ ”而释。
(七)校异字、误字。据诸本互校,在笺中注出异文。如《王风·扬之水》:“彼
其之子,不与我戍申。”笺:“其,或作记,或作己,读声相似。”据他经校勘,指
出误字。如《 风·君子偕老》:“ 分 兮,其之展也。”传:“礼有展衣者,以
丹 为衣,蒙复也。”笺:“展衣,字误,《礼记》作 衣。”

三、《毛诗传笺》的成就
第一,郑笺宗毛为主而不为毛传所囿,能探颐索隐,辨明是非,阐发新意,成一
家之言。郑玄在毛传的基础上,有补充,有匡正,所以郑笺立足于毛传,又优于毛传。
同一词语, 传、 笺皆释,但笺意加深,特别是郑笺更侧重抒情明理,义更深刻。如
《小雅·北山》:“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传:“贤,劳也。”笺:“王不均大
夫之使,而专以我有贤才之故,独使我从事于役。自苦之辞。”郑笺在说明《诗》的
语法修辞方面也较毛传全面得多。郑玄在表明毛传隐略之处时,又往往借题发挥,慨
叹时事,抒发自己生活在桓灵之世,目睹衰落之政所产生的郁闷心情,具有现实意义,
更为郑笺所独有。这种感伤时事之情是一种自然流露,其语不破坏笺的体例,也不与
自己所处的时代相联系。如《小雅·桑扈》:“君子乐胥,受天之。”传:“胥,
皆也。”笺:“胥,有才知之名也。,福也。王者乐臣下有才知文章,则贤人在位,
庶官不旷,政和而民安,天子之以福禄。”又:“不戢不难,受福不那。”传:“戢,
聚也。不戢,戢也;不难,难也。那,多也。不多,多也。”笺:“王者位至尊,天
所子也,然而不自敛以先王之法,不自难以亡国之戒,则其受福禄亦不多也。”
第二,在继承和发展前贤声训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确立了“因声求义”的训
诂原则,并运用于训诂实践中,为训诂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毛传以前,虽已
见声训之例,但把声训用到训诂学上应首推毛传和郑笺,而在因声求义方面,郑笺比
毛传能更多地阐发音义联系的现象,特别是指明通假或校勘字误等,给毛传做了许多
重要的阐发和订正,创造性地发展了毛传,在郑笺中许多发毛传之所未论之处,皆因
能从声音上看问题。
郑笺因声求义,一是推求语源,即用音同音近的字说明事物得名的由来。表明声
训推源,常用“之言”、“之为言”等术语,毛传未曾用过。说明通假,是郑笺因声
求义的主要内容,除在训释中自然显示通假关系外,更多地运用术语加以揭示或区分,
常用“读如”、“读当如”、“读为”、“读当为”等。术语的运用,是训诂实践上
的一个飞跃,标志着人们开始初步自觉地以声音为线索去探求字义,提醒人们注意语
言中存在着的大量通假或音近义通现象,为后人深入挖掘音义联系的奥秘奠定了基础。
郑笺所创“因声求义”的训诂原则在训诂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刘熙著中国语言
学史上第一部语源学著作《释名》,方以智著《通雅》强调“欲通古义,先通古音”,
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就古音以求古义”的理论和实践,皆承源于此训诂原则。
第三,郑笺训诂内容丰富,方法比较完备,是随文释义的典范,对《毛诗》的流
传起了很大作用,在汉语史上有重要地位。两汉众多经学家治《毛诗》,唯郑玄在毛
传基础上有增广和发展,在训诂上卓有成效。虽然西汉三家《诗》盛行并立于学官,
但到东汉末“自郑笺行,齐、鲁、韩三家遂废”。至唐代,孔颖达奉命撰《五经正义》,
《诗》专取毛传、郑笺,更使《毛诗》为后世所崇尚,最后完全取代三家《诗》而成
为《诗》学的正宗,所以郑笺对《毛诗》的流传作用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