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黄海构造特征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9&rec=33&run=13

  (一)北黄海构造
  北黄海与胶辽隆起相似,亦属长期隆起上升地区,构造变动及岩浆活动具有共
同特点,主要构造线呈北东及北东东向,无明显褶皱,规模较大的北东向新断裂均
伸展到海域中。
  1、西部平度-招远大断裂。从蓬莱阁伸入北黄海与辽东的金州断裂相连。沿断
裂带有规模较大的玲珑花岗岩、燕山期花岗闪长岩和少量新生代玄武岩。
  2、即墨-牟平断裂带。由一系列北东向断裂组成,明显地控制中生代莱阳盆地
的沉积和发展,断裂带可能穿过北黄海与鸭绿江大断裂相接。
  3、乳山-荣成大断裂。可能从荣成越过北黄海与朝鲜临津江断裂相接。沿此断
裂带有大量燕山期花岗岩活动。
  近年来中国石油部门在北黄海西半部进行的地震勘查工作,证实了北黄海西半
部的构造是胶辽隆起向海底的延伸。胶东文登隆起沿北黄海南部延伸入海并组成刘
公岛隆起,它属长期隆起构造单元,仅第三纪和第四纪时接收沉积,该隆起的基底
是由前震旦纪变质岩系所组成。北黄海北部亦属隆起构造单元,称海洋岛隆起,该
隆起是辽东登沙河凸起向海域的延伸。
  刘公岛隆起与海洋岛隆起之间为断陷区,称中部断裂区。中部断陷是胶辽隆起
张性断裂局部下陷所致,中生代时明显的发育与胶莱坳陷相似的晚侏罗世-白垩纪
的沉积。至第三纪萎缩,沉积的范围和厚度逐渐减小,显然,北黄海西部的两隆-
凹构造格局与胶辽地区具有成因上的联系和一致性。燕山运动对该区影响很大,断
裂发育,形成众多的断陷盆地。
  (二)南黄海构造
  南黄海属扬子地台东延部分,构成一大型的南黄海中、新生代沉积区。物探资
料证实,南黄海构造断裂发育特征,从展布方向看,大致分为北东、东西和北西向
三组。北东向断裂为区内主干断裂,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往往构成隆起与坳陷、
凸起与凹陷的分界,以断距大、延伸长和长期多次活动为特点。东西向断裂,一般
规模较小,断距不大,延续性差,对次级和局部构造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北西向
断裂不太发育,属次要地位。
  1、构造区划:据目前资料研究,将南黄海区域划分为6个构造单元,自北向南
依次是:
  (1)千里岩隆起:分布于南黄海北部,是胶东隆起向南黄海的延伸部分,隆起
的基底主要由胶东结晶基岩构成,缺失古生代地层,中生代沉积及火山岩系仅局限
于断陷内发育,隆起南部有厚约300~500米的上升的基岩隆起,该隆起带断裂发育,
有北东、东西及北西向3组断裂,以北东向断裂为主,例如吴山-干榆断裂、荣成-
青岛断裂均属北东向断裂带。
  (2)北部凹陷:北以千里岩隆起南缘深断裂带为界,与千里岩隆起呈断层接触,
向东延伸至东经124°线以东,面积3.8平方公里。磁场以宽缓平静的负异常为背景,
基岩埋深约1~5公里,重力反映为平行间列的串球状负异常带。根据地震资料推断,
中、新生界厚度达4公里以上。北部坳陷还可划分为南北两个凹陷带及界于凹陷带
之间的中间凸起带,构造线以北东为主。地震资料表明,北部坳陷有由西南向东北
逐渐下倾,沉积层加厚,坳陷变宽的趋势。新生界底界面有的深达4000~5000米,
具备生油条件及储盖条件。
  (3)中部隆起:与北部凹陷呈断层接触,是苏鲁隆起向海域的延伸,走向近东
西向,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地磁场以平缓块状正异常为特征,磁性基岩埋深6~
7公里,而新生界反射界面仅400~800米。推测基底由南相古生代、中生代地层组
成。
  (4)南部坳陷:与北部隆起和南部的勿南沙隆起呈断层或过渡关系,西部与苏
北东台凹陷相连,面积约2.8万平方公里。磁场以幅度大的升高正异常为背景,重
力反映南北重力低、中间重力高的特点。南部坳陷总体上呈南深北浅的大型箕状断
陷,具有南断北超的特点。凹陷内新生界反射面深4000~5000米,据陆上钻井揭示,
下第三系上部三垛组、戴南组厚度有自西向东逐渐变薄的趋势。
  (5)勿南沙隆起:大体呈东西向,北部与南部坳陷呈断层接触。以重力高区和
宽缓平静的负磁场为背景,磁性基底埋深3~4公里,据苏南陆上钻井资料,该隆起
主要由中生界中下三叠统和古生界组成,地震资料表明该隆起带上缺失下第三系地
层,仅在重力低区,上覆有不厚的上第三系盐城组和第四系地层。
  上述隆起带除南部为基岩裸露外,其他区均为新第三纪地层所覆盖,通常缺失
老第三纪地层,上第三系沉积中心转向海上并有加厚的趋势。由此看来,在中生代
晚期,南黄海-苏北凹陷奠基时,福建-岭南隆起带随之抬升,以堤坝作用将海水阻
拦,使南黄海盆地呈现陆相湖盆性质。第三纪时,海水曾局部侵入,第三纪末该隆
起中部下沉,海水广泛侵入黄海,更新世时海面升降频繁,黄海几经沧桑。
  2、断裂及岩浆活动:南黄海的断裂非常发育,大致分为北东、东西和北西3组
断裂。其中以北东向断裂为主,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往往构成隆起与坳陷、凸
起与凹陷构造单元的分界。以断距大、延长远和长期多次活动为特点。重、磁、地
震均有反映,它对中、新生界沉积起主要控制作用。例如嘉山-响水-千里岩大断裂,
在地貌上控制了胶东半岛的南岸边界,大地构造位置上成为中朝地台与扬子地台的
分界线,也是千里岩隆起和本部坳陷的分界线。
  东西向断裂,局部呈断裂组出现,如北部坳陷之间有明显展布。一般规模小,
断距不大,延续性差,对次级局部构造起一定的控制作用。北西向断裂不发育,规
模不大,常以错开主干断裂的形式出现。
  南黄海地区受频繁的燕山运动作用,伴有花岗岩和中酸性火山岩活动,沿北东
向断裂出现磁性体可能是燕山期岩浆活动的反映。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揭示,南黄
海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有两幕伴随喜马拉雅山玄武岩喷发活动。综述南黄海具有下
列特点:
  (1)南黄海属扬子地台东延部分,为苏北-南黄海整体盆地的一部分。南黄海盆
地从晚白垩纪开始出现,基底由前寒武系、古生界和部分中生界(白垩纪以前)所组
成,志留纪时,东部抬升,沉积薄或缺失。
  (2)南黄海盆地的坳陷面积广阔,占盆地面积71%,具较厚的中、新生界沉积,
具备了形成油气的基本条件,是一个有希望的含油气盆地。
  (3)盆地内北东向断裂起控制作用,大多数凹陷均以断陷为主。
  (4)南黄海是晚燕山运动以来所形成的一个中、新生代盆地,经历了断陷、充
填、坳陷沉积和总体坳陷3个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