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文化技术教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93&rec=95&run=13

一、以扫盲为主的文化教育
解放初期, 全省职工中文盲和半文盲约占职工总数的77%。为适应恢复经济,发
展生产的需要, 1949年2月省政府召开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关于开展职工教育的
意见》。之后,各地工矿企业相继成立职工业余学校和文化补习班,开展以扫盲为主
的业余文化教育。 1950年春,全省建立职工业余学校675所,当年参加扫盲学习的职
工8.07万人,占全省职工文盲总数的42.9%。
1950年6月,政务院发布《关于开展职工业余教育的指示》。9月,教育部和中华
全国总工会联合召开第一次全国工农教育会议。为贯彻第一次全国工农教育会议精神,
山东省相继召开第一次工农教育会议,并成立了省、专署(市)两级职工业余教育委员
会。1951年春,山东省制定职工业余教育计划,明确规定职工业余教育的方针是:以
文化教育为主,以识字教育为重点,配合进行政治技术教育。与此同时,省总工会对
企业职工教育的教师、 经费等问题作出了具体规定。同年6月,省总工会制定了《扫
除现有职工文盲的4年计划(草案) 》。从1952年开始,全省推广祁建华速成识字法,
展开了大规模的职工扫盲运动。1953年,省总工会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职工教育
提出了“整顿巩固、稳步前进”的方针,要求提高教育质量,促进职工业余初等、中
等教育的经常化和正规化。从1949年8月山东全境解放至1953年的5年中,全省扫除职
工文盲15万余人。
1956年,根据全国职工教育工作会议部署,省有关部门发出通知,提出职工扫盲
和业余小学教育要“大量发展、注意质量”的要求。根据上述要求,各级行政和工会
组织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在全省职工中掀起了建国以来第二次扫盲高潮。1958年,全
省又掀起了第三次扫盲运动高潮。 1959年4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工矿企业职工教育工作
会议, 强调职工教育应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巩固和提高。5月和10月,省委先
后召开两次职工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1959年要在扫除文盲基础上大力发展小学
教育,巩固兴办中学班,有条件的可试办大学班。这年上半年,全省兴办职工业余学
校5994处, 参加学习的职工68.8万人,至年底,增加到97万人。建国后至1959年的1
0年间, 全省共扫除职工文盲42.5万人,职工中文盲半文盲下降到42.3%,比195
0年降低34.7个百分点。 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增加一倍多。在这期间,全省各级
工会组织在抓职工文化教育的同时,还积极协助行政举办技术讲座、技术表演、技术
研究会、订立师徒合同等多种形式,广泛组织职工进行技术学习。据1954年统计,全
省有152个厂矿企业建立了技术学校和技术训练班,有25308人参加业余技术学习,有
3468人脱产学习。

二、文化教育与技术教育相结合
1960年后,山东省贯彻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职工教
育进行了调整,纠正了当时普遍存在的指标过高、浮夸不实作风。从1964年起,职工
教育走上新的发展道路。除原有的业余初级、高等学校外,又兴办了一些脱产和半工
半读的专业技术学习班。这时职工教育日趋正规,注意服务于生产,并开始由文化学
习向文化与生产技术教育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到1965年,全省厂矿企业兴办的职工业
余高等学校发展到16所,在校学员1520人,初级和中级技术班学员达到8029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省职工教育遭到严重破坏,职工的文化、技术素质严重
削弱,这种恶果一直延续到1980年。据1980年调查,全省职工文化程度:初中以下占
75%,大专程度仅占2.9%;职工技术水平:3级以下的占70%,7级以上的仅占2%;职工
平均技术等级2.86级,技术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3%。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改变职工队伍文化、技术素质低下的状况,全省统一
部署, 从1982年3月开始,对达不到规定合格学历要求的青年工人进行文化、技术补
课(以下简称“双补”)。在“双补”过程中,全省各级工会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
职工“双补”工作的领导,并本着“积极办学,量力而行,稳步发展,讲求实效”的
精神,抓紧恢复和努力办好各级各类职工学校。到1986年,工会系统已兴办职工高等
学校、 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和职工中等学校76所,在校学员65000余人。基层企业兴办
各类职工学校已达6554处,参加学习的职工有490万人次,毕业和结业学员达103万人。
此外, 各地工人文化宫、 俱乐部办学24所, 在校学员61731人。经5年工作,截至1
985年, 全省有122.4万名和110.7万名青年职工分别达到文化补课和技术补课合格,
占应补课人数的78%和83%,达到了中央规定的要求。

三、以岗位职务培训为主的技术教育
1986年4月, 山东省召开职工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把职工教育的重点由文化技术
补课向岗位职务培训转移,以提高从业人员本岗位需要的工作能力和生产技能。根据
这一要求,全省工会系统和企业兴办的各类职工学校改变了单一的文化教育型模式,
逐步转向以岗位职务培训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技术学校。 据统计:1984年-1989年,
全省参加各类技术培训的职工661万人,占职工总数的84%,其中参加中级技术培训的
60万人,参加高级技术培训的8万人。经考试考核,9.6万名晋级,3000名被聘为技师,
同时涌现7.5万名各个工种的技术能手, 评聘874名工人技师,总结出500多种先进工
作法和操作法。与此同时,各级工会还广泛组织职工开展技术学习、技术练兵、技术
比武和经验交流、 知识竞赛等群众性生产技术活动, 并提倡鼓励职工自学成才。 1
986年和1990年, 先后召开两届全省职工自学成才表彰大会,进一步促进了职工学习
文化和技术的积极性。
为提高青年工人业务技术素质,从1988年起,省总工会、省劳动局、团省委、省
人事局及有关产业厅局共同组织青工技术大赛。 1991年的青工技术大赛,从当年8月
初开始到11月底结束, 全省有40多万青工参加了层层竞赛选拔,最终选出493名选手
参加省级大赛。 比赛的项目有纺织、建筑、交通、饮食服务4个行业、8个工种。199
2年5月开始的全省青工技术大赛, 历时7个月,参赛者为交通、建材、机械、商业、
水利、冶金、汽车等13个行业的26个工种。同年11月大赛表彰会议宣布比赛结果:济
南、 青岛、烟台、淄博、潍坊、临沂6个市、地分获团体总分第1至6名;取得行业比
赛个人前10名的382名选手被授予“山东省技术能手” 称号;取得前6名的221名选手
获得晋升一级或半级工资的奖励;其中获第一名的选手被授予“山东省新长征突击手”
或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称号,有43个部门和单位被评为先进单位。

四、职工高等教育
自1957年,山东工会开办职工业余大学对职工进行高等教育。截至1993年,全省
办起济南、青岛、淄博、潍坊4所职工业余大学。近10年间,培养大专毕业生48000多
人。 青岛市职工业余大学有专职教师40多名,兼职教师300多名,在全市设立20个教
学点、 190个班,常年在校学员9000多人。1987年11月,山东省工会干部学校升格为
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 到1992年底,已有教授2人、副教授15人、讲师30人,先
后开办了大专学历班、大专层次专业证书班、资格性岗位培训班、适应性岗位培训班
和劳动模范大专班。近5年内毕业(结业) 大专学历班615人,大专层次专业证书班781
人,资格性岗位培训班4928人次,适应性岗位培训班5665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