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 抗日战争时期的山东青年组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92&rec=7&run=13

一、抗日战争初期的山东青年运动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军向卢沟桥中国驻军发起进攻。中国军队奋起抵抗,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抗日战争爆发后,山东青年的抗日热情空前高涨。
1937年上半年,济南乡师有师生10多人在中共支部的安排下去了延安。此后,济
南、烟台、东平、临沂、黄县等许多市、县,都有不少青年经中共组织安排或自动奔
赴延安。 连教会办的齐鲁大学也有6名学生投奔延安。其间,全省中等以上学校奉命
南迁内地,惠民中学和惠民乡师在内迁途中,有100多名学生从兖州经山西去了延安,
参加八路军炮兵团或随营学校。济南高级中学、省立济南中学、菏泽中学等3000多学
生经湖北郧阳流亡四川绵阳,组成国立第六中学,在流亡途中和到达绵阳之后,不断
有一批批学生投奔延安。到延安的青年,以后大部分回到山东敌后参加了抗日战争。
1937年9月, 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山东省队部正式建立。孙陶林任队长,江明负
责组织工作,武衡负责宣传工作,统一领导山东省和平津流亡学生中的“民先”组织。
“民先”山东省队部在山东省委的领导下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抗日救亡运动。同时还创
刊《齐鲁先锋》,并在《山东民国日报》创办《冲锋号》副刊,以此为阵地宣传中共
抗战方针和指导思想,指引人民大众参加抗战。在中共山东省委和“民先”山东省队
部的组织领导下,在济南先后成立山东文化界抗敌救亡协会、济南市教育界抗敌后援
会和济南妇女联谊会,在鲁中、鲁南先后建立起抗敌后援会,胶东成立战地服务团、
抗敌后援会等抗日救亡团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各抗日救亡团体积极宣
传中共的团结抗日主张,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开展募捐等活动,在全省迅
速掀起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为各地抗日武装起义和抗日武装的发展,奠定了坚实
的群众基础和思想基础。
二、山东青年抗日救国团
到1938年5月, 除了范筑先率部据守的鲁西北,山东大部分主要城镇都已沦陷。
日本侵略军兵力有限,只能把守重要城镇和交通干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武装,
刚刚组建,人数不多,武器装备很差,只在偏僻农村流动作战。因此,全省广大地区,
一时处于无政府状态。
按照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的指示,郭影秋以第五战区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委员的
公开身份和唐光秉、刘剑等共产党员在徐州组建第五战区青年救国团。从此开始,山
东南部地区的临郯、费县、金乡、曹县、莱芜、沂水纷纷成立青救团。临郯和莱芜这
两个青救团,影响很大,尤其是临郯青救团,为中共临郯县委最得力的助手。
1938年4月, 临沂城沦陷。日军惨无人道地疯狂屠杀中国平民百姓和军队伤员,
共约2800人。日军暴行,激起热血青年强烈愤怒。中共临郯县委决定,由县委青年部
长丁梦孙以国民党临沂县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副主任的名义,到城南三重、宋庄一带,
发动青年。 1938年5月上旬正式成立第五战区临郯青年抗日救国团县团部。临郯青救
团部一成立就设立军事部, 注意收集枪支,举办军事和政治训练班。1938年6月间,
县团部组建抗日义勇队,各分团有自己的武装。这些武装多次伏击或袭击敌人,配合
军队作战。同年11月,以分团的武装为基础,成立八路军临郯独立团。临郯青救团多
次向八路军输送兵员,也培养了大批党政骨干。临郯青救团创办了油印刊物《救国青
年》,成立若干工作团和宣传队,宣传中共《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不分党派、不分
阶级、一致对外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镇压汉奸,揭露搞反共磨擦的阴谋,从而
团结了广大的抗日群众。
台儿庄战役之后,1938年4月至6月,国民党第六十九军(石友三部队,入鲁不久
擢升为第十军团) 5万余人进驻莒县、沂水、蒙阴、新泰和莱芜一带。莱芜在抗战之
前就有中共的县委和共青团组织,不少人参加了徂徕山起义。起义队伍多次活动在莱
芜, 部分村庄建立了名称各异的青年抗日组织。1938年6月石友三部队进驻莱芜后,
三民主义青年救国团县团部于7月建立, 各区、乡村普遍建立青救团。莱芜、沂水和
莒县等地成为抗日民主根据地以后,青救团统一改名为青年救国会。
三、苏鲁战区青年抗日救国会
1939年,4月—5月在苏鲁战区青年团体临时代表大会上,选举成立全省青年组织
的统一领导机构——苏鲁战区青年抗日救国联合会。中共山东分局青委副书记杨涤生
当选为主任,从延安回来的陈放为副主任兼组织部长,宣传部长为刘导生,军体部长
为杜前,少年儿童部长为宋诚德,秘书长为蓝名述。苏鲁战区抗日救国会的基本任务
是组织青年,支援游击战争,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随后,胶东、鲁东南、清河、
鲁南等地区,成立苏鲁战区青救会驻该地区的办事处或分会。胶东青救总会主任先后
为林乎加、林江、鲁光、鲁纪华。鲁东南青救会(后改称滨海青联)主任先后为李清
和、刘曾浩、王照华。冀鲁边区青救会主任先后为王连芳、燕明。清河区(后改称渤
海区)青救会主任为夏戎。鲁中区青救会主任先后为杜前、宋诚德。鲁南区青救会主
任先后为杜前、蓝名述、刘昆。鲁西青救总会主任为王克。
到1940年上半年,鲁南、胶东、清河、湖西、鲁西等行政区及14个专区、64个县、
277个区, 层层建立了青救会,全省青救会员达27万人。青救会积极参加敌后游击战
争,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军的气焰。
四、山东省青年救国联合会
1940年7月26日至8月26日,在临沂县青驼寺村举行的山东省各界救国联合会期间,
成立山东省青年救国联合会,并制定了山东省青年救国联合会《工作纲领》和《组织
条例》。规定了青救会“以动员青年参战,促成青年团结统一,领导青年学习与教育,
谋得青年之切身福利,争取抗战胜利,完成中华民族彻底解放为宗旨。”山东省青年
救国联合会会长陈放,组织部长夏戎,宣传部长王克,军体部长杜前,社会服务部长
张乾亨(后名张谦恒)。
五、山东抗日儿童团
共产党、共青团历来十分重视对于少年儿童的教育引导。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
时期,山东也组织过乡村儿童团的厂矿劳动童子团,但人数很少。抗日战争时期日本
侵略军的掳掠烧杀及国民党军队的消极抗日,激起了山东少年儿童民族意识、思想觉
悟的普遍提高,儿童团发展迅速,在抗日根据地,几乎村村都有儿童团。1945年全省
儿童团员达81万人。 儿童团员的年龄一般为7岁到14岁。有小学的村,先在学校内建
立,以校内儿童为主开展活动。学校是农村儿童组织的核心。
1938年2月, 胶东天福山起义不久,一些十三四岁的男女少年,瞒着父母从家里
跑出来,走了几十里路,找到起义部队,要求参加抗日。于是,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
第三军和下属各路部队都组建了少年先锋队。少先队的主要任务是发动少年儿童,一
个村一个村地开会, 组织儿童团。1938年5月,徂徕山起义组建的四支队的一个团,
在沂水县垛庄乡和附近20个村庄建立儿童团。三支队十团建立少先队,协助乡村建立
儿童团。儿童团在共产党和共青团工作有基础的莱芜、新泰、沂水和蓬莱、黄县、掖
县等地发展顺利。一些坚决抗日的中上层知识分子的子弟,率先参加儿童团。
1938年, 莒县的一些年轻的共产党员,利用统战关系,以国民党69军新6师莒县
混成旅政治部的名义,建立了一支“少年队”,成员60余人,绝大多数是流离失所、
富于爱国热情的中小学生,年龄小的只有十一二岁。少年队活动在国民党军队控制的
地区,但是直接领导少年队的都是共产党员。他们在复杂的环境下,耐心地艰苦工作,
领导少年队学习中共《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同时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在少年队中
发展民先队员和共产党员。 1939年1月“少年队”由莒县到达沂水县岸堤,以少年队
为基础,组成了八路军山东军政干部学校的青年队。
1939年5月成立的苏鲁战区青年救国联合会设立儿童部。 凡是八路军占优势的地
区,在建立青救会的同时,普遍建立儿童团。仅八路军山东纵队就协助地方,把两万
名儿童组织到儿童团内。1940年上半年统计,全省儿童团员发展到25万人。县区乡村
层层有儿童团部,地区以上各级青救会设少年儿童部。区以上都有专职的儿童工作干
部。一些地区和县举办儿童团干部训练班,有的县召开全县少年儿童代表大会。
儿童团做的是大人做不到而儿童力所能及的事情。主要是宣传抗日,拥军优属,
募捐慰问,站岗放哨,侦察敌情,传递情报等工作。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儿童团在根据地发展得很普遍。博兴县80%的村庄,宁津县
95%的学校, 建立了儿童团。文东县(今属文登市)8个区统计,儿童团员占儿童总
数的84%。1944年7月,省青联制订了《山东省县儿童团团章草案》。草案规定7至15
岁的抗日儿童,不分男女,不分穷富,都可以加入,聘请中小学校长和好教师当辅导
员。“有话大家说,领袖大家选,有事大家做,工作要做好,开会一定到,学习要努
力,团员多多找”,儿童团民主、团结、勇敢、活泼,为山东抗日救国队伍中一支不
可忽视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