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温度跃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9&rec=52&run=13

  海水温度跃层的生消过程,受错综复杂的热、动力过程及各海区的不同地理、
气候条件的影响和制约。渤、黄海的温度跃层主要出现在渤海中央水域、北黄海中
部水域和青岛外海水域。根据温度跃层的生消变化规律,可分为成长期、强盛期、
消衰期和无跃期4个阶段。

一、成长期(4~5月)
  3月,山东半岛以南某些浅水区域虽有微弱的温跃层出现(强度为0.1~0.2),
但这种最初出现在浅水区的温跃层不能持久。它受不稳定的天气系统影响,时而出
现,时而消失。4月中下旬以后,跃层才趋于稳定,无跃区界限清楚。这时,山东
北部近海至青岛外海一带水域均有跃层,但沿岸浅水区域仍是无跃区。3个强跃区
的强度达到0.2~0.5℃/米。
  4月,温跃区的范围扩大了,强度也比上月增强,一般在0.2℃/米以上。青岛
外海和北黄海中部出现了强度大于0.5℃/米的温跃层区。4月,因跃层还不很稳定,
跃层深度变化较大。
  5月,北黄海大于10米,渤海中央区和青岛外海为5~10米,较4月的跃层深度
略为减小。
  温跃层厚度,4月份大部分大于10米,山东沿岸的南黄海中部水域大于15米。5
月除青岛外海区域小于10米外,大部分区域大于10米;南、北黄海中部大于15米。

二、强盛期(6~8月)
  6月,温跃层强度有了很大的加强。山东北部Ⅰ海区的渤海中部水域的强度已
达2.0~3.0℃/米,莱州湾浅海区的无跃区较5月扩大。7、8两月总的形势和6月相
似,表层温度虽然继续上升,但因水浅,底层温度也上升较快,因而温度跃层强度
有减弱之势。但渤海中部水域的跃层强度则较稳定,中心强度仍维持在2.0~3.0℃
/米。
  黄海北部、青岛外海的跃层强度在继续发展(最盛期出现在8月)。6月这两个跃
层区的面积继续扩大,但未合二为一。到了7月,北黄海强跃区与成山角以东水域
成为强度大于1.0℃/米的闭合区,最大强度可达1.3℃/米以上。青岛外海水域,中
心强度大于1.5℃/米,最大值可达1.8℃/米以上。此时,上述两个强跃区的跃层已
很强盛。
  8月,黄海温跃层现象最盛,强度为1.0℃/米,跃层将北黄海、成山角东部海
域和青岛东部外海区域的3个强跃层区域连成一片。青岛强跃区的中心区域比7月扩
大了1倍。1959年中心强度值达10.0~16.0℃/米,为我国近海温跃层最强的区域。
  6~8月,跃层深度分布形势基本一致,且与水深有密切的关系。跃层温度等值
线基本与等深线平行。山东北部的渤海中部水域,6、7两月水深大于25米的区域,
跃层深度为5~10米,而其南部的浅水域,则小于5米。到8月,跃层深度为5米的等
值线包围的面积扩大了,中央深水区跃层深度加深,达10~15米。
  北黄海和南黄海的跃层深度,在近岸和靠近无跃区的水域一般小于5米,中部
和强跃区大于10米,基本上与渤海的情况相同。
  6、7月,跃层厚度的分布形势十分相似,等厚度线基本上与等深线的趋势一致。
8月,青岛外海强跃区的厚度有变薄趋势,10米厚度线较6、7月份向东移了近半个
经度,其它区域则稍有变厚的趋势。

三、消衰期(9~11月)
  9月,随着表层降温和对流混合加强,温跃层开始全面消衰。沿岸无跃区范围
迅速扩大,跃层出现的区域明显向深水区域退缩,强度继续减弱。11月,只在南黄
海中部深水区域一带才有温跃层,强度也降到10℃/米以下,其周围温跃层已完全
消失。
  在消衰期,温跃层衰退的另一显著标志是,深度逐月加深,厚度逐月变薄,直
至消失。9月,大部分海区的跃层厚度大于10米,中部深水区大于20米。10月,整
个有跃区的深度大于20米,中部大于30米。到了11月,深度已接近海底,且渐趋消
失。

四、无跃期(12月~翌年3月)
  11月以后,跃层只在深度大的深水区存在,但深度已接近海底。12月只在南黄
海水深大于50米的深水区偶有跃层现象存在,但强度很小,一般在0.2℃/米以下,
故12月至翌年3月为无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