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工业“大跃进”运动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93&rec=77&run=13

山东的工业“大跃进” 是从钢铁生产开始的。1958年6月,省委召开全省地方工
业会议,部署了地方工业进一步“大跃进”的工作。会上,提出了1962年全省实现工
业化的要求。会议确定山东发展工业的方针是:以钢为纲,大、中、小企业同时并举,
带动机械工业和其他工业全面大跃进。会议强调,解放思想,敢想敢干,立即在全省
掀起一个以发展钢铁为中心的工业生产高潮, 年内要建立起1000个小高炉,发展5 0
万个厂矿(组) 的乡、社企业。北戴河会议期间,8月20日和27日,省委先后两次召开
市、地委第一书记电话会议,提出各级党委必须把钢铁生产当作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
集中一切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大炼钢铁运动。21日,省委作出全党全民紧急动员,
保证完成全年生产任务的决定, 确定从9月19日起,苦干10昼夜,打好钢铁生产的第
一个“淮海战役” ,到9月29日,实现全省日产生铁1.8万吨。并确定济南等8市县为
“放卫星”的重点。此后,省委组织钢铁生产检查团,分赴济南、青岛、淄博、昌潍、
莱阳、 济宁6市地督促检查,要求各地采取紧急措施,坚决完成钢铁生产任务,保证
“钢铁元帅”升帐。省、市、地、县各级都成立了钢铁生产办公室和指挥部,书记、
常委和政府领导人都以全部精力抓钢铁生产,所有部门都以钢铁生产为中心,全力为
钢铁生产服务。至此,全省掀起大炼钢铁的狂热运动。年底,全省从事冶金及有关工
作的职工127.1万多人,占全省工业企业职工总数的78.45%,为1957年的21.5倍;(引
自《中共山东历史大事记》第51页。)职工建成各类炼铁炉(包括土炼铁炉)1 04万座,
其中15.5立方米的小高炉1308座,小型侧吹转炉68座,建成大小钢铁厂(点)1247处。
与此同时,全省各地从机关干部、学校师生到乡村农民,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刚上学
的儿童,都被动员起来,投入大炼钢铁运动,炼铁炉、小高炉随处可见。“村村点火,
处处冒烟”,是大办钢铁的真实写照。
与大办钢铁相适应,大办采矿、煤炭和交通的群众运动骤然兴起,开矿石、运矿
石、砸矿石、烧焦炭遍布全省城乡。
1958年8月,省委发出《关于进一步收集废钢铁、废铜、废铝运动的紧急指示》,
要求各级党委第一书记挂帅,男女老少一起动手,指标落实到人。这一运动的开展不
仅使废钢铁收集殆尽,而且许多地方把群众的铁锅、铁勺、铁制家具也强行砸碎上交,
严重影响了生产和群众生活。
在大炼钢铁运动中,全省各级工会组织职工开展了比、学、赶、帮红旗竞赛。竞
赛中,钢铁工人日夜战斗在炼钢、炼铁炉旁,超额完成了国家钢铁生产任务。煤炭、
电力、机械、交通运输等各条战线上的广大职工,围绕大炼钢铁保证煤炭、电力供应
和运输任务完成开展竞赛,超额完成了大炼钢铁任务。1958年11月27日,省工会联合
会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向省委写了《对钢铁生产红旗竞赛中几个问题的意见的报告》,
对竞赛的内容、形式、评比、奖励等问题,提出了具体意见,进一步指导推动了大炼
钢铁中各行各业的红旗竞赛运动。
大炼钢铁运动虽然促进了全省钢铁工业的发展,但在高指标、瞎指挥、急躁冒进
的“左”倾错误的影响下,造成国民经济严重比例失调,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
力,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1960年,开始国民经济调整,大量关、停、并、转矿
山冶金企业。到1962年底,全省保留冶金企事业单位34个,职工精减到4.99万名,比
1960年分别减少224个和23.8万名。(引自《山东省情》第2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