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总量变化及分布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93&rec=8&run=13

一、总量变化
19世纪70年代初,在德国商人开办的烟台蛋粉厂和缫丝局,产生了山东第一批产
业工人。稍后,1875年(清光绪元年),清政府在济南泺口雇用工人开办山东机器局,
至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全省产业工人约达5600人。这一时期是山东工人阶级的孕
育阶段。
从甲午战争至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是山东工人阶级的形成阶段。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清政府与德国签订《胶澳租借条约》后,山东成为德
国的势力范围。德、英、日等国相继在山东建港、筑路、开矿、办厂。全省产业工人
数量相继增加。至1910年,山东各地有大、中型近代企业88家,产业工人约3万多名
,比1894年增长5.7倍,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外国资本开办的厂矿企业。加上城市建筑
工人、人力车工人、清洁工人、手工业工人等汇合在一起,形成了山东社会的一个新
兴阶级--工人阶级。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侵占山东取代德国,控制山东经济命脉,山东
日营工厂增加,外资企业工人相继增加。从辛亥革命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山东主
要工矿企业发展到580家, 产业工人发展到10万人左右, 比辛亥革命前1910年增长
3.33倍;加上店员、人力车工人和各种手工业工人总数约60万名,约占当时全国工人
总数的6%。

1910年山东产业工人统计表
表1-6

┌─────────┬────┬───────────────┐
│企业名称 │工人约数│资料来源与说明 │
├─────────┼────┼───────────────┤
│淄川煤矿 │3500 │《中国近代史参考资料》上册。 │
├─────────┼────┼───────────────┤
│中兴煤矿 │3000 │《支那经济报告书》第26期。 │
├─────────┼────┼───────────────┤
│平度金矿 │700 │《支那矿业时报》第21-22期。 │
├─────────┼────┼───────────────┤
│青岛水浮船坞 │1230 │《关册》1909年中文本,胶州口 │
│ │ │。 │
├─────────┼────┼───────────────┤
│沧口缫丝局 │600 │同上。 │
├─────────┼────┼───────────────┤
│青岛德华缫丝厂 │1200 │《清国事情》第一辑《海关十年 │
│ │ │报告》1902-1911年,卷一。 │
├─────────┼────┼───────────────┤
│烟台三家机器缫丝厂│1500 │《关册》1905年,烟台口。 │
├─────────┼────┼───────────────┤
│坊子煤矿 │3000 │《清国事情》第一辑,《支那经 │
│ │ │济全书》十卷,《关册》1905年 │
│ │ │,胶州口。 │
├─────────┼────┼───────────────┤
│山东机器局 │1200 │据《历史生产资料》估计数。 │
├─────────┼────┼───────────────┤
│德县兵工厂 │5000 │《德州史志通讯》。 │
├─────────┼────┼───────────────┤
│青岛四方工厂 │270 │《胶州湾事情》,一说有1000人 │
│ │ │。 │
├─────────┼────┼───────────────┤
│其余75家企业 │7500 │每厂按100人约算。仅据《青岛市 │
│ │ │志》载:德占后有近代企业20多 │
│ │ │家,至1910年产业工人约6950人 │
│ │ │,除去船坞及两缫丝厂3000多人 │
│ │ │,还有近4000人。 │
├─────────┼────┼───────────────┤
│各地手工业工场作坊│5000 │据农商部地质调查所统计资料载 │
│转变为机器生产的产│ │:1912年淄博有矿工7369人。彭 │
│业工人 │ │泽益:《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
│ │ │载:1912年淄博矿工增加了1200 │
│ │ │人,据此推算,1910年,仅淄博 │
│ │ │矿工不低于5000人。 │
├─────────┼────┼───────────────┤
│合计 │33700 │ │
└─────────┴────┴───────────────┘

说明:资料来源于《山东工人运动史》。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初,由于军阀混战和国内革命战争,战事频繁,山东的外
国资本企业、官僚资本企业、民族资本企业等大量减少。其中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企
业中约有产业工人2.1万名,外国资本企业中约有产业工人3.3万名,总计约5.4万名
,比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产业工人减少近一半。
1937年七七事变后,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职工总数无精确统计。这
期间,国民党政府曾组织山东国民党统治区少数工厂南迁,沦陷区一部分工矿毁于战
火,更多的工矿倒闭歇业,职工大量减少。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企
业(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开始发展。特别是1939年后,山东各地抗日民主政权纷纷建
立,根据地和解放区以农村职工会为中心,办起了一批纺织、造纸、化工等小型公私
营工厂和一大批生产合作社。据1946年10月底统计,全省解放区建立公私营工厂702
家,比1945年增长9倍,各类工人(包括铁路、矿工、公私营企业工人、中小企业工人
)38.5万名,占各类工人总数的75%。(《中共山东地方史》第一卷684页。)
1949年6月,山东全境解放前夕,据当时《山东工矿、交通、金融、贸易事业》
记载:全省(不包括青岛)已复工的工厂、矿山3451个,其中公营企业233个,私营企
业3308个;工矿、交通、金融、贸易事业有职工18.46万名(引自《山东省志·劳动志
》第134页。),1949年末,全省职工发展到135.5万名,比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增加
75.5万名,增长1.26倍。

二、地域分布
建国前,山东产业工人队伍地域分布,主要集中在沿海港口、铁路沿线和半岛内
陆矿山的各大、中、小城市。

1912年-1919年山东主要厂矿与工人地域分布表
表1-7

┌─┬─────┬────┬─────────────────┐
│地│主要厂矿企│产业工人│资料来源与说明 │
│区│ │ │ │
│ │业(约数) │(约数) │ │
├─┼─────┼────┼─────────────────┤
│青│90 │27000 │据《胶澳志·沿革志》记载:至1922年│
│岛│ │ │底青岛日资50万元以上企业80余家。加│
│ │ │ │上民族资本企业共100余家,工人总数6│
│ │ │ │0000人,其中产业工人占一半以上;19│
│ │ │ │19年约27000人。 │
├─┼─────┼────┼─────────────────┤
│烟│70 │20000 │据《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记载:1919│
│台│ │ │年,烟台有缫丝织绸厂30余家,“张裕│
│ │ │ │”、织布、胰皂等工厂10余家。加上发│
│ │ │ │电、机器、玻璃、钟表、面粉及航运等│
│ │ │ │企业,约70余家。 │
├─┼─────┼────┼─────────────────┤
│济│110 │20000 │据《中国实业志(山东省)》、《胶济铁│
│南│ │ │路经济调查报告》分编六、《山东各县│
│ │ │ │乡土调查录》、《历城县乡土调查录》│
│ │ │ │及《山东经济事情》(日文)等记载:19│
│ │ │ │19年,济南有较大规模的工厂20余家,│
│ │ │ │中、小规模工厂80余家。 │
└─┴─────┴────┴─────────────────┘

续表

┌─┬─────┬────┬──────────────────┐
│地│主要厂矿企│产业工人│资料来源与说明 │
│区│ │ │ │
│ │业(约数) │(约数) │ │
├─┼─────┼────┼──────────────────┤
│淄│140 │18000 │据1922年4月《晨报》记载:1919年淄博 │
│博│ │ │有矿工29459人。据《山东各县乡土调查 │
│ │ │ │录》记载:至1919年4月,博山矿区民营 │
│ │ │ │煤矿50余家,有矿工7300余人,工厂41 │
│ │ │ │家。周村、张店、淄川有机器缫丝、织 │
│ │ │ │布厂、铁矿10余家。1919年,淄博工人 │
│ │ │ │约40000人,产业工人近半数。 │
├─┼─────┼────┼──────────────────┤
│枣│14 │7000 │据《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记载:1919 │
│庄│ │ │年峄县有工厂13家。据《中国煤矿》记 │
│ │ │ │载:20年代末,中兴煤矿兴旺时期,有 │
│ │ │ │工人六七千人。 │
├─┼─────┼────┼──────────────────┤
│德│8 │3000 │据《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记载:1919 │
│州│ │ │年德县有工厂8家。据农商部统计:191 │
│ │ │ │8年,德县兵工厂工人1586人。 │
├─┼─────┼────┼──────────────────┤
│济│14 │2000 │据《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记载:1919 │
│宁│ │ │年济宁有工厂8家,火柴厂、蛋厂及4家 │
│ │ │ │铁器制造厂未统计在内。 │
├─┼─────┼────┼──────────────────┤
│潍│15 │1500 │据《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记载:潍坊 │
│坊│ │ │有工厂9家,加上未统计在内的发电厂、 │
│ │ │ │烟厂、铁工厂等6家,共15家。工人约5 │
│ │ │ │000人。 │
├─┼─────┼────┼──────────────────┤
│铁│ │6000 │据1919年12月1日《晨报周年纪念会增刊 │
│路│ │ │》记载:1919年末,日本占领军将胶济 │
│ │ │ │铁路原有工人6000余人裁减至5000余人 │
│ │ │ │。连同山东境段津浦铁路工人,总数约 │
│ │ │ │6000人以上。 │
├─┼─────┼────┼──────────────────┤
│其│120 │3000 │据《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记载:除上 │
│余│ │ │述地区外的山东其余各县有主要工厂10 │
│各│ │ │0余家。 │
│县│ │ │ │
├─┼─────┼────┼──────────────────┤
│合│581 │107500 │ │
│计│ │ │ │
└─┴─────┴────┴──────────────────┘

说明:资料来源于《山东工人运动史》。

(一)沿海港口
主要集中于沿海的青岛、烟台、威海等港口。此外,京杭运河沿线的临清、聊城
、济宁等中小城市也较为集中。其中,以青岛的工厂和工人数量最多。
1898年至1914年,德国统治青岛的18年间,青岛工人总数达万人以上,其中产业
工人约五六千人。主要分布在码头、船厂、面粉厂、橡胶厂、缫丝厂、啤酒厂等。在
德、英开办的十多家洋行中,还有一定数量的海员和店员。1914年至1922年,日本取
代德国的9年间,日本又兴建了一大批工厂企业,其中大型纱厂6家,有工人1.4万人
,成为山东纺织工人最集中的城市。此间,民族工业也有相应发展,工人数量增加。
据资料记载:1922年,青岛有工人约4万,其中产业工人约2万。20世纪30年代增至7
万人,40年代增至8万人,其中产业工人均超过半数。1949年解放前夕统计,全市在
业与失业工人近20万。(引自《青岛市志·社团志》第8页。)
(二)铁路沿线
主要集中于胶济、津浦铁路干线和支线的大、中、小城镇。主要有胶济、津浦铁
路交汇的济南市,胶济路沿线的潍坊、张店、博山、周村等中小城市,津浦路沿线的
德州、泰安、枣庄等中小城市。其中以济南市的工厂企业和工人数量最多。
济南历史悠久,明、清以来,手工业较发达。鸦片战争以来,近代工业发展迅速
。矿冶、铸造、纺织、面粉、造纸、机器制造等行业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第一次
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较快,特别是纺织和面粉工业发展迅速。德、日占领山
东期间,尤其是胶济、津浦铁路通车后,德、英、美、日等国纷纷投资开办工厂、商
行。据统计:1919年,外国资本在济南开设的工厂、商店200多家,其中工厂100多家
,开办洋行30多家。全市有产业工人约2万多名。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遭受战
乱,济南工矿企业和职工人数减少。1949年7月,全市有工人约5万名,其中公营企业
工人4万名。
(三)半岛和内陆矿山
主要集中于胶东半岛的平度、招远、掖县(今莱州市)等城镇的金属矿区,鲁中的
淄川、博山、莱芜、新泰、新汶等城镇煤矿矿区,鲁南的枣庄、滕县(今滕州市)等城
镇的煤矿矿区。其中以淄博的工矿和工人数量最多。
淄博有丰富的煤、铁资源,胶济铁路通过,并建有张(店)博(博山)支线,是山东
近代工人,特别是煤矿工人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德、日占领山东期间,都曾雇
用中国工人开办煤矿和铁矿。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德营淄川炭矿工人达4000多
名。1919年日营在淄博的煤矿工人达9400多名。随着铁路运输的扩大,淄博的民营煤
矿得以发展,1912年,民营煤矿发展到24家,有工人1200多名。此外,淄博还有大量
铁路、丝织、陶瓷工人。据资料记载:1903年,全市有工人5.8万人。1937年抗日战
争爆发前工人降至3.14万人。20世纪40年代日本占领时期,工人增至8.7万人。抗日
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工矿企业工人大量减少,1948年淄博全境解放时,仅有工人3
.7万人。1949年7月,全市产业工人发展到5万名。
建国前,青岛、济南、淄博三市产业工人约占全省产业工人的70%。此外,烟台
、枣庄、德州、济宁、潍坊等地有部分产业工人。

三、行业分布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至新中国建立前,山东民族工业畸形发展,德、日等外资企业
掠夺开发,工人队伍主要集中于几个主要行业,据1949年6月统计,全省有公营和私
营企业职工18.46万名,集中于以下行业:
(一)采矿业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山东使用机器采煤的只有枣庄中兴、宁阳华丰、淄博天成等
几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外国资本主义影响下山东民营矿山有了很大发展。20世
纪30年代初,全省有民营煤矿35家。德、日侵占山东期间,先后开矿掠夺山东煤、铁
等资源,矿山工人数量大增。据20世纪30年代初统计,全省有矿山工人2.2万人。19
49年6月,全省有矿山工人5.9万名。(引自《山东省志·劳动志》第134页。)
(二)纺织业
山东自明、清以来,手工纺织业发达。从1916年至20世纪30年代初,济南、青岛
相继建立了鲁丰、成通、仁丰和华新4大纱厂。1916年后,日本先后在青岛建立了内
外棉、大康、兴隆、富士、宝来等9家大纱厂。加上全省各地的小型棉、丝织厂工人
,20世纪30年代初,全省有丝棉织业工人约2万名。(引自《山东省志·劳动志》第1
34页。)1939年后,山东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棉纺织业有了很大发展,手工业纺织工人
大量增加。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接管济南、青岛等城市后,接收了部分官僚资本纺
织企业,但多数纱绽和织机闲置,不能开工。
(三)机械业
从1875年山东第一个机械企业山东机器局创办至1934年,全省有机械铁工厂155
个,有职工5.8万名。这些工厂绝大多数只能修配,形成生产能力的只有青岛四方机
厂、济南机车工厂、潍坊华丰机器厂和济南齐鲁、文德机器厂等。解放战争后期,山
东人民解放军和各级人民政府接收了部分旧官僚企业和军械所,解放军部分修械所随
部队进城,根据地部分军工厂和五金厂迁入城市。截至1949年末,全省有机械企业1
138个,职工1.24万名。(引自《山东省情》第314页。)
(四)交通运输及其他重工业
山东水陆交通方便,尤其胶济、津浦铁路通车后,交通运输能力大增,铁路工人
相应增加。1911年,全省有铁路工人2000名,1945年日本投降前,全省青岛、淄博、
济南铁路工人增至1.9万名(其中日本人5000名,中国人1.4万名),至1949年6月,全
省铁路、公路和其他重工业工人增至5.8万名。
(五)金融贸易业
辛亥革命后,山东银行业发展以济南为中心。1911年至1924年,济南成立了18家
银行。1925年后,军阀张宗昌在山东滥发纸币,各地银行相继停业倒闭。1929年后,
山东工商业逐步恢复。数年内,山东境内复业及新添银行20余家。抗日战争前,在山
东享有纸币发行持权的有中央、中国、交通、实业四大银行。在山东的外国银行,以
日本最多,英、德、美等国次之。1911年,全省有封建社会延续下来的钱庄977家,
1933年尚有686家。(1911年-1933年,山东境内金融机构数字引自《山东省情》第72
-73页。)山东商业贸易自胶济、津浦铁路通车后,贸易繁盛。据1949年6月统计,全
省有金融贸易人员1.76万名。
此外,电气、邮电、造纸、卷烟、火柴、面粉、食品等行业也有数量较多的工人

1949年6月全省职工数量与行业分布统计表
表1-8

┌────────┬───┬───┬───┐
│经营性质职工人数│公营 │私营 │合计 │
│业别 │ │ │ │
├────────┼───┼───┼───┤
│煤矿 │30025 │2404 │32429 │
├────────┼───┼───┼───┤
│其他矿山 │12000 │14340 │26340 │
├────────┼───┼───┼───┤
│铁路公路及 │54654 │3374 │58028 │
│其他重工业 │ │ │ │
├────────┼───┼───┼───┤
│电气业 │1473 │- │1473 │
├────────┼───┼───┼───┤
│邮电业 │10290 │- │10290 │
├────────┼───┼───┼───┤
│轻工业 │24766 │13757 │38523 │
├────────┼───┼───┼───┤
│金融贸易 │17557 │- │17557 │
├────────┼───┼───┼───┤
│合计 │150765│33875 │184640│
└────────┴───┴───┴───┘

说明:资料来源于《山东省志·劳动志》第1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