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94&rec=1&run=13

郑玄(127-200) ,字康成,东汉北海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市)人。是汉代集经学之
大成的经学大师、汉代杰出的文献学家、教育家。
郑玄的先世在西汉时是高密大族,其八世祖郑崇在汉哀帝时任尚书仆射,因正直
敢谏,被奸佞诬陷而死,后家境衰落。
郑玄承先祖遗风,自幼聪明好学,13岁就能诵读《五经》,有“神童”之称。但
因家境清贫, 18岁便做了乡啬夫, 后又改任乡佐。然而,一心向往攻读经学的郑玄
“不乐为吏”,每逢休假,就找学官求教。到21岁,他已“博极群书,精历数图纬之
言,兼精算术”(《世说新语·文学》刘孝标注引《郑玄别传》。)。当时担任北海相
的杜密给郑玄在北海国安排一个职务,并送他到太学深造。他先后师从今文经学博士
第五元和古文经学家张恭祖,学习了今文经和古文经。又“往来幽、并、兖、豫之域,
获觐乎在位通人,处逸大儒”(《后汉书·郑玄列传》。)。最后在古文经学大师马融
门下求学七年, 终于成为集经今、 古文之大成的经学大师。当时学者孙嵩称赞说:
“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钩深致远,诚学者之师模也。” (《三国志·魏志·邴
原传》裴松之注引《邴原别传》。)
郑玄生活的东汉桓、灵之世,宦官专权,政治腐败,为打击正直的官僚、士人,
先后制造了两次“党锢之祸”。郑玄学成东归后,“客耕东莱”(具体地点在不其山),
收徒讲学。不久,遭“党锢之祸”,被禁锢。仕途既绝,“遂隐修经业,杜门不出”
(《后汉书·郑玄列传》。)。在被禁锢的14年中,为《周礼》、《礼记》、《仪礼》
作注,还针对何休专守今文的错误,著《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被学
者称为“经神”。灵帝中平元年(184年) ,爆发了黄巾大起义,最高统治者不得不解
除党禁。由于郑玄在当时有很高的声望,所以当权者纷纷征辟郑玄,但他以种种理由
拒绝,始终保持着名士的节操。他继续教授、注经,先后避乱于不其山、黉山、南城
山,注释《古文尚书》、《毛诗》、《论语》、《孝经》,晚年又注《周易》。他不
仅遍注群经, 还给许多纬书作注, 并撰写了《三礼目录》、《毛诗谱》、《驳许慎
〈五经异义〉》、《答临孝存周礼难》、《丧服变除》、《鲁礼禘 义》、《皇后敬
父母议》、《天文七政论》等多种论著,“凡百余万言”。
郑玄治经,兼学今、古文,并最后立足于古文经学派。在注经时,以古文经说为
主,兼用今文经学;广采群言,择善而从,加以己见,从而使今、古文融于一炉。他
的经注,简约精要,易于掌握,受到广大儒生的推崇。郑玄创立的这一新的经学学派,
被称为“郑学”。郑学的创立,逐渐取代了原来各守门户的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使
汉代今、古文长期纷争的局面宣告终结,经学从此进入一个“小统一时代”。郑玄以
其高超的学术水平得到天下学者的敬仰和归宗,使经学重新获得统一。这是他最伟大
的学术成就,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中国经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郑玄所注的儒家经
典,从汉魏之际开始,长期被列于学官,设立博士,流传甚广。唐代统一经学,孔颖
达奉诏撰《五经正义》,其中的《毛诗》、《礼记》皆采郑玄笺、注。此后,贾公彦
又撰《周礼注疏》、《仪礼注疏》,也用郑注。郑玄上述四种经注,被列入《十三经
注疏》,对儒家思想的传播起了很大作用。郑学世代传述,代不乏人,直至近代。
郑玄是汉代杰出的文献学家。如果说孔子第一次整理和编订了《六经》,那么可
以说郑玄是第一次全面地、系统地整理和注释了几乎全部儒家经典。他注释群经时,
先从校勘入手,广罗众本,校出衍脱,正定讹误,妥善处理异文。在继承前人校勘原
则和方法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为校勘学做出了贡献。他长于训诂,在继承汉代
学者训诂学成果的基础上,取得了创造性的成就。注经时,丰富的训诂术语和“就音
求义”原则的广泛运用,在中国训诂学史上影响巨大而深远。经注中丰富的训诂成果,
是研究训诂学的典型例证,也提供了研究文献学的丰富资料。
郑玄也是汉代卓有成就的教育家。他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从事经学教育30余年,
有弟子近万人。他学问渊博,师德高尚,诲人不倦,为学者之良师,在当时闻名“伊
洛以东,淮汉以北”。他在教材建设上有突出的成就,其经注就是言简意明的经学教
科书。他在经注中,对儒家的教育思想、观点和方法做了精辟的解释和阐发,提出了
独到的见解,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充实和发展了古代的教育学理论。他在长期的教
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他倡导的“博稽”、“粗览”、“时睹”的学习方
法和古朴的学风,对后世有积极的影响。他教学中采用的问难和启发式的方法,今天
仍有借鉴意义。
郑玄又是汉代经师以经注律的杰出代表。他以经师的身份注律,其《汉律章句》
数十万言,成果丰硕,居汉代律家之首,在汉律使用中成为最具权威性的法律解释。
其律注虽已亡佚,但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发展曾产生深远影响,对中华法系的形成做出
过历史贡献,在中国法律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
郑玄不仅精通经学、纬学、律学,而且对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
都有研究。他的经注涉及多种学科知识,如《周礼·冬官·考工记》注,就表现出很
高的科技水平。单是一条涉及力学的注释,就正确揭示了胡克定律中“力与变形成正
比”的线性关系,这一发现比英国科学家胡克早1500年。
郑玄还是一位深邃的思想者。他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思想,包括政治思想、哲学思
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他崇尚《礼》学,强调礼是治国的根本,把儒家重礼思
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他在经注中表现出对自然宇宙、对社会人生的哲学思考。他的
《易》注把《易》学引向义理的方向,并注入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表现出融合儒道
的思想倾向,开王弼《易》学之端绪,对魏晋玄学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他维护儒家
的孝、忠观念,积极维护中央集权制度。针对当时的腐败政治,主张革除弊政,有针
对性地提出“顺民”和“任贤”的主张。他在经注中表露出来的丰富的法律思想,包
括立法、执法和礼法关系等,对后世有很大影响。由于他深受阴阳五行和谶纬思想的
影响,并用于注经,所以他经注的科学性和思想的进步性都受到一定的局限。
郑玄是汉末声名卓著的经学大师,被誉为“经神”。虽然汉献帝曾征他为大司农,
后世也有人称他为“郑司农”,但他实未曾就职,只是一介布衣。他是凭自己高超的
学术水平、高贵的品质、高尚的节操,赢得“天下归宗”的。他生前有弟子上万人,
死后遗令薄葬,仍有受业之徒郡守以下一千余人参加了葬礼,可见他的经学传播之广、
影响之深。
郑玄去世1800年来,受到历代儒家学者的推崇,也受到最高统治者的重视。魏晋
南北朝时期,虽然有以王肃为代表的“王学”对郑玄的诋毁以及玄学对经学的冲击,
但郑玄仍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学者们把他看做是孔子学术最卓越的继承人。唐代,郑
玄的《毛诗传笺》和《三礼注》,被朝廷编纂《五经正义》采用,其他经注仍在学术
界广受推崇,有的经注还传至日本。贞观二十一年(647年) ,郑玄被列入二十二“先
师”,“从祀孔子庙”。宋代,理学兴起,以郑玄为代表的“训诂之学”逐渐衰落,
明代还一度取消郑玄从祀孔庙的资格。但是,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仍追封郑玄为
“高密伯”,配享孔庙。著名理学家仍赞扬郑玄及其经注。朱熹说:“康成也可谓大
儒。” (《朱子语类》卷八十七。) 程颐称赞郑玄《诗》注“颇简易,不甚泥章句”
(《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七。)。明人陈建之说:“由唐而宋,学者耳濡目染于康成
之书,未闻敢有肆无忌惮以显举其书而叛之也。”(《黄氏逸书考·郑氏年谱》。)清
代,特别是乾嘉时期,以恢复汉学为宗旨的“考据之学”兴起,郑玄再次受到学术界
的高度推崇。雍正二年(1724年),朝廷恢复了郑玄从祀孔庙的资格。在高密郑公祠,
“每岁三月三日、九月九日致祭”,并立奉祀生负责祀祭事宜。书院、私塾则有“文
拜”。学者们还撰写了大量诗、文,以表达对郑玄这位经学大师的敬慕和怀念。
从汉代到清代,郑玄虽然作为卓越的经学家而享有盛誉,受到推崇,但是学者们
只是传述郑学,对郑玄的评价和研究基本上限于经学范围内。由于郑玄的著述以经注
为主,没有系统的学术论著(有的论著已经亡佚),也没有为官参政,所以和著名的政
治家、思想家相比,对郑玄的研究是相对薄弱的。特别是近代以来,随着经学的衰落,
研究郑玄者寥寥无几。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郑玄的研究发生了新的变化,不仅突破
了经学的范围,而且从训诂学领域进入哲学、思想、法律、教育、科技、文化等许多
领域。许多学者认识到,郑玄作为一代宗师,其遍注群经的成就,在中国经学史上只
有宋代朱熹对经书的注释达到这样的高度;他是一位通才,其学问博大精深,远远超
出经学范围,在中国学术史、中国思想史、中国教育史、中国文化史、中国法律史、
中国科技史上,都是影响很大的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