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活动遗迹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94&rec=105&run=13

郑玄曾客耕东莱,于不其山教授生徒,又曾客于徐州,于南城山注《孝经》。两
处踪迹,尚可寻觅。

一、不其山遗迹
郑玄客耕东莱的地点,在即墨县东南约20公里,其地属崂山山脉。《元和郡县志
·莱州·即墨县》:“大劳山,小劳山,在县东南三十八里……昔郑康成领徒于此。”
其具体地点在不其山。 《齐乘》 卷一:“不期[其]山,即墨东南四十里……
《三齐记》云:‘郑玄教授此山,草生如薤,长尺余,坚韧异常,号康成书带。”据
《三国志·魏书·崔琰传》记载,徐州黄巾军攻破北海,郑玄率弟子又到不其山,时
生活困难, 最后不得不遣散诸生。今按,郑玄教授生徒的不其山,距今即墨市东南1
0公里,原属即墨县,今隶青岛市城阳区惜福镇,不其山属于崂山山脉三标山支系统。
不其山高仅百余米,淮涉河自东、南流来汇于此,循山东侧北下,蜿蜒流入即墨城。
今山之西南修一水库,名曰书院水库。不其山南麓有一村落,名书院村,此即郑玄讲
学的具体地点。其初有茅庐数间,后经历代扩建,成为康成书院,明正德年间知县高
允中曾重修,明末清初圮。清初顾炎武《不其山》诗自注:“汉不其县,有康成书院,
今废。”新编《崂山县志·文物名胜》有较详记述,云:“康成书院在不其山 (铁骑
山)东麓的书院村,为东汉经学家郑玄所建。汉灵帝中平年间(公元184-189年),郑玄
受聘于北海孔融处讲学授徒。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冬十月,青、徐的黄巾复起,
攻破北海,玄与门人崔琰等,到不其山下筑庐讲学授徒,近一年,时逢灾荒,粮食匮
乏,玄谢罢诸生,避地徐州。明正德七年(1512年),即墨知县高允中在原郑玄筑庐授
徒处,重建院宇,购经书,聘教授,辟学田,书匾额‘康成书院’。清初,即墨城开
设县学,康成书院无人经管,渐圮。明正德七年重建后的康成书院坐北朝南,东西略
呈长方形, 占地亩余,围有院墙,门南向,屋3间,高约5米,宽约12米,南北深约4
米,重梁起架,檐下四根木柱撑顶,柱基座为青石鼓形。木质门窗平开,雕以云图。
具有十分完整的墙、柱、梁、栋、枋、斗拱和起脊屋顶各组成部分。这在当时可谓宏
观。”今至现场考察,康成书院遗址尚可知其方位,然已成民居,昔日之片砖只瓦皆
无从寻觅,至于传说中的书带草、篆叶楸连根也难找了。

二、南城遗迹
汉灵帝中平六年(189年) ,郑玄为躲避青州黄巾军到徐州避难,直至汉献帝建安
元年才回高密,在徐州长达7年,其遗迹尚有几处可考。
郑玄在徐州的活动,见于史籍记载的,主要是在南城山注《孝经》。郑玄《孝经
·序》 云: “仆避难于南城之山,栖迟岩石之下,念昔先人,余暇述夫子之志而注
《孝经》。”《太平寰宇记·沂州·费县》:“南城山……今西上可二里许,有石室
焉,周回五丈,俗云郑康成注《孝经》于此。”《齐乘》卷四:“南成城,费县南百
余里,齐檀子所守,汉侯国,属东海,因南成山而名。汉末黄巾之乱,郑康成避难此
山,有注经石室。”至清末,石室尚存,光绪《费邑古迹考》载:“今石室犹存,传
为注《孝经》处。”东汉时的南城在徐州东海郡与兖州泰山郡的交界处,初期属东海
郡,后属泰山郡。因曾长期归徐州管辖,故郑玄在此亦称客居徐州。代有沿革。今此
地属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南城山距该县平邑镇南35公里,在魏庄乡境内。东连大苍
山,北结开明山。由于当地群众取石建房,石室现已不存,但具体位置尚能确指。
南城还有几处遗迹与郑玄有关。在与南城山逼近的蒙山脚下,还有郑玄“注经台”
之说。《费邑古迹考》云:“注经台在蒙山前武安村之东南。”清时,这里还建有注
经台行宫,光绪《费县志》载:“乾隆三十年,圣驾南巡,驻注经台行宫。”注经台
遗迹现已不存,但在其旧址尚存碑刻一通。在注经石室和注经台之间,有郑城和康成
庄的地名。在康成庄有一古墓,传为郑玄衣冠冢。《费邑古迹考》载:“墓在县西七
里厉石山下,宫詹阮元视学山左时访得之。”清乾隆年间,阮元访得此古墓,轰动一
时, 其后《沂州府志》、《费县志》等均予以记载。此墓封土高3米,直径10米,系
黄沙土堆筑, 70年代中期被整平成为农田。其遗址在今郑城镇驻地北约1公里处。这
几处遗迹都应是郑玄所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