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海洋微生物研究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9&rec=317&run=13

微生物的分布极为广泛,几乎地球上的各种环境中都有微生物存在。海洋微生
物在生物食物链、物质转化、海洋生产力、海洋水质环境的恶化和改良等方面具有
重要作用,直接或间接对人类健康和海洋生物以及海洋工程有较大影响。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成立了海洋微生物研究小组。该组
前期主要进行海洋细菌的分离培养及海洋细菌生态区系调查研究;后期主要进行海
带、紫菜、对虾病害,海洋石油污染、海洋石油微生物调查及对虾病害研究。国家
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于70年代后期设立了海洋微生物组,主要从事海洋微生物生
态区系调查、海洋重金属污染与海洋细菌关系的研究。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
究所于80年代开始了海洋微生物工作,主要进行对虾病害研究。山东海洋学院自50
年代末先后开展了海洋固氮、海岸带及海洋微生物区系、对虾病害、海洋细菌腐蚀
等调查研究工作,还进行了海洋与河口环境中人类病原菌存活规律的研究。
山东海洋学院于1959~1962年编译出版了《海洋细菌学》等书,中国科学院海
洋研究所与山东海洋学院发表了有关海洋微生物学现状、展望、调查方法的一些文
章。60年代末开始,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在渤海石油降解微生物某些生态学特征的研
究中,共分离出各类微生物2836株,证明渤海表层水和底质水普遍存在石油降解细
菌、石油降解酵母和霉菌,在石油污染变化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在探索紫菜黄斑
病因和防治试验中,提出淡水浸泡、低比重海水挂养、游离氯等药物处理的有效方
法。在海洋细菌溶菌的研究中,成功地从海水中分离出能溶解绿脓杆菌的菌株。另
外,在海缆黄麻护层防腐、木质船体防腐等研究方面,均取得一定成果。1982年 7
月在青岛组织了全国第一次海洋微生物学学术会议。
1960年对胶州湾小球菌进行了鉴定分类;同年又研究了从海鱼体表分离培养发
光细菌的方法,发光细菌种类的初步鉴定以及理化因子(如盐度、pH)对发光特性的
影响。1961年进行了需氮性自生固氮菌的分离及固氮力的测定。1979年报道了胶州
湾10个站的海水和海泥中石油降解菌的数量分布和种类组成。1980年3 月在黄海的
调查中,记录了各站水样泥样中石油烃的含量及石油降解细菌、真菌数量1980年5、
8月和1981年5月,在渤海调查中记录了降解石油的细菌、真菌的酵母的数量和分布。
1980年由电子显微镜检查指出,海带叶卷病的病原体是类菌原体。1983年介绍
了海带的主要病害有绿烂病、白烂病、点状白烂病、泡烂病、叶卷病、幼孢子体畸
形分裂症、变形烂、幼体畸形病、脱苗烂菌病;分析了各种病害的原因:有些是因
环境条件不良引起的生理性病害,有些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病害,并对防治海带
病害提出了一些措施。1984年山东学者研究报道了9种抗生素对褐藻酸降解菌No.20
菌株的抑制作用,其中红霉素、庆大霉素或氯霉素20单位/毫升, 可减少海带脱苗
烂苗病害。
1980年及1981年秋,在山东文登对虾养殖场发现大量成虾的鳃呈黑褐色,个体
比正常虾小。经实验确证该菌是毛霉状亮发菌。人工感染试验证实该菌能使对虾卵
及幼虾严重染病死亡。1981年研究指出,对虾育苗期间糠虾期幼体大量死亡,可能
是由于无芽孢杆菌及弧菌感染幼虫使之停食,以及这两种细菌的代谢作用产氨的毒
害作用造成的。试验证明,土霉素、四环素有抑菌作用,并提出了一些防病管理措
施,如及时清除池底残饵、粪便等。1983年报道了对虾养殖环境中异养细菌的数量
分布、养殖对虾体内、外正常菌群的数量分布。对这些细菌做了抗生素敏感试验,
其中红霉素、合霉素、氯霉素和庆大霉素抑菌作用较大。
1981年山东学者研究了胶州湾的五个站耐铬汞菌的数量及其变化与铬浓度和季
节的关系。潮间带的海水中耐铬菌的数量为5.69×104~3.51×108个
/毫升,沉积物中为4.69×104~1.08×108个/克。1983年测定了胶州
湾15个站耐汞菌的数量,并分析了耐汞菌的数量变动与汞含量、COD及温度的关系。
1984年研究了异养细菌对汞污染有一定耐力,在持续汞污染下,可转化成耐汞菌。
多数耐汞菌还具有降解石油的能力。1985年报道了渤海湾的许多异养细菌都具有一
定的耐重金属能力。并记录了耐重金属菌的地理分布和季节变化。
1985年,山东省已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海洋微生物学科技队伍,研究领域从
开始时的少数海洋细菌种类调查研究扩展到海洋微生物学的各个主要领域,而且结
合海洋生产、海洋工程、海洋污染等应用研究做了大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