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黄海的地形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9&rec=9&run=13

  黄海是太平洋西部的边缘海之一。其范围北起鸭绿江口,南至长江口北岸启东
角至朝鲜济州岛西南角的联线,西接辽东半岛、渤海海峡、山东半岛、苏北海岸,
东界是朝鲜半岛。黄海和渤海都是大陆架浅含通过渤海海峡把它们串通起来。
  黄海绝大部分水深不足60米。黄海底部非常平缓,大陆架的内缘坡度大于外缘
坡度,平均坡度是0°01′21″,较渤海的平均坡度稍陡些。海底的最大特点是从
西、北、东3个方向向中央倾斜。北黄海占黄海总面积的1/6,平均深度为38米;南
黄海占黄海总面积的5/6,平均深度为46米。黄海中部海区为狭长形水下堆积盆地,
深度在50~80米之间。盆地底部地势平坦,局部地区有高差不大的洼地与隆起,但
盆地两侧坡度变陡,尤其是山东半岛外侧坡度大。黄海南部在靠近苏北一带海面,
暗沙、沙坝多,形态变化快。黄海的海岸,除海州湾和连云港-长江口段为粉沙淤
泥质海岸外,其余皆为基岩沙砾质海岸,其中尤以朝鲜半岛西岸最为曲折,多岛屿
和岬湾,并呈相间分布。黄海东岸的海湾有西朝鲜湾、江华湾、群山湾等。黄海西
岸的主要海湾有荣成湾、桑沟湾、石岛湾、乳山湾、丁字湾、胶州湾、海州湾等。
主要岛屿有朝鲜的济州岛、双子群岛、白翎岛和中间的灵山岛、大公岛等。在济州
岛与朝鲜半岛之间的水域是济州海峡,该海峡南北宽约47海里,北侧岛屿众多,南
侧岛屿少,水深较大,约90米左右。
  北黄海是指黄海狭部以北的海面,它是被胶东、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北部所环
抱的半封闭浅海盆地,面积为7.13万平方公里。盆地周围的倾斜度较渤海明显,并
呈向南、向黄海狭部微倾,平均坡度0°00′44″,平均水深38米。45米以浅的面
积占北黄海面积的大半以上,最大深度为85米,位于朝鲜白翎岛西南侧。
  北黄海的中心为泥质-粉沙质堆积平原。在海盆北部有内、外长山岛水下阶地,
呈台阶式下降,其水深为20、30、40、50米。岛间或岛麓常出现较深的掘蚀洼地。
海盆西南部是环胶东半岛的大海崖,崖上面是平坦的被现代粉沙埋没的20米的阶地,
至胶东半岛端点,岸下出现两个大而深的洼地,致使阶地面在此变窄,陡度加大,
构成成山角和荣成角等岸坡外深洼地的外围堤坝。在海盆的东部是被白翎岛-海洋
岛-鸭绿江沿线圈闭的西朝鲜湾海区。这是沟脊并列、呈NNE-SSW向延伸的沙脊平原
区。愈向湾顶,沙脊分叉愈甚,并变窄,沟脊水深高度差亦变小。成山角外侧海崖
下的黄海狭部,海底是60~75米的水下阶地面,阶地面被朝鲜半岛岸外的陆缘深槽
(古河道)纵穿,并有数列阶梯状,溺谷在各级平面上均有岩礁和海底突起的分布。
南黄海的面积为30.94万平方公里,平均坡度为
0°0′50″。海盆的东侧起伏较明显,坡度较大,平均坡度为
0°1′40″。
  南黄海海底保留有沉溺地貌和现代动力地貌-陆缘深槽(古河道或水下谷地)。
陆缘深槽纵贯南北,谷地底部的水深在75~90米之间,谷地的东西两侧地貌差异明
显。东侧是南黄海堆积平原,由现代沙质覆盖,底部平坦,水深在60~80米之间,
堆积平原的东侧接高起的海崖地形,由海崖至海岸间分布着长200公里、宽30公里
的水下阶地,阶地的后缘连接坡度和缓的水下岸坡,水下岸坡上岛屿众多,切割破
碎。在海岸外20米阶地之下,尚见有30~40和60~75米的阶地,呈阶梯形下降,并
有数条溺谷横切阶地,直插40米水深处。在济州海峡底部,有海底冲刷槽,在海峡
中部及其附近,相间分布着梳状脊和凹地,水深多在110~125米之间。在陆缘深槽
的两侧,从海州湾向外,有20、30、40米两级阶地,分界大致是崂山头-大、小公
岛-灵山岛连线的延伸。20米阶地宽100公里,其上覆盖着薄层细沙-粉沙。在胶州
湾口,有基岩裸露。30~40米阶地面宽200公里,阶地面起伏较大。在30~40米阶
地外侧,有60~75米阶地面以较大倾斜降至陆缘深槽西侧的南黄海泥质堆积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