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污染历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9&rec=265&run=13

(一)石油污染
山东沿海石油污染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发现。污染主要来自石油化学工业及海
上石油运输。1935年大连石油七厂投产。1940年和1944年,锦西石油五厂和锦州石
油六厂先后投产。1931~1957年,大连寺儿沟码头外运成品油到烟台、青岛等地。
1960年增加外运大庆原油。1974年开始向国外输出大庆原油。
这些工厂的含油污水都直接排海或通过河流排入海中,通过海水搬运也污染了
山东沿海。上述石油化工厂及油码头建设早,污染历史也较长。海上石油运输船的
压舱水和洗舱水直接排放入海,也造成一定的海域污染。
50年代初,渤、黄海沿海石油工业和石油海运规模较小,石油排放入海量也很
少,估计一年不足1000吨。1964年胜利油田、大港油田开发。随着油田开发,渤、
黄海沿岸石油工业发展和海上运输石油总量迅速增长,正常排放油和事故漏油致使
海域石油污染加重。1963年青岛石油化工厂始建。直到1982年,含油污水都未经处
理直接排入胶州湾。1967年青岛一号码头油区开始外运胜利油田原油。同年,齐鲁
石油化学总公司炼油厂建成投产,1982年加工原油500万吨。 炼油厂的污染物质经
过处理排入淄河,处理率1980年为84%,1981年为87%,1982年为97.76%。 1973
年4月开始筹建青岛黄岛油库,1974年9月投产,设计输油能力为1000万吨/年。 胜
利油田的原油由管道输送到黄岛油库后,经青岛黄岛油码头装船外运。另外还有一
些较小的企业也向海洋中排入一定数量的含油污水。据统计,1973~1985年平均每
年入海油量为6万多吨。其中1984年近8万吨,比50年代初期增加近百倍。
自1977年以后,由于国家重视了海洋环境保护,企业含油废水进行了一些处理,
使石油排放入海量有所降低。
(二)工业废水污染
在60年代以前,山东省的工矿企业较小,排放的污染物也较少,山东沿岸海域
较清洁。60年代初期,山东省工业迅速发展,沿海城市工业发展尤快,大批化工、
纺织、印染、造纸等工厂相继建成投产,其有害废水直接排放入海或通过河流入海,
仅青岛市每年排放污水量达6000多万吨,污染了近岸浅海水域。
山东沿岸海洋污染调查始于1972年。1977年以后,加强了对海洋环境的保护。
自从1983年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以来,由于企业对排放废
水进行一定的控制和处理,从而使海洋污染减轻。
1978年建立渤、黄海环境监测网,山东沿海设置了42个监测站位,取得了比较
完整的海洋污染调查资料。
由1978年监测资料可知,山东半岛沿海黄海海域水中含油量为0.13~0.77毫克
/升,半岛南部沿海油污染程度普遍高于北部。半岛沿海渤海海域水中含油量为 0.
11~0.439毫克/升以莱州湾水域含油量最高。山东省近岸海水中汞、镉、铅、砷含
量均低于渔业水质标准。胶州湾部分海区镉含量相对较高。化学耗氧量、pH、溶解
氧、氨氮等一般不超过水质标准。例外的是烟台港和威海港附近溶解氧低于3毫克/
升。溶解氧监测值一般在4.08~7.43毫克/升之间,化学耗氧量为0.78~3.84毫克/
升。
(三)生活污水污染
随着沿海城镇人口不断增加,生活污水量也不断增加。据统计,到1984年山东
沿岸人口有2728万,城镇人口约占11%,渤、黄海沿岸每人每天排放生活污水约 67
公斤。生活污水和一些工矿企业废水的排放使海水中的氮、磷等含量增高,造成海
水富营养化,会引起赤潮。1933~1982年,中国有记载的赤潮发生过12次,其中山
东沿岸海域发生过两次。第一次是1952年在黄河口附近,由夜光虫形成赤潮。第二
次是1978年在沙子口近海发生赤潮。另据渔民反映,黄河口附近海域近年出现过臭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