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辑 解放战争时期的山东团组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92&rec=8&run=13

一、青岛、济南的学生运动
解放战争时期, 山东国民党统治区有2所大学、3所大专、107所中等学校。国立
山东大学在青岛,教会办的齐鲁大学和省立师范、农、医3所专科学校在济南。全省3
/5的中等学校集中在济南、青岛两市。
当时济南、青岛中共市委都设在市外的解放区,市内有领导学生运动的党小组,
山东大学、齐鲁大学、青岛市立女中、济南师范、正谊中学等少数学校有接受党组织
单线领导的党员。但在严密的反动统治下,他们开展活动十分困难。
1945年11月, 抗战胜利才3个月,国民党政府即公布了对收复区中小学教员和中
等学校毕业生、在校生进行“甄审”的《办法》,规定:教职员未经甄审不得聘用,
学生未经甄审不得上学。
此举使市民大失所望,师生纷纷控诉当局迫害青年的罪行,愤怒揭露他们“劫收”、
贪污等无耻勾当和歧视收复区师生、杀害无辜青年的罪行。师生的斗争,迫使当局作
出重大让步。在青岛设立临时大学,吸收中学毕业生补习功课,实际上接受了“先补
习后甄审”的要求。不参加甄审的教员,照样聘用。以正常的期终考试作为对在校生
的甄审,并对部分私立学校免予甄审等。国民党不仅没有达到通过甄审强化青年正统
观念、灌输党化教育的目的,相反地,使青年师生从迷梦中觉醒,对国民党从期望变
成失望。很多青年以参加反甄审运动为起点,积极寻求改造社会、拯救中国的道路。
青岛的反甄审运动,是青年师生爱国民主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其领导人当时还
不是党员,运动的发展带有浓厚的自发性。市内党组织密切关注这场运动,几次向设
在市外的市委汇报。市委对运动提出了正确的指导方针,地下党员在十分艰难的条件
下做了大量工作。致使反甄审运动取得胜利。
1946年6月上旬, 按照学校特务的“小报告”,国民党在济南进行大逮捕,全市
逮捕学生100余人,其中有济南师范20余人,济南中学 11人,正谊中学10多人。国民
党特务把学生拘押一两个月,几次审讯,甚至严刑吊打,也没有查出他们有什么违法
的事实,不得不把他们释放回校。这次大逮捕,使被捕学生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他们
经过这番磨难,看清了国民党的反动本质,从而更加坚定、更加加快了走向革命的步
伐。
二、参军支前
山东解放区大规模的参军运动,在1944年下半年深入查减和对日反攻以后就开始
了。随着诉苦清算运动的开展,尤其是实行了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少地农民的政
策后, 翻身青年在“反蒋保田”的口号下,参军热情空前高涨。从1945年到1949年3
月, 全省共有95.7万余名青壮年参加解放军(包括冀鲁豫边区的鲁西地区)。其中
年龄在18岁至25岁的,占80%。
1945年9、10月间,派往东北的山东部队6万余人,成为东北野战军(后称第四野
战军)的基干。此后参军的青年,除补充各主力外,在胶东组成了华东野战军(后称
第三野战军)的第九纵队和十三纵队,在渤海组成了华野的第十纵队、两广纵队和渤
海纵队,在鲁中南组成了华野的第三纵队、第八纵队和鲁中南纵队。冀鲁豫边区的山
东部分,组成了晋冀鲁豫野战军(后称第二野战军)的第十一纵队和其他部队。山东
籍战士的足迹,几乎踏遍了整个中国。
除了踊跃参军外,山东青年支前工作也十分积极。据统计,解放战争时期支援前
线的山东民工达 1106万人(包括冀鲁豫边区的山东部分) 。其中,归部队调度使用
的随军常备民工55.8万余人, 主要是青年;承担前后方之间运输任务的第二线常备
民工217万人, 其余为后方临时民工。而在村里为部队推碾磨面、缝国衣、做军鞋、
护理伤员和架桥修路的人,为数更多。部队转入外线出击、向南方大进军时,山东支
前民工随军南下大别山,转战淮海,渡江到江浙闽赣,最远一直到了南海之滨。民工
中青年很多,因此,从省青联到各级青联,都有很多青年干部在支前机构和民工队伍
之中工作。
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1947年9月9日在《大众日报》上发表文章说:“这样一
支几十万人的支前大军,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出现”,“没有这样一支伟大的支前
大军,休想取得战争的胜利。”“这是历史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