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类 家世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91&rec=3&run=13

诸葛氏,在先秦典籍中未见记载。《汉书》有《诸葛丰传》,这是诸葛氏有记载
的第一个人物。复姓诸葛的来源,历史上有几种说法。应劭在《风俗通》中说:“葛
婴为陈涉将军, 有功而诛, 孝文帝追录,封其孙诸县侯 (郑樵《通志·氏族略》作
“封其孙为诸侯”。) ,因并氏焉。”这种说法没有史实根据。《汉书·功臣表》记
有文帝所封的十侯,是阳信夷侯刘揭、壮武侯宋昌、樊侯蔡兼、沶陵康侯魏驷、南贞
阝侯起、黎顷侯召奴、瓶侯孙单、弓高壮侯韩隤当、襄城哀侯韩婴、故安节侯申屠嘉,
既没有葛氏被封侯的,也没有“诸县侯”这一封号。另外,汉文帝所封的这十位诸侯,
除少数是协助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的功臣子孙外,大多是文帝时的有功之臣。即便是
陈涉,刘邦也不过为其“置守冢三十户”,故陈涉的部下葛婴子孙不可能封侯。
南宋的史学家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于“葛氏”条列有四说。除引《风俗通》
这一说法外,首列一说是:“本葛氏,夏商诸侯葛伯之后。”其二是引《英贤传》:
“旧居琅邪诸县,后徙阳都,时人谓之诸葛。”三是引《世本》的说法:“有熊氏之
后,为詹葛氏,齐人语讹,以詹葛为诸葛。”《元和姓纂》也载:“詹葛氏,有熊氏
之后,宋景公时有詹葛祈,为大夫。”上述三种说法,“本葛氏,夏商诸侯葛伯之后”,
说的是葛氏之源;《世本》的说法“以詹葛为诸葛”,因《世本》一书已经亡佚,难
以考察;说宋景公时有大夫詹葛祈,但没有见到出处,难作根据;只有《英贤传》的
记载可信程度较大。《三国志·诸葛瑾传》注引韦昭(韦曜)《吴书》,和《英贤传》
的说法一致:“其先葛氏,本琅邪诸县人,后徙阳都。阳都先有姓葛者,时人谓之诸
葛,因以为氏。”《吴书》的作者韦昭(204-273) 与诸葛瑾及瑾子诸葛恪是同国、同
时代人,诸葛氏得氏原因的这一说法,极有可能来自诸葛瑾或诸葛恪。另一个根据是
“诸葛氏”经常仅称“葛氏”,如刘禅说“政由葛氏,祭则寡人” (《三国志·诸葛
亮传》裴注引《魏略》) ;《诸葛瞻传》称当时“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虽非瞻所建
倡,百姓皆传相告曰:‘葛侯之所为也’”;刘知几《史通·曲笔》载,“蜀老犹存,
知葛亮之多枉”。后世的葛姓,有很多是“诸葛”之省,都可证明“诸”与“葛”原
先是分开的。
诸葛氏是因葛姓自诸县迁入阳都而得氏,但何人为始不详。《汉书·诸葛丰传》
称丰为琅邪郡人,未明县邑,故有疑丰为始迁者。但像诸葛这样一个姓氏的形成,需
要有一段时间的积淀。《汉书·地理志》琅邪郡内无阳都县,阳都属城阳国,但这与
诸葛丰为琅邪阳都人并不矛盾:当阳都为侯国时入琅邪郡,不为侯国时地归城阳国。
诸葛丰出仕时在汉宣、汉元之际,其时阳都为侯国,属琅邪郡,故诸葛丰应即琅邪阳
都人,而非诸县人。
诸葛丰字少季,汉元帝初元五年(前44年),因为明经而任郡文学。他“名特立刚
直”,故琅邪人贡禹于汉元帝初年任御史大夫时,即任命诸葛丰作属吏,推为侍御史。
汉元帝提拔他任司隶校尉后,诸葛丰尽职尽责,公正无私,“刺举无所避”。京师洛
阳流传着两句歌谣:“间何阔,逢诸葛。”(“为啥长时未见着? 因为碰上了诸葛”)
汉元帝颇为赞赏诸葛丰嫉恶如仇的节操,加诸葛丰为光禄大夫。
然而,当事情涉及到外戚许章,情况就不同了。时任侍中的许章,依靠外戚的身
份受到信任,骄奢淫逸而不守法度。许章的宾客触犯法律,案件牵涉到许章。诸葛丰
据实写好了弹劾的奏章,适逢许章外出而与诸葛丰相遇,诸葛丰停下车,举着皇帝赐
予的节大声喝道:“下车! ”欲收治许章。许章见此十分害怕,掉转车头飞驰而去。
诸葛丰紧追不舍,而许章已入宫门面见了皇帝。汉元帝此时不理诸葛丰的奏章,反而
收去了司隶校尉可以代表皇帝收治不法官员的节。在中国司法史上,司隶校尉被去掉
旄节就从诸葛丰开始。
诸葛丰既“特立刚直”,对皇帝如此袒护贵戚自不满意,故他马上上书皇帝说:
“我诸葛丰无能而怯懦,行文不能劝善,用武不能压邪。陛下不估量我有没有才能,
任命我为司隶校尉;还没有为皇上效力,又加秩为光禄大夫。地位高而责任重,不是
我应当处的位置。再加上年事已高,经常担心突然死去,无法报答您的恩德,使谏议
的臣子讥笑我于世无补,反而获得尸位素餐的名声,故而经常希望有朝一日拼上性命,
把奸臣的头颅斩下,悬在街市上,写清楚他的罪过,让天下四方明确了解他做恶应受
的惩罚,然后我因而受到杀身之罚,也是心甘情愿的。即便平民百姓,尚有刎颈之交;
现在凭四海之大,竟没有尽节死义的臣子,大都是苟合取容,结党营私,只考虑自己
家门的利益,忘掉了国家的政局。污浊邪恶之气上触至天,因此灾害多次发生,百姓
生活贫困艰难,这是臣子不忠的反映啊! 我实在对此感到羞愧不已。一般人的想法,
都是希望平安生存而讨厌危险死亡的;然而忠贞的臣子、正直的士子不去躲避祸患的
原因是为了君王。”他要求致仕回家,元帝不允许。
此后,诸葛丰所提建议,皇帝更不采纳,故诸葛丰又上书说:“我听说伯奇很孝
顺而为亲人所弃,伍员忠贞反被国君杀死,隐公慈爱被弟弟杀害,叔武孝悌而为兄所
杀,凭着四子的行为、屈原的才能却不能自明反而招致刑戮,难道不值得注意吗! 让
我遭杀身之祸而使国家安定,被诛戮使国君扬名,我确实愿意;只怕没有什么好处反
而为那些奸邪的人排斥,让谗谄的人达到目的,堵塞了正直的途径,忠臣伤心,智士
闭口,这是我感到害怕的。”诸葛丰的正直得不到皇帝的理解,被调为城门校尉,后
又被免为庶人,终老于家。诸葛丰从出仕至被免为庶人,前后仅两年时间,但诸葛丰
的忠贞为国却传为家风,对后代影响很大。
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东汉末年任过梁父县尉,后升迁为泰山郡丞。郡丞是郡守
的助手,职责是协助郡守维持地方治安等,但俸禄不多,仅为年俸六百石。母亲,据
传姓章, 早卒。 不久,诸葛珪也去世了,诸葛亮姐弟由叔父诸葛玄抚养。初平四年
(193年) ,诸葛玄被袁术署为豫章太守,他便带着诸葛亮、诸葛均等前去上任。因为
朝廷又任命朱皓为豫章太守,朱皓从扬州刺史刘繇那里借兵赶走诸葛玄。诸葛玄辗转
往投旧交荆州牧刘表,建安二年(197年) 病故。诸葛亮年轻时屡遭不幸,颠沛流离,
这种家世状况促成了他的早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