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93&rec=87&run=13

一、开展“大讨论”
1988年5月, 省总工会决定从6月中旬至8月中旬, 在全省各级工会中开展一次
“怎样把工会建成自己的组织”的大讨论,并对这次讨论的指导思想、目的要求、主
要内容、方法步骤等作了具体安排。这次大讨论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中共十三大
对工会组织改革和建设提出的要求,推进工会改革,克服工会存在的官僚主义和行政
化倾向,密切同职工群众的联系,实现工会组织的群众化、民主化。讨论的主要内容:
紧紧围绕工会改革,内容包括工会的性质、地位和改革的主要目标;如何加强和改进
党对工会的领导,理顺工会与政府(行政)的关系,增强基层工会组织的活力;工会如
何转变工作职能、改变活动方式和改进工作作风;工会如何搞好民主参与、民主监督,
更好地代表和维护职工群众的利益等。要求各地工会在大讨论中,贯彻边讨论边整改
的精神,认真研究采纳职工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不失时机改进工会工作。
这次大讨论得到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通过广泛宣传,
深入发动, 大讨论活动在全省各级工会中深入展开。据统计,全省90.5%以上的企事
业单位和84.2%的职工, 80%以上的企业党政负责人和近70%的县级有关党政领导参加
了讨论;全省各级领导干部连同各级工会干部和广大职工写出大讨论文6173篇,分别
在各级报刊、电台、电视台发表。
这次大讨论历时3个月, 收到较好的效果。一是使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进一
步明确了工会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视和支持工会工作。大讨论
中,省和市、地、县(市、区) 、省直有关部门和基层企事业单位的党政负责人2万多
人撰写文章,发表讲话,阐述工会的地位与作用,支持工会工作。从而改变了工会的
外部环境,增加了工会的知名度。二是,增强了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发展壮大了工会
组织。这次大讨论使广大会员受到一次深刻的工会理论知识的普遍教育,振奋了工会
干部和会员的精神, 促进了工会改革和自身建设。大讨论中,全省新建工会组织242
9个,发展新会员70157名,有些长期拖欠会费的单位自动补缴了会费。三是密切了工
会同职工群众的联系,自觉积极维护职工利益。大讨论期间,对工会各方面工作提出
建议、 意见和批评230多万条。随着讨论的深入,各级工会边整边改,为职工办了大
量好事实事。 据统计,大讨论期间,省内各级工会为职工办好事、实事67526件,兴
办为职工服务的经济实体1829个,进一步增强了工会的凝聚力。
9月上旬, 大讨论结束。省总工会作出决定,授予在开展大讨论中取得优异成绩
的淄博市总工会、德州地区工会办事处、省煤矿工会、莱芜钢铁总厂工会等10市地、
省产业、省属大企业工会,28个县(市、区)局、公司工会和42个基层企事业工会“大
讨论先进集体”称号。

二、“忆十年话改革”形势教育
1988年12月, 山东省总工会根据中共中央、 中共山东省委和全国总工会关于以
“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心内容,对职工进行形势教育
的指示精神,召开了八届七次全委会,并作出决定:1989年上半年,在全省职工中广
泛开展“忆十年话改革”形势教育活动。
这次教育活动,各地党委、政府和工会领导十分重视和支持,并采取得力措施,
进行了广泛宣传发动。全省15个市地中有11个市地成立了由党、政、工领导联合组成
的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教育活动的领导。各级工会印发形势教育材料近百万份,每
个班组达到2册~3册。各市地和绝大多数县(市、区)工会举办了培训班,并邀请当地
宣传、党校、纪委、体改委、公安、物价等部门的负责人或专家讲话、授课,培养了
数十万理论学习骨干。各地报刊、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宣传部门大力配合宣传,推动
了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
教育中,各地尊重职工首创精神,让职工唱主角。各基层单位普遍从车间、班组
抓起,引导职工叙家情、议厂情、论国情,认识改革开放以来的大好形势。各级工会
注重发挥工会的优势,运用文化宫、俱乐部等宣传阵地,采取民主对话、回忆对比、
问题答辩、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文艺演唱等多种形式,吸引职工参加教育活动。截
至1989年上半年统计,全省开展教育活动的单位2.5万多个,受教育职工540多万名,
占开展教育单位职工总数的90%以上。全省有210万名职工用回忆对比的方法,对改革
开放十年来, 个人、企业、国家的变化进行回顾总结;130多万名职工参加改革知识
竞赛;37万名职工就改革开放十年来的成就和问题进行口头答辩;65万名职工登台作
“忆十年,话改革,做主人”演讲。
这次教育活动于6月底结束,历时半年多,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不仅解惑释疑,
使广大职工认清了形势,坚定了对改革开放的信心,同时推进了企业改革和工会自身
改革。教育期间,德州地区职工积极支持推行企业风险抵押承包制度,全区1961家县
属以上企业, 60%以上推行了这一制度,职工自觉交纳抵押金5200多万元,缓解了企
业的资金困难。一些教育活动搞得好的单位,结合深化企业改革,较好地解决了职工
住房、奖金分配、医疗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的问题,有的单位解决了职工子女入托、上
学难,劳动、文化、娱乐条件差的问题。烟台市福山区各级工会配合区有关部门,先
后解决了职工关心与反映强烈的460多个问题,受到职工的好评。

三、“七赛、七比、创七杯”竞赛
1990年, 是全国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关键一年。2月,省总工会、省经济委员
会、省城乡建设委员会、共青团山东省委员会联合发出《关于1990年深入开展以‘双
增双节’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意见》(鲁会[1990]8号文件) ,确定12
项“双增双节”目标,提出重点抓好“七赛、七比、创七杯”活动,即:一赛增产增
收,比有效供给的增加和实现利税、创汇的增长,创“丰收杯”;二赛节能降耗,比
产品单耗和万元产值综合能耗降低,创“节俭杯”;三赛优质创新,比产品质量和新
产品开发,创“优质创新杯”;四赛技术进步,比技术水平,创“技术进步杯”;五
赛管理进步,比资金周转加快和费用降低,创“管理进步杯”;六赛优质服务,比销
售额的增长、市场信誉和遵纪守法,创“优质服务杯”;七赛扭亏增盈,比扭亏额和
扭亏率,创“奋发杯”。该意见下发后,省里成立劳动竞赛委员会,各市地、部门、
大企业建立领导机构,切实加强领导,做好竞赛宣传发动工作,省、市、地、产业、
企业分别召开电话会、 动员会、誓师会,深入发动,在较短的时间内,全省100个赛
区,工业、基本建设、交通、财贸战线1.6万个企业,650多万名职工参赛。
开展竞赛中,各地结合当地实际,围绕企业生产经营,本着“行业抓特点、企业
抓难点”的竞赛原则,开展了多种形式和各具特色竞赛活动。烟台市直机关及企业主
管部门与基层企业配套联动,开展帮企业排忧解难竞赛;潍坊市和枣庄市围绕主攻效
益,实现速度、效益“双增长”开展竞赛;威海市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拓宽销
售渠道开展竞赛;济宁市结合企业承包、调整产业结构开展竞赛;济南市十个窗口行
业开展“十佳”竞赛;青岛市开展“双增双节”和“揭榜攻关”竞赛;惠民地区发动
职工开展了抗洪救灾保生产竞赛。省各产业工会也发挥各自优势,开展了具有行业特
点的竞赛活动。如省纺织系统开展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消耗、开发新产品为重点的
竞赛;省电力、邮电、城建系统开展了“优质服务”竞赛;省煤炭、交通系统开展了
“安全生产”竞赛;外贸系统开展“出口创汇”竞赛;地质系统开展“达标创优”竞
赛;商业、粮食、供销系统开展了“便民服务”和“支农服务”竞赛等。这些竞赛都
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990年,省纺织系统在开展“优质降耗、增加新
产品” 竞赛中, 1月至8月份, 增收节支1.6亿元;省石化系统氮肥、氯碱厂开展的
“节能降耗”厂际竞赛,1月至8月份节能折合标准煤11.68万吨。据统计:仅上半年,
全省重点考核的能耗指标有70%下降, 质量稳定提高率达90.4%,优质产品产值率达2
2%。 各地在竞赛中开展了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合理化建议和创造发明活动。截止到1
990年10月底, 全省职工提合理化建议130多万条,其中采纳37万多条,创经济效益1
1.14亿元。

四、为特困职工“送温暖”
1990年1月20日至23日,省总工会根据中华全国总工会1月12日电话会议精神和省
委、省人民政府的意见,由机关抽调30多名干部,组成14个组,分别由省总工会主席、
副主席和常委带队,带着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总工会《致全省职工的慰问
信》和100万元生活补助款(省政府50万元、全国总工会20万元、省总工会30万元) ,
分别到17个市、地的停产、半停产企业为特困职工“送温暖”。这次“送温暖”活动,
在各市地党委、政府和工会有关负责人的陪同下,直接走访42个停产、半停产企业和
32户特困职工家庭,召开职工代表座谈会38场,并将164.5万元(含各市地政府、工会
筹集的64.5万元)送到困难职工手中。
“送温暖”活动,得到了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此后,每年元旦、春节期间,
省委、省政府都以两个办公厅和省总工会名义发出慰问信,并从省财政拨出专款,对
特困职工进行慰问。各市地党委、政府对这一活动给予大力支持和配合,并拨出补助
款,连同省里带去专款一并分配。省及各市地新闻宣传单位紧密配合“送温暖”活动,
及时宣传报道。 自1990年至1993年,总工会连续4年派出干部,拨出专款,配合省领
导及各地工会组织先后走访职工家庭,慰问特困职工。
各级工会在开展“送温暖“活动的同时,积极帮助亏损企业扭亏增盈。1993年下
半年,省总工会、各市地工会和部分省产业工会,对全省县属以上国有中、小企业的
亏损和特困职工生活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及时向省委提出帮助困难企业扭亏增盈的建
议。10月,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工会帮助亏损企业扭亏增盈经验交流电话会议,强调各
级工会要积极协调劳动关系,多层次参与和维护,调动职工生产积极性,提高企业经
济效益,扭转企业亏损局面,保障职工基本生活。开展“送温暖”活动和帮助困难企
业扭亏增盈, 激发了困难企业职工共渡难关的主人翁精神。年末,全省有200多家企
业(含乡镇企业)实现扭亏增盈,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生产经营和社会稳定。

五、“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
1991年,是实施“八五”计划的第一年。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质量、
品种、 效益年” 活动。 2月,省总工会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电话会议精神,下发了
《关于在全省职工中开展“我怎样为‘质量、品种、效益年’做贡献”的大讨论的意
见》。该意见要求,各级工会以十三届七中全会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精神统一思想,鼓舞激励广大职工将“八五”
计划第一年的指标落到实处。
这次大讨论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月至3月底,各级工会充分利用文化宫、俱
乐部、工人报刊,并借助社会媒介,大力宣传开展这一活动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
召开不同类型的会议,层层发动,引导广大职工投身到活动中来。第二阶段:4月至5
月下旬,各单位组织职工开展大讨论。讨论的重点内容是:搞好“质量、品种、效益
年”活动的重大意义;本企业在质量、品种、效益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如
何开展好以“质量、品种、效益”为主要内容的劳动竞赛和合理化建议、创造发明活
动;个人怎样为“质量、品种、效益”做贡献。在讨论的基础上,车间、班组和个人,
分别制订出奋斗目标和具体措施, 并变成自觉行动。第三阶段:6月后,各级工会,
调查研究,抓好典型,总结推广经验;并结合半年初评,全省进一步掀起了以“质量、
品种、效益”为主要内容的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和发明创造活动的新高潮。
这次讨论收到显著效果。上半年,全省85%的企事业单位,500多万职工参加了大
讨论。通过讨论,广大职工认清了经济形势,增强了主人翁责任感,在做好本职工作
的同时,围绕提高经济效益、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增产适销对路产品,降低能
源和原材料消耗, 积极为企业献计献策。截至9月底统计,全省职工在大讨论中提合
理化建议121万多件,采纳实施44万多件,创经济效益约11亿元。
1992年和1993年,全省各级工会围绕“质量、品种、效益”继续组织发动广大职
工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技术协作和发明创造活动。1992年,青岛
市发动职工开展“技术揭榜攻关” 活动中,为企业攻关立项1.3万项,其中10万元以
上的200多项, 已完成的攻关项目创经济效益1000多万元。据不完全统计:1992年,
全省职工提合理化建议150多万件,采纳实施50多万件,创经济效益15亿元。1993年,
全省各级工会组织,特别是基层工会针对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难点和技术关键,组织职
工深入开展了以“优质、降耗、促销、增效”为主要内容的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
技术协作和发明创造活动。全年参赛职工3554万人次,“双增双节”效益46亿元;职
工提合理化建议160余万件,实施44.9万件,创经济效益24.9亿元;发明创造9722项,
创效益2.3亿元;涌现出先进(模范)集体106252个,先进生产(工作)者6387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