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 社会实践活动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92&rec=48&run=13

一、中学生实践教育活动
从1986年开始,团省委学校部根据团中央的要求和本省实际,连
续在全省中学组织开展了“争做山东未来建设者”实践教育活动。多
年来,始终把“一个目标(人才培养)、两个理想(社会理想、职业
理想)、两种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科学素质)”作为整个活动的指导
思想,每年组织一项具体的竞赛活动,保证每年都有推进,一年一深
化。组织开展了社会实践、科技实践、劳动实践、学习实用技术实践、
文化体育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全省经济建设的稳步发展培养了
各类人才,也为数百万中学生实现理想架起了现实的桥梁。该项活动
连续7次受到团中央的表彰。
1986年7月至1987年7月,团省委和省教育厅联合在全省中学生中
广泛开展了“奋飞之鹰”竞赛活动。活动提出的“人人展理想翅膀,
攀四有高峰,走成才之路,争做奋飞之鹰”的教育主题,成为广大中
学生进步成才的响亮口号。活动坚持“以团员为重点,面向全体中学
生”的教育原则,针对中学生多层次、多类型的实际,开展“飞鹰达
标竞赛”,有效地调动了广大中学生进步成才的积极性。广大中学生
从自身实际出发,提出了各方面进步成才的奋斗目标,采用“奋飞比
翼”、“雏鹰展翅”、“飞鹰达标擂台”、“飞鹰达标册”等丰富多
彩的形式,展开了人人争进步、个个早成才的实践竞赛。安丘县景芝
镇中学的360名农村学生, 都参加了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每人都填补
了“特长”一栏的空白;菏泽地区广大中学生积极参加实践小组活动,
掌握了一至几项农村实用技术,在当地经济建设中发挥了作用。在活
动中,中学生的达标率达 85%以上。全省有50多万中学生被评为校
级“奋飞之鹰中学生” ; 有10万中学生被评为县、市(地)、省级
“奋飞之鹰中学生”;有5000多名中学生在省级以上乃至国际各种中
学生竞赛中获奖; 有39000多名中学生被评为县级以上三好学生;有
30万中学生入团;有696名中学生光荣入党。“奋飞之鹰”活动在德、
智、体、美、劳等各方面,促进了中学生的健康发展。同时在1987年
暑期,将团中央发起的中学生“小星火”实践教育活动和“奋飞之鹰”
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组织中学
生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社会考察和社会服务、公益劳动等活动,
使他们在活动中受教育、长知识、学技能、增才干,从而通过“小星
火”活动巩固和发展“奋飞之鹰”活动的成果。在团中央的评比表彰
中,山东省的“奋飞之鹰”主题实践教育活动被评为“小星火”实践
教育最佳主题活动,并有6个单位被评为先进集体。
1988年1月, 团省委、省教育厅、省学联联合下发《关于在全省
中学开展“争做山东未来建设者”主题实践教育活动的意见》,决定
以“树立正确理想,学好技能技术,提高各种素质,适应社会需要,
争做山东未来建设者”为主题,在全省中学中普遍开展“争做山东未
来建设者”主题实践教育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教育活动,全面
活跃中学团的工作,加强对中学生的成才理想和劳动技能技术教育,
帮助中学生增强智力技能,掌握生产技能技术,提高各种素质,成长
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技能、懂技术、会经营,适应全省经
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未来建设者。
1992年,为展示全省以“争做山东未来建设者”为主题的中学实
践教育活动的丰硕成果,团省委、省教委、省劳动局、省税务局、省
学联、大众日报社、山东人民广播电台、山东电视台、山东青年报社、
山东青年杂志社、济南钢铁总厂11家单位联合组织开展了“未来建设
之星”评选活动及现场技能演示会。赵霞等10名同学展示了各自在书
法、绘画、计算机等方面的特长,当选“未来建设之星”。中共山东
省委副书记马仲才在展示会上指出:“中学实践教育是中学生学习劳
动技能、了解社会、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希望广大中学生向这10名
‘未来建设之星’学习,勤于实践,勇于拼搏,掌握建设祖国的真实
本领,努力成长为社会主义接班人。”
社会实践活动中, 山东每年约有300多万中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教
育活动,县、乡两级成立中学生实用技术培训讲师团累计12000多个,
建立实践教育活动基地17500多个。 青岛、德州地区实行基地挂牌和
签订合同制;烟台市各地农村学校一般均有3亩—6亩的农业基地,成
立了中学生实践活动小组70000多个,以小组为基本形式和主要阵地,
坚持长期、经常地开展活动,还同大学生一起参加了暑期“国情、省
情考察营” 活动,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5000多期(次),200多万
中学生参加了实用技术培训,学习掌握了1项—2项实用技术,获技率
为80%;泰安一中举办“天外村”暑期实用技术夏令营,把夏令营营
员分为无线电、 手工制作、服装设计、烹饪等8个活动小组,中学生
们在活动中学到了实用技术;东营市与有关部门、企业挂钩,实行定
向培训,合格者全部进入工作岗位,利用暑期定向培训中学生上岗率
达50%。
1987年12月,团省委、省教育厅、省科协、省农业厅联合转发了
团中央、国家教委、中国科协、农牧渔业部《关于在中学开展实践教
育活动的意见》 。1989年9月,团省委又与省教委、省科协、省农业
厅、 省劳动局、 省商业厅、省多种经营乡镇企业局等单位联合颁发
《山东省中学实践教育活动条例》,进一步明确了中学实践教育活动
的指导思想、基本任务、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活动时间、活动考评
以及活动的组织领导等内容,将中学实践教育活动推向深入。明确提
出要通过中学实践教育使中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
纪律、懂技术、会管理、适应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合
格的未来建设者”。同时,不断健全各种活动计划和配套措施,完善
评估、表彰及深化教育制度。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20世纪80年代,团省委根据中央有关部门的要求,结合山东省实
际,在全省开展了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活动在中共中央宣传部、
团中央、国家教委的有关评比表彰中连年获得荣誉称号。
山东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总体可以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社会调查为主要形式,以了解改革为主要目的初始
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一些高校的团组织组织青年学生深入农村,
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党在农村的经济政策方面(比如农村联产承包责
任制)的出路。在此基础上,1983年暑期,团省委在全省大学生中开
展了社会调查报告征文活动,共收到各院校推荐的调查报告120多篇,
其中80%以上是反映改革开放之初农村发生的可喜变化。
这一阶段开展社会实践的意识还比较朦胧,形式和目的比较单一。
社会调查揭开了山东省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序幕,并成为以后大学
生社会实践的一种主要形式。
第二阶段:以深入进行社会考察、运用所学知识为社会服务为主
要内容的兴起阶段。这一阶段从1983年底开始到1986年,开展的主要
活动有三种:
一是为人民服务活动。1983年12月,团省委结合纪念“一二·九”
运动48周年而在全省大学生中开展的“社会实践服务周”活动,学生
们走上社会,通过“知识咨询”、“读书长技”等方式,向人民学习,
为人民服务; 1984年3月,团省委结合学雷锋活动组织开展了“一月
社会大学” 等社会实践活动;1984年6月,团省委又发出《关于响应
团中央、全国学联号召组织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发展两业两户”
和组织“人才信息调查”的通知》;1985年和1986年暑期,组织农业
高、 中等院校师生开展了以举办青年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为重点的
“传技术、致富路”活动。
二是改革考察活动。1985年,由团组织倡导和组织的“沂蒙山区
改革考察团”、“献身沂南改革考察团”、“老山前线慰问、考察团”
等; 1986年5月,团省委在《关于在暑假期间组织全省大中专学生开
展“确立生活的航标”社会考察活动的通知》中明确了三项主要内容:
“访问革命前辈,继承革命传统”、“学习英模事迹,明确成才道路”、
“考察改革成果, 增强成才动力”,同年8月,组织全省部分院校学
生会主席组成“希望之路”考察团,到井冈山、葛洲坝、宝钢等地考
察学习。
三是勤工俭学活动。部分院校组织学生负责宿舍、食堂、教室、
图书馆等公共场所的卫生清扫工作。在这期间,团中央学校部于1984
年2月印发了 《关于沈阳市大专院校学生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情况的调
查》 ,要求各地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1984年5月,团中央
在辽宁沈阳召开全国高校共青团工作观摩座谈会,总结、交流开展大
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经验。 根据团中央精神,团省委也于1984年8月
召开山东省高校共青团基层工作经验交流会,团省委副书记吴爱英在
讲话中指出:“社会实践活动是近年来随着四化建设和人才成长的需
要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活动形式。它以知识为桥梁,把学校和社会、理
论与实际、政治与业务、知识和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打破了学校闭
锁式的教育,具有提高思想、丰富知识、增长才干、发挥作用的综合
效益。它是大学生直接参与四化建设、推动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重
要途径,接受教育、增长才干的生动课堂,是高校团组织直接参与智
力开发和人才培养的有效形式,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正是由于各
级领导和组织的关心、支持和鼓舞,才使社会实践活动逐渐走向深入。
兴起阶段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始由自发进入自觉阶段,明确
提出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概念,活动形式由单一走向多样,
内容更加丰富,开始建立一部分基地,校地双方的关系逐渐密切。
第三阶段:1986年至1989年,进入以“办实事、作贡献、受教育、
长才干”为目的,以建设营为基本形式的发展阶段,这期间比较有影
响的活动有三项:
一是1987年暑期开展的“扶贫兴鲁”社会实践建设营活动。省内
外39所高校和科研单位、 200多个专业、3000多名师生参加了这项活
动。经过半年多的紧张筹备和一个假期的积极努力,共完成与省内16
个贫困县300多个单位签定的扶贫协议项目近500个, 直接经济效益
1100多万元,并举办各类培训班160多个,培训各类人员34800多名,
为全省进一步深入开展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有
益的经验。当年在团中央“百县扶贫,学习社会”社会实践建设营评
比中被评为优秀社会实践建设营。
二是1988年组织开展的“大学生百县建设、千厂发展、万人受训、
富民兴鲁社会实践建设营” 活动。暑期中,全省50多所高校的95000
多名师生,在建设营活动的旗帜下,奔赴全省130多个县(市、区)、
2000多个乡镇的4720个单位开展科技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共完成项
目4965个,各类项目共创直接经济效益2100多万元。在活动中,培训
各类人员62000多名,培训中学生200多万名,建立各类社会实践基地
410个,写出调查报告19000多篇,提出合理化建议6079条,有力地促
进了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
三是1989年组织的全省大学生“开发贫困山区、湖区、鲁西北四
区,科教兴鲁社会实践建设营”活动。暑假期间,各高校根据“六四”
政治风波后学生的思想实际,紧紧围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组织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广大青年学生排除干扰,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
身于社会,投身于工农群众,进行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
比较明显的成效:以反思“六四”政治风波为主题的社会调查活动,
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觉悟;拥军优属活动使学生了解了军人,密切了学
生与战士的感情;挂职锻炼、业余兼职培养了学生能力和艰苦奋斗的
作风;以“大学生工程”为标志的社会实践建设营活动为经济建设做
出了贡献。
发展阶段社会实践活动的特点是指导思想明确,活动规模大,各
级党政领导重视支持,活动逐步进入制度化、规范化、阵地化的轨道,
开始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第四阶段: 以考察营、 劳动营、建设营、挂职营为主要形式,
“四营”并举,全省大学生全部参加的完善阶段(时间从1990年至今)。
1990年暑期,组织开展全省大学生“科技兴鲁建设营”、“重点
工程劳动营”、“国情省情考察营”三营社会实践活动。广大师生冒
着酷暑,深入工农业生产第一线,参加公益劳动,开展科技服务,进
行社会调查,取得了丰硕成果。“科技兴鲁建设营”共完成科技服务
项目1595个,创直接经济效益60余万元,间接经济效益2000余万元;
“重点工程劳动营”共参加省、地级重点工程8项,完成土石方50000
余立方米; “国情省情考察营”共访问各类人员 176000余人,写出
考察报告40000多篇。
1991年,在组织“三营”的基础上,又创造性地开展了“基层挂
职实践营”。这项活动改变了参观访问浮在上面、走马观花的活动形
式,使大学生真正地深入基层,投身到现实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事
业的实践中去,在同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接触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思
想感情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年全省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中共中央宣传
部、国家教委、团中央授予的全国22个“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工作奖”
单位中名列第一。
1992年,“拥军优属服务营”的建立使1991年的“四营”发展为
“五营”,又以“科技兴鲁建设营”、“基层挂职锻炼营”、“拥军
优属服务营”为重点,形成“五营并举,三营集中”的良好局面。
1993年寒假,根据中共十四大精神和中共山东省委五届九次全委
(扩大)会议的具体要求,山东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和团省
委组织开展了全省大学生产品促销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以围绕山东经
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办实事、作贡献、受教育、长才干”为指导思想,
以部分企业高新技术产品的宣传推销为载体, 以全省133个县(市、
区)为广阔销售市场,组织发动了全省64所高校的12万大学生利用回
乡度假的时机,深入基层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广大农村进行了广泛深
入的产品宣传、促销活动。这一活动调动了青年学生投身经济建设主
战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深入学习和了解了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的运行机制,培养和树立了现代的市场经济意识,在服务于企业、
服务于社会的同时,开阔了视野,锻炼和增长了才干,促使他们在改
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大潮中健康地成长。1993年暑期又将产品促销活
动和“五营”活动很好地结合起来,同时继续开展“大学生百县千乡
科技文化服务工程”,这次社会实践突出了科技服务和产品宣传促销
两个重点,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育人效益。
山东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各方面工作都取得较大成果。在思
想教育方面,坚持将教育大学生贯穿整个社会实践的始终。各地组织
大学生了解改革开放成就,参观改革建设先进单位,瞻仰革命遗址,
拜访英模人物,发挥社会大课堂的教育作用。1986年至1993年,全省
共组织地方领导与大学生座谈会、 形式报告会800多场次,参观革命
遗址300余处, 访问革命老人和四化建设英模人物1500多位,专门考
察访问改革先进单位和贫困村1200多个,参加活动的学生达30多万人
次。学生们了解国情、省情、民情,受到深刻教育。
1986年以来,全省有7万余名师生参加“科技兴鲁建设营”活动,
到全省5000多个单位进行科技服务, 研制开发新产品800多种,完成
设计规划300多项, 创经济效益4500余万元。1990年、1991年、1992
年三年中,全省大规模的“重点工程劳动营”活动中,大学生们有组
织地到全省20余个重点建设工程工地参加劳动,同时利用所学专业知
识为地方举办培训班数千期,培训人员达数十万人(次)。他们通过
举办实用技术、职工技术与管理、中小学师资、医疗卫生、防疫、文
体、农村水牧渔等培训班和讲习班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训人才。
自1987年以来,全省共有近30000名学生到县、乡(镇)司法、民政、
土地管理、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单位挂职锻炼,或到各级企业示范
单位见习实践,受到基层好评。山东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自身建设
也取得较大成就,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时间跨度大、牵涉面广、规模
大。社会实践活动中,省、市、县、高校都由分管党群工作的书记和
行政负责人负责,组成活动领导小组。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负责人
对此提出要求,进行部署,并参加活动,为社会实践创造条件,提供
方便。中共山东省委《山东信息》、《今日信息》、省政府的《政务
信息》都向各地通报大学生实践活动情况。1987年,确立了“办实事、
作贡献、受教育、长才干”的指导思想,同时注意把握两个原则:一
是双向受益原则;一是重点倾斜原则,确保社会实践活动健康发展。
在活动形式上,不断创新,兼容并包。1988年前后,莱阳农学院
等学校采取了到基层单位挂职的新形式,1990年枣庄市、惠民地区开
展了大学生挂职活动,这一形式的效果得到验证。1991年,在全省高
校普遍开展了这一活动。
山东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历经10余年,成绩突出,取得了显著
的社会效益和人才效益,自身建设方面不断巩固和发展。随着改革开
放的逐步深入,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日臻成熟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