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93&rec=1&run=13


山东工人阶级的形成和发展,是与山东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同步一体的。
山东东临海洋,西处内陆,自然条件优越,人力、矿产资源丰富。1840年英国发
动侵略中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割地赔款,订立了许多不平等
条约。1858年,中英签订《天津条约》,山东登州(今蓬莱) 被列为通商口岸之一。1
898年, 德、英帝国主义又分别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胶澳租界条约》和《订租威海卫
专条》。之后,以德、英两国为主的资本主义国家竞相投资山东。
1872年,德国首先在烟台开设蛋粉厂,1877年,又在烟台创办缫丝局;1899年,
德国在柏林成立山东铁路公司和山东矿务公司,在华大量招募劳工,修建胶济铁路和
青岛港,开掘淄川煤矿和金岭铁矿。外国资本在华企业,是山东工人阶级形成的第一
个基点。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始推行洋务运动,在各地陆续兴建了一批军
事和民用工业。1875年,山东巡抚丁宝桢在济南泺口创立了中等规模的山东机器局,
鼎盛时期有工人1000多名。后又相继兴办了一批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近代工
矿企业,如:登州铅矿、淄川铅矿、宁海金矿、洪山炭矿、烟台华丰工厂、轮船招商
局烟台分局、天津电报局临清分局和济宁分局等。官僚资本企业是山东工人阶级形成
的第二个基点。
19世纪80年代后,在外国资本和早期官僚资本的刺激影响下,山东民族资本兴办
的近代工矿业开始发展。山东平度金矿、招远金矿,是中日甲午战争前民族资本经营
的最大采矿业,有工人1000多名;旧中国最大的私营采煤企业枣庄中兴煤矿公司,有
工人3000多名。著名爱国华侨张振勋(字弼士)创办的张裕葡萄酿酒公司是当时国内唯
一的一家体系完整的葡萄酿酒企业, 雇有工人300多名。民族资本企业是山东工人阶
级形成的第三个基点。
山东产业工人绝大多数来源于破产农民。由于帝国主义入侵和国内封建压迫的日
趋深重,破产农民日益增多,大量涌入城镇,给近代工业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由此
形成山东工业无产阶级的后备军。
山东工人阶级的另一部分来自破产的手工业者。明清以来,山东的冶矿、采煤、
陶瓷、造纸、制盐等手工业比较发达,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山东许多手工业受到破坏。这些手工业从业者,大部分失去了自己的生产资料,和破
产农民一样,加入了产业后备军的行列。
总之,山东工人阶级是伴随帝国主义侵华企业、早期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
义企业这三种性质的近代工业的产生而形成的,其主要社会基础是农民和手工业者。
据不完全统计,到1910年辛亥革命前夕,山东各地大、中型近代企业88家,产业工人
约33700人。 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欧美帝国主义忙于战争,
暂时减少了对华资本和商品输出,山东的民族资本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以产业工人
为主体的山东工人阶级队伍迅速扩大,到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前夕,山东的主要工矿
企业已有580家, 产业工人发展到10万人左右,加上店员、人力车工及手工业工人,
山东工人队伍总数达60万,约占当时中国工人队伍总数的6%。


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30余年中,山东工人运动大
致可划为五个时期。
第一时期: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是山东工人阶级的幼年
时期。这一时期,由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统一的工会组织,山东工人阶级虽然
进行了许多自发的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但这些斗争多是局部、零散和参与性质的。
山东工人阶级真正作为一支阶级队伍,独立登上政治舞台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
始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19年1月18日, 协约国召开巴黎和会,作为战胜国之
一的中国政府提出收回山东主权、取消“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的正当要求,遭到日、
英、法、意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无理拒绝。消息传来,山东人民以工、商、农、学各界
为主体组织起救亡联盟,成立山东国民请愿团赴巴黎请愿,举行集会,并通电全国,
坚决捍卫中国的领土主权。
1919年4月20日, 山东省暨济南各界民众10万人举行了国民请愿大会,工人代表
侯丹峰等人登台演说。5月2日济南工人在北岗子举行了收回青岛演说大会,参加大会
的有3000多名工人, 人力车工人李凤林等人在会上演说。五四运动爆发后,5月11日
旅京山东劳动者万余人在北京彰仪门外召开大会,强烈要求北洋政府不要在巴黎和约
中有关山东交涉问题上签字,这是北京“五四”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群众集会。此后,
济南、烟台、济宁、泰安、东昌等地工人先后多次与学生和各界民众一起集会演说、
游行示威、派代表赴京请愿,并同时罢工、罢课、罢市,抵制日货。各地掀起的反帝
爱国运动,迫使北洋政府不敢临会签约,“五四”反帝爱国斗争取得重大胜利。
第二时期:从1921年7月到1927年7月,为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大革命时期,是山东
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时期。这一时期,山东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为一
支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侵略和反对封建官僚资本主义剥削的重要力量。
1920年10月之后,中共山东地方组织的创始人王尽美、邓恩铭等人,应中国共产
党上海发起组要求,在济南建立了山东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
是年夏,山东共产主义小组组建了山东第一个工会组织--津浦铁路济南大槐树机车工
厂工人俱乐部,他们还开办工人夜校,创办《济南劳动周刊》,宣传马列主义,报道
全国各地工人运动动态,为工人运动培养了一批中坚力量。
1921年8月, 中国共产党统一领导的工人运动组织--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上海
成立。1922年5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6月,中国
劳动组合书记部山东支部成立,王尽美、王用章先后任支部主任。该部成立后创办了
《山东劳动周刊》,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号召工人联合起来,成立工会组织,参
加劳动组合,同剥削阶级开展斗争。1923年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山东支部与北方
支部合并,仍称北方支部。到同年10月,山东相继成立津浦大厂工会、矿业工会淄博
部、济南理发业联合会等工会组织,并发动工人开展了各种斗争。
1923年“二七” 大罢工失败后,中国工人运动进入低潮。1923年1月,山东青岛
四方机车厂工人自发组建了“圣诞会”,并在中共山东地方组织的帮助改造下,成为
新型的工会组织,到年底,会员发展到数百人,翌年又发展到1500多人,并领导了数
次罢工,为工人争得了不少权益。这对山东乃至全国工人运动起到了有力的鼓舞作用。
1925年2月,胶济铁路总工会成立,下设青岛、高密、坊子、济南、四方机厂等6个分
会。
1925年5月, 全国第二次劳动大会在广州召开,成立中华全国总工会。同年,中
共中央派李慰农、刘少奇来山东指导工作,使山东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日趋活跃。这
年,山东青岛、淄博、济南的一些大型厂矿企业相继恢复和建立了工会组织,开展活
动和斗争;青岛日商纱厂工人连续发动的三次同盟大罢工,以及发生在上海的五卅惨
案,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
1926年5月,全国第三次劳动大会在广州召开,山东6名工会代表出席大会。当时,
因山东督办张宗昌严密控制,工会不能公开活动,代表分头向工人传达了会议精神。
第三时期:从1927年8月到1937年7月,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国
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中共山东地方组织遭受严重破坏,山东工人运动处于低潮,屡
遭挫折。
1927年4月、7月,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孙中山领导的大革命失败。此
后,国民党改组派攫取了山东各界领导权。1928年秋至1929年,胶济铁路沿线的各主
要城市都建立起国民党改组派控制的工会组织,他们欺骗工人,煽动对共产党的不满
情绪;加之,原中共山东的个别工运领导人,判变革命,变为黄色工会的首领,给山
东工人运动带来很大损失。
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势力残酷镇压革命力量。在白色恐怖下,山东工人运
动并未偃旗息鼓。1928年和1929年,又相继发生了淄博煤矿工人大罢工和青岛日商纱
厂工人大罢工。
因受王明“左” 倾冒险主义路线影响,1930年8月,中共山东省委发出《关于赤
色工会运动问题的通告》,错误地认为,革命形势逼近高潮,要求城市组织武装暴动,
建立苏维埃政权。当时,山东没有统一的全省工会组织,组织起来的工人极少,全省
20万产业工人中,赤色会员仅98人。在这种情况下,组织工人武装暴动,建立苏维埃
政权,是不现实的。
同年末, 山东工人联合会在青岛成立,彭湘、王公博、黄季仲三人主持工作。1
931年4月,中共山东地方组织遭破坏,山东工人联合会负责人被捕就义,该会解散。
此后,中共山东省委(临时省委、中共山东省工作委员会)多次遭到破坏,省内虽时有
工人开展罢工,且取得一定成果,但多系局部的,从全省来看,工人运动处于低潮。
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爆发。
第四时期:从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到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为抗日战
争时期。这一时期山东工人阶级在中共山东地方组织的领导下,有了全省统一的工会
组织,工人阶级队伍发展壮大,工人运动全面复苏,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
献。
抗日战争开始,由于没有全省性工会组织,山东工人以“救国会”和“后援会”
名义,积极参加武装斗争。
1937年10月,日军大举进犯山东,12月底省会济南沦陷。在严峻形势下,山东工
人阶级响应中共山东省委的号召,积极参加抗日武装起义。1937年12月26日,由矿工
和铁路工人参加的淄博黑铁山起义,打响了山东工人武装抗日的第一枪。1938年1月,
中共山东省委直接领导的徂徕山起义中, 华丰煤矿100多名矿工参加。抗日武装起义
中建立的苏鲁民众抗日义勇队第一纵队,主要以枣庄煤矿工人为骨干。威震敌胆的鲁
南铁道游击队队长洪振海、王志胜等,就是这一时期参加武装起义的煤矿工人。
1938年2月,山东总工会前身--五战区职工抗日联合总会(简称五战区工会) 在徐
州成立, 随即组织工人群众支援台儿庄战役。同年5月,五战区工会在淄博重建,制
定了“在武装掩护下发展职工会,在职工会的基础上发展职工武装”的新方针,很快
在津浦、 胶济和陇海铁路徐州段以及枣庄、淄博等矿区建立了13个分会,有会员2万
多名,枪1000多支,促进了战区抗日斗争的开展。据统计,这一时期山东各地工人武
装,百人以上的20多支,占华北地区的一半左右;各业工人参军7600多人,占华北地
区工人参军总数的1/3强。
1938年7月, 中共山东省委机关迁至沂水县王庄村,11月,五战区工会迁至沂水
县南庄村。 工会工作中心也相应地由城市矿区转入农村。从1937年11月到1938年5月
半年内,沂水、蒙阴等八九个县工会打开了工作局面,并在各公营工厂办起工人夜校、
识字班等,开展了多项工运活动。五战区工会还开办工会干部训练班,培训工会干部,
派到各根据地开展工会工作。至1939年夏,山东根据地仅胶东、鲁中、淄博三地区已
建立了8个县工会和48个区工会,有会员5.4万多名。
在各根据地成立职工抗日救国总会的基础上,山东省首次职工代表大会于1940年
8月6日在临(沂)沂(水)边区青驼寺(现属沂南县)召开,成立了山东省职工抗日联合总
会(简称山东省总工会)。大会讨论通过《山东省职工抗日联合总会宣言》等文件,民
主选举了联合总会领导成员。
山东省总工会的诞生,是山东工运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从此,结束了山东工
人运动的分散状态,实现了从组织系统到路线方针的完全统一。
第五时期: 从1945年8月到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为解放战争时期。这一时期
山东解放区和国民党统治区(简称国统区)的工人阶级在中共山东地方组织和省总工会
的领导下,战胜困难,积极参军、参战、支前,为山东全境解放和支援全国解放战争
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投降。同年10月5日至15日,山东省第二次职工代
表大会在临沂召开。大会讨论通过了有关纲领章程,选举产生了山东省职工抗日救国
联合会(简称山东省总工会)领导成员,作出了《关于公私营工厂职工工作的决定》等
三个决定,为抗战胜利后的山东工运提出了一系列指导原则。这次大会之后,省总工
会大部分常委和执委分赴各地, 具体指导和督促建立健全各级工会组织工作。到194
6年底,全省计有胶东、渤海、鲁中、鲁南5个行政区职工总会,邮电、铁路两个省产
业工会,枣庄、淄博两个省属矿区工会,3个区属企业总工会和4个区属市总工会,会
员近40万,占解放区职工总数的60%以上。(引自《山东工人运动史》第338页。)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全面内战。山东是蒋军重点进攻地区之一,
国民党对其统治区加强了特务控制,中共山东地方组织和所有革命团体只得转入地下
活动,山东工会工作遇到很大困难。在工作极度困难的情况下,解放区和国统区的工
人在中共山东分局和山东省总工会的领导下, 积极保卫抗战成果。1945年8月起,两
个月内,全省有4000多名工人加入了脱产武装组织,全省工人武装参加战斗千余次;
大批工人自动组建了不脱产的纠察队、自卫队;由工人组成的担架队、运输队有力地
支援了前线。解放战争进入决战阶段,济南、青岛等国统区的工人,在中共地下组织
的领导下,开展了反南迁、反破坏和护路、护厂、护矿运动,并协助中共地下组织搜
集情报,为解放城市、接管城市,恢复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
1949年8月,山东全境解放。同年8月,全国第六次劳动大会在哈尔滨召开,恢复
了中华全国总工会。山东解放和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的召开,为山东工人运动带来了
新的生机。
综观1919年至1949年这30年的山东工人运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是一条重要的
分界线。抗日战争之前的18年中,山东工人运动一直处于地下“非法”地位,没有自
己的武装和根据地。从抗日战争爆发到新中国成立的12年中,山东工人阶级有了全省
统一的工人阶级组织,有了自己的武装和根据地,工人运动发生了根本变化。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山东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工人运动除武装斗争外,还包
括参政议政和民主管理等内容。各公营工厂建立了职工代表会、工厂联系会和工厂管
理委员会等,工会通过这些形式,发动职工参加企业民主管理。1939年后,山东各地
抗日民主政权陆续建立,中共各级组织在根据地吸收各界人士建立了宪政促进会。以
组织工人参加宪政会为主要形式的工人参政议政活动普遍开展起来。特别是1940年山
东总工会建立后,工人参政议政活动更加深入,各级政权有工人代表参加,各级议会
有工人代表出席,各级组织配有工人干部。参加政府的工人代表,按照中共方针政策
开展工作,发挥了工人阶级的先锋模范作用。
同时,山东根据地和解放区工人在军工、民用生产和其他经济建设方面做出了重
要贡献。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起义部队修械所的基础上,产生了山东根据地的军事工业,
并迅速发展。 抗日战争结束时,山东兵工厂有20多家,职工1万人,可生产机枪、迫
击炮及各类弹药。1947年华中军区军工和山东军区军工合并,成立华东军区军工部,
进一步加强了山东解放区军工企业。
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 全省共37家兵工厂,2万多名职工。这支兵工劲旅对国家
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山东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广大工人群众在发展民用生产中,积极响应中共中央“自
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创办了矿冶、纺织、被服、造纸、皮革等多种行业的生
产体系。到抗日战争胜利前夕,近3000万人口的根据地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山东解
放区广大职工群众在中共山东分局和省总工会的领导下, 掀起了“大生产运动” 、
“学赵占魁运动”(赵占魁(1896-1973):山西定襄县人。12岁当雇工,17岁入同蒲铁
路介休车站修理厂当学徒,先后当翻砂工、铁工和看火工,数年如一日完成任务,关
心公益事业,关心群众生活。是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和陕甘宁边区总工会树立的
职工先进典型。《中华全国总工会七十年》213页。)和“爬山头、立大功运动”,劳
动生产率成倍提高,涌现了一批劳动英雄和劳动模范。这不仅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的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而且为解放后接收城市、恢复发展生产和建国后的社会主义
经济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到1949年10月新中国建立, 山东工人阶级和工会组
织在中共山东地方组织的领导下,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山东
的统治,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93年的44年,山东工人运动随着社会主
义革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先后经历了以下历史时期。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年10月-1952年) 。这一时期,山东工会组织按照全国总
工会确定的工会工作方针和中共山东分局的指示,为建立健全各级工会组织,巩固新
生的人民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做出了积极贡献。
早在建国之前,随着淄博、济南、青岛等重要城市的解放,山东省总工会立即筹
组各产业和市、 县工会,各级工会组织迅速建立起来。1951年全省已发展工会会员4
0.9万人, 占职工总数的69.8%。特别在青岛市,由于全国总工会特派员陈少敏的指
导, 摆脱“左”的影响,大胆吸收工人入会,解放后4个多月内,中纺系统94%的工
人加入了工会,全市公营工厂工人入会人数占工人总数的89%。 (引自《山东工会组
织史资料》第9页。)
1950年6月, 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朝战争。中国人民掀起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运动, 山东人民积极响应。1951年7月,山东省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在济南召开。会
议通过了《关于贯彻中国人民抗美援朝三项爱国号召的决议》和《关于山东工会工作
的基本总结及今后任务的决议》;选出了省总工会第三届领导成员。
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山东各级工会利用工会的阵地和宣传工具,积极对职工进行
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全省5万余名青年工人和学生参加军事干校,铁路职工、
汽车司机、 医务工作者成批赴朝参加志愿运输队和医疗队。济南铁路局先后有16080
人报名参军, 其中2695人先后赴朝作战,42人光荣牺牲,484人立功。各城市职工还
开展了爱国捐献活动,全省职工捐款180亿元(旧币),折战斗机12架。
这一时期,全省各级工会根据中共中央关于“镇反”(镇反:镇压反革命分子。)、
“三反”(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五反”(五反:反行贿、反偷
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即“五毒”。) 和工
矿企业开展民主改革运动的指示,发动群众协助政府废除封建把头和工头制度,检举
揭发资本家的不法行为。各城市工会在镇压反革命运动中,建立工人纠察队,保护工
厂企业安全,协助政府维护工厂和社会秩序,并揭发出一批暗藏的特务和反革命分子。
这一时期, 全省各级工会认真贯彻中央人民政府和政务院颁布的《工会法》 和
《劳动保险条例》,使职工的劳动、医疗条件和职工生老病死伤残得到法律保障。与
此同时,各级工会还发动职工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和技术革新活动,全省涌现出郝
建秀、刘庆祥、骆淑芳等一批先进模范人物,著名的“郝建秀工作法”就是这一时期
发现和开始推广的。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53年-1956年9月)。这一时期,全省各级工会组织
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制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为提前完成国家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
五年计划指标做出了重大贡献。
1953年,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提出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
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开始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同
年5月, 中国工会七大召开,制定了国家进入有计划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工会工作方
针。
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各级工会广泛宣传中国共产党、中央人
民政府的政策和全国总工会制定的工会工作方针。各地工会派出干部参加工作组,协
助政府和私营企业工会做好公私合营前的清产核资工作,迎接公私合营。各级工会还
培养了大批工人骨干,充实加强公私合营企业及管理机关的干部队伍。各级工会按照
国家对私营工商业的“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采取订立劳资合同等形式,督促
资本家遵守政府法令,搞好生产管理,实行公私合营,全省顺利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
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5年7月, 山东省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在济南召开,选举产生省工会联合会第
四届领导成员,认真总结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山东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的经验,要求
各级工会深入贯彻中共中央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努力完成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
五年计划。
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山东各级工会发动职工广泛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
技术革新和先进生产者运动。全省工人和技术管理人员发挥聪明才智,研制了许多新
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总结推广了许多先进工作法和操作法,“郝建秀工作法”得
到进一步学习推广,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经过全省人民和广大职工的共同努力,山
东对全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指标提前和超额完成。
这一时期,各级工会的组织建设、文化教育和职工生活福利有了较大的发展。截
至1956年,省工会联合会下属9个市、15个省产业、104个县工会联合会,厂矿企业基
层工会6622个, 有会员70.61万名,比1950年增加1.49倍;全省享受劳动保险待遇的
职工51.36万人,全省发展互助储金会1188个,会员15.38万人。各级工会举办的文化
教育和生活福利事业发展很快。 截至1957年,省和市工会兴办工会干部学校4所,一
些市县工会都办起了职工学校和文化夜校; 省市工会建有职工疗养院16处,床位200
6张,比1950年增加20倍。
这一时期,工会干部思想觉悟和工作作风有了很大提高。各级工会干部经常到基
层蹲点,调查研究,与职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工会同群众的联系比较密切,在全省政
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比较显著。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年9月-1966年5月) 。这一时期,由于“左”的
严重错误影响, 中共“八大” 制定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路线方针和中国工会
“八大”制定的正确工运方针没有很好地贯彻下去,山东工会工作同全国一样,经历
了曲折发展的过程。
1957年4月、6月,中共中央先后发出了整风和反右派斗争的指示,根据中央和省
委的部署,全省各级工会组织参加了整风反右和整风补课。由于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
特别是1958年的整风补课,造成严重不良后果。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整风
反右中造成的冤假错案和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彻底纠正和解决。
1958年2月, 山东省召开第五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大会选举产生了省工会联合
会第五届领导成员,通过了省工会联合会关于《深入开展整风,鼓起革命干劲,促进
工农业生产大跃进》的报告,号召全体先进生产者带动广大职工,积极开展“大跃进”
运动。这次大会后,全省各级工会发动职工群众掀起了开展“比、学、赶、帮、超”
劳动竞赛、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的高潮。运动中,虽然搞了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
但对山东的经济建设起了一定推动作用。
1958年9月, 中共山东省工会联合会党组召开扩大会议,贯彻全国总工会党组第
三次扩大会议精神,肃清已故全国总工会主席赖若愚“错误”在山东工会工作中的影
响。这次党组扩大会议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给山东工会工作造成重大损失。
同年12月,中共中央批转全总党组《关于县级工会处理的意见》中提出“县工会
将首先随着人民公社的更加健全、更加完善而自然消亡”。贯彻中央批转全总这一意
见后, 山东也刮起了“工会消亡风”,截至1959年2月,中共范县等21个县委先后撤
销了县工会,这股风也波及到城市厂矿企业工会。省工会驻各专区办事处被撤销,各
市总工会和省产业工会压缩机构、精简人员,工会工作遭受极大挫折和削弱。
由于1958年以来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浮夸风等“左”的严重错误,
自1960年起,国内国民经济遇到暂时困难。根据中共山东省委的指示,全省各级工会
认真贯彻中共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调整国民经济方针,广泛深
入向职工进行形势任务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积极组织职工开展生产自救,搞好职工
精减安置, 关心职工生活,帮助党和政府克服国民经济遇到的暂时困难。1960年7月
13日,中共中央以《要时刻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劳逸结合》为题,批转了中共山东省
总工会党组写给中共山东省委的《关于当前厂矿企业中劳逸结合情况报告》。这一时
期工会工作虽然历经曲折坎坷,在中共山东省委的领导下,山东各级工会仍然心系工
业生产,关心职工生活,为山东经济建设和全省职工切身利益勤奋工作。
1962年8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召开后到1965年间, 全省各级工会发动职工开展了
学雷锋、学解放军和学毛主席著作活动,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开展了创建“五好”
企业和争当“五好”工人活动等,提高了职工队伍素质。但在“左”的错误指导下,
搞了许多形式主义的东西,严重挫伤了职工积极性。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5月-1976年10月)。这一时期,由于林彪、江青两个
反革命集团及其在山东的帮派势力的严重干扰,山东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遭受严重破
坏。
“文化大革命”一开始,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在山东的帮派势力,煽动资产阶
级派性,分裂工人阶级队伍,挑动武斗,冲击党政机关,破坏生产建设。同时,诬蔑
新中国成立17年以来的工会是“黑线统治”,全盘否定。1966年11月,省总工会被工
人“造反”组织占领,成为“山东革命工人造反总指挥部”的大本营,中层以上干部
被批斗。各地工会也受到“造反派”的冲击,全省职工队伍分裂为两大派组织,各级
工会被迫停止工作,全部解体,全省工会工作遭受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破坏。1967年至
1972年,全省各地工会和大多数基层工会,先后被在派性基础上建立的革命工人代表
大会委员会(简称“工代会”)所取代,工会工作处于停顿状态。
1971年9月, 揭批林彪反革命集团后,根据中央有关恢复全国工会组织的指示,
1973年6月26日, 山东省总工会筹备小组在济南召开了全省第六次工人代表大会,选
举产生了山东省总工会第六届委员会。从此,被“文化大革命”冲垮的山东省总工会
得以恢复,全省各级工会组织和工会的各项工作开始逐步恢复和开展。但由于领导班
子中混入了帮派分子,工会组织的恢复和开展继续受到“左”的错误影响。
实现历史性转变时期(1976年10月-1982年9月)。这一时期,山东各级工会通过贯
彻落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中国工会“九大”精神,工人运动和工会的各项工作逐
步走上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健康发展轨道。
1976年10月, 江青反革命集团篡党夺权阴谋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197
8年10月, 中国工会“九大”召开。同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山东省总
工会在中共山东省委的领导下,按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
中国工会“九大”制定的工会工作方针,开始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清除“左”的影响,
并对各级工会进行了认真的组织清理和整顿工作。
1979年9月,中共中央批转全总党组“关于全总党组第三次扩大会议的复查报告”,
为受到错误批判的赖若愚等人彻底平反。省总工会召开会议,结合山东工会工作实际,
分清思想理论是非,拨乱反正,总结教训。随着中央批转全总报告精神的落实,全省
广大工会干部逐步破除多年来压在头上的“工团主义”、“经济主义”和“福利主义”
的精神枷锁,为开创山东工会工作新局面奠定了思想基础。
从1979年起,根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到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省总工会及时调整工作部署,把经济建设作为工作中心,发
动和组织职工开展“双增双节”(双增双节:增产节约,增收节支。)为主要内容的劳
动竞赛和群众生产技术活动,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了全省的经济建设。
1980年4月, 山东省工会第七次代表大会在济南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省总工会
第七届领导成员,研究确定了新时期山东工会工作的基本方针,即:坚持以经济建设
为中心,以建立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为重点,积极主动、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会工作。
本届省总工会增设了工作部门, 增建了5个省属产业工会。截至1981年底,全省工会
会员已发展到336.54万名。
1981年7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国营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以来,
各级工会把加强企业民主管理作为工会的重点工作来抓。省总工会和省委组织部、省
经委联合召开企业民主管理会议,进行企业民主管理大检查。同时,建立健全各项民
主管理制度,逐步形成厂(矿)、车间、班组三级民主管理体系。
这一时期,山东各级工会把关心改善职工福利,代表维护职工利益摆到了议事日
程。省总工会在全省组织了职工生活后勤达标竞赛,使职工食堂、托儿所、幼儿园等
集体福利事业发生了可喜变化。省总工会配合省劳动部门整顿劳动保险业务和劳动保
护组织,有效地保障和保护了职工福利和生命安全。各级工会普遍建立女职工委员会,
维护女职工合法权益,加强女职工特殊保护。县以上工会组织参与政府(行政)关于工
资、奖金、住房、物价监督等涉及职工福利政策的制定,使职工生活福利得到逐步改
善。
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时期(1982年9月-1987年10月)。这一时期,山东
各级工会组织带领全省职工认真贯彻中共十二大、中国工会十大和中共山东省委第四
次党代会精神,积极开创工会工作新局面,为山东的改革、发展、稳定和国民经济发
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2年9月, 中共十二大召开。同年10月,山东省职工劳动模范、企事业先进集
体代表大会在济南召开。大会号召全省职工认真贯彻中共十二大精神,努力实现党中
央提出的宏伟目标。
1983年10月, 中国工会十大召开,提出新时期工会工作方针。同年10月5日,山
东省工会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在济南召开,大会号召:依靠积极分子,团结
全省职工,努力开创山东工会工作新局面。
1984年2月, 省工会第八次代表大会在济南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第八届省总工
会领导成员。大会根据中国工会十大和中共山东省第四次党代会的精神,要求全省各
级工会以主人翁姿态,搞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开创工会工作新
局面,在实现中共十二大确定的宏伟目标和完成全省经济建设计划,提前翻番,“富
民兴鲁”的过程中,解放思想,勇于改革,充分发挥主力军的作用。本届省总工会增
建了4个省属产业工会和6个省属大企业工会, 截至1986年底,工会会员发展到448.5
8万名。
山东省工会八大以后,《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决定》公布,全国总工会提
出了加强城市工会工作的意见。全省各级工会积极宣传改革,发动职工参加改革;同
时对在经济体制改革新形势下,拓宽县以上工会参政议政渠道,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加强企业民主管理,增强基层工会活力,深入开展劳动竞赛和各级工会领导机关的自
身建设等工会各方面的工作,进行了改革和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好的做
法。
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时期(1987年10月-1993年12月) 。这一时期,山东各级
工会组织认真贯彻中共十三大和中国工会十一大精神,按照新时期的工会工作方针,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工会工作进行了实
践和探索,使新形势下的山东工会工作发生了重大变化。
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召开。大会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了“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
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坚持
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
1988年10月,中国工会十一大召开。大会根据中共十三大精神提出了工会在全面
深化改革中的任务,确定了工会改革的目标、原则和要求。
中共十三大和中国工会十一大的召开,为山东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进一步指明方
向。自此,全省各级工会本着积极、稳妥的精神,加快了自身改革的步伐。省总工会
和各地工会都抓了一批试点单位,部分市、县民主选举基层工会主席和实行干部主管
的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各级工会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对所属文化、教
育、福利等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较好的社
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989年1月, 山东省工会第九次代表大会在济南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九届省
总工会领导成员,总结了五年以来全省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的成绩和经验,提出了今
后五年全面深化改革中工会工作的基本设想和要求,确定了工会自身改革的方向和目
标。 本届省总工会下属17个市、地工会,22个省产业工会,6个省属大企业工会,截
至1988年底,全省工会会员发展到509.09万名。
省工会“九大”以后,全省各级工会组织结合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
有制工业企业法》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工作领导的
通知》精神,积极代表职工群众参与政府的宏观决策,推进各项改革;协助行政转换
企业经营机制,完善企业领导体制;组织发动职工广泛开展了以质量、品种、效益为
中心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在工会自身改革和建设中,各级工会重视抓了乡镇企业、
“三资企业” (三资企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
业。)的工会组建和发展工会经济事业,在基层深入开展了建设“职工之家”活动。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同年
12月, 全国总工会召开十一届五次执委会, 要求各级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贯彻中共
“十四大”精神,认真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加快改革开放、
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发挥作用。
面对新的形势任务, 1993年8月省工会召开第十次代表大会。会议选举第十届省
总工会领导成员;大会确定,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工会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经济建设
为中心,全面履行各项社会职能,坚持“两个维护” (两个维护:维护全国人民总体
利益及职工群众的具体利益。) 的统一,进一步发挥民主渠道和社会调节作用,团结
带领全省职工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全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
纵观1949年10月建国后至1993年44年的山东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1978年中共十
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一条重要分界线。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27年,先后经历了1
958年工业“大跃进” 和反右倾的严重挫折和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工人运
动和工会工作在曲折中发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14年, 通过拨乱反正,清除
“左”的影响,贯彻新时期工会工作方针,工人运动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工会
的各项工作和自身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
职工队伍思想政治和文化技术素质明显提高。随着《国有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纲要(试行)》的逐步落实和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大力开展,全省职工的素质有了
很大提高。 从1983年至1986年各级工会用两年多的时间对全省35岁以下200多万名青
年职工进行系统政治文化教育,广大职工的思想政治和文化素质明显提高。1989年春
夏之交的政治风波中,全省职工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坚守生产岗位,为维护全省的
安定团结发挥了重要作用。各级工会组织支持发动职工开展读书自学、岗位成才和技
术学习、技术练兵、技术比武活动,使职工的业务技术素质也有了明显提高。1984年
-1989年, 全省参加技术业务和岗位培训的职工661万,占工人总数的84%,经考试考
核,9.6万名晋级,3000名被聘为技师;同时涌现出7.5万名各个工种的技术能手,评
聘了874名工人技师,总结了500多种先进工作法和操作法。1992年全省举行的13个行
业、26个工种的青工技术大赛中,382名选手被授予“山东省技术能手”称号。
职工经济技术活动向多层次、全方位发展。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企业改革的深化,
全省社会主义劳动竞赛、职工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技术协作活动向多层次、全方
位发展。 从1984年山东省职工技术协会成立至1993年,全省技协组织已发展到433 7
个,有会员27万名。9年来,全省技协会员提合理化建议160万条,采纳实施117万条,
完成技术革新和攻破技术关键55768项(次),可计算经济效益31.23亿元。1990年开展
“七赛、七比、创七杯”活动,全省设100个赛区,650万职工参赛。1991年开展“我
怎样为‘质量、 品种、 效益年’ 做贡献”的大讨论,全省500多万职工参加讨论。
1993年全省18994个基层工会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双增双节效益46亿多元。
工会参政议政和职工民主管理渠道不断拓宽。随着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根
本方针和中共中央有关文件的逐步落实,省总工会和县以上地方工会,通过参加同级
党委、人大、政协领导班子,参加政府设立的涉及职工利益的领导机构,与政府或政
府有关部门联合开会、联署发文、同政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等较好地发挥了参政议政
作用。 截至1993年底,全省100多个县以上地方工会同政府或行政召开联席会议,90
%县以上工会组织参加同级政府的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全省2.3万个企事业单位建立
了职代会制度, 占应建数的96%,其中有1.6万个单位建立了厂、车间、班组三级民
主管理网络;同时职代会各项制度逐步健全和完善。
职工政治权利和正当物质利益得到合法保护。随着《企业法》和《工会法》的逐
步落实,职工的政治权利和正当的物质利益得到合法保护。1993年底,全省建立职代
会制度的企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已发展到87.9万名,其中,工人代表39.6万名,占职工
代表总数的46%。 科技管理人员代表26.2万名,占职工代表总数的30%。职工代表参
与企业重大决策和管理,评议中层以上领导干部,一些国有中小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
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选举、 罢免企业领导人,职工真正行使当家做主的民主权利。1
988年-1990年,全省地方工会参与人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制定的涉及职工切身利益
的重要法规66个(项),其中省总工会起草和参与修订共29个(项)。这些重要法规,使
职工劳动、工资、住房、物价、社会保险等正当的切身利益得到了法律保护。
工会自身改革和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随着工会自身改革和建设以及建设“职工之
家”活动的深入开展,全省工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工会干部素质不断提高,基层工
会活力不断增强。截至1993年底,省工会下属17个市地工会,24个省产业工会,两个
省直机关工会, 7个省属大企业工会,全省工会会员发展到598.33万名,比1950年增
加569.93万名,增长20.06倍。据1992年统计:全省36620名专职工会干部中,具有大
专以上学历的9742名, 占26.6%,中专和高中以上学历的19054名,占52%。截至1993
年底,全省基层工会经验收,建成18702个“职工之家”,其中县级“先进职工之家”
6669个, 市级“先进职工之家”2112个,省级“模范职工之家”579个;“先进工会
小组”93972个,占全省工会小组总数的20%以上。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到1993年,山东各级工会组织在带领全省职工
群众参加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投身改革开放中,发挥党和政府联系
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和“社会支柱”作用,为建设山东、“富民兴鲁”做出
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