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腹足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9&rec=227&run=13

(一)皱纹盘鲍(图5-2-8-2)
图5-2-8-2皱纹盘鲍
贝壳较大,长达120余毫米,壳面粗糙,但无肋纹, 有明显的生长线及不规则
的波状突起,左侧前方有4~5个开孔。生活于低潮区至数十米深藻类丛生的岩石海
底。长岛、烟台、荣成、青岛等地沿海均有出产。足部肌肉肥厚,是著名的食用种
类。贝壳称石决明,是珍贵的中药材。除采捕天然产品外,近年来人工育苗成功,
并开始养殖。
(二)嫁虫戚(图5-2-8-3)
贝壳斗笠状,较低平,壳面呈锈黄色,并布有不规则的紫褐色斑纹及许多细密
的放射肋。壳内呈银灰色,具光泽,生活在潮间带中、低潮区的岩石上。中国沿海
均有分布,山东沿海也很常见。肉可食,并可提取药物。

图5-2-8-3嫁虫戚

(三)史氏背尖贝(图5-2-8-4)
图5-2-8-4史氏背尖贝
贝壳呈椭圆形,笠状,壳顶近前方,壳表面具有细密而带有颗粒状的放射肋,
壳色有变化,通常黄褐色杂有橄榄色花纹。壳内面为灰蓝色,边缘具褐色斑纹镶边,
无环形外套鳃。生活在潮间带中潮区岩石上。为山东沿海习见种。肉可食。

(四)锈凹螺(图5-2-8-5)
贝壳呈圆锥形,高约18毫米,壳质坚厚,壳口斜,马蹄形,基部具脐孔。壳表
面为黄褐色,具斜形的棕色色带。生活在潮间带中、低潮区岩石间,以藻类为食,
故为养殖海带、紫菜的敌害。肉可食,贝壳可作药用,有平肝滋阳等功效。

图5-2-8-5锈凹螺

(五)朝鲜花冠小月螺(图5-2-8-6)
图5-2-8-6朝鲜花冠小月螺
贝壳小,高约27毫米,近球形,壳质结实。贝壳表面不平滑,具有小颗粒状突
起。壳面呈深灰色或黄褐色。壳口圆形,内具珍珠光,厣石灰质。生活在潮间带中、
低潮区岩石间。俗名“郎君子”。肉可食,厣可作催产药。

(六)短滨螺(图5-2-8-7)
贝壳小,高约13毫米,近球形,贝壳表面具有粗细和距离不均匀的螺肋。壳面
黄褐色,杂有褐、白、黄色的云状斑和斑点。壳口近圆形,无前后沟。生活在高潮
线附近、海浪能冲击到的岩石上或缝隙内。肉可食。

图5-2-8-7短滨螺

(七)珠带拟蟹守螺(图5-2-8-8)
贝壳呈长锥形,高约30毫米,壳质结实,螺层多,贝壳表面除壳顶光滑外,其
余壳面密布串珠状螺肋。壳面黄褐色,具有一条紫褐色色带。生活在泥或泥沙滩。
山东沿海很普通,肉可食。

图5-2-8-8珠带拟蟹守螺

(八)古氏滩栖螺(图5-2-8-9)
图5-2-8-9古氏滩栖螺
贝壳呈尖塔形,高25毫米,壳质结实。贝壳表面除壳顶光滑外,其余壳面具有
较低平的螺肋和较弱的纵肋,纵肋有变化,壳面黑灰色,通常具有白色色带及白色
斑点。生活在沙或泥沙质的海滩。数量较前种多。肉可食。

(九)扁玉螺(图5-2-8-10)
图5-2-8-10扁玉螺
贝壳背腹扁而宽,略呈半球形,大者壳高64毫米,宽71毫米。螺旋部低平,体
螺层宽大。贝壳表面平滑无肋,生长线有时形成皱纹。壳面淡黄褐色,壳顶深灰色,
沿着缝合线下面有一条紫褐色色带。生活在潮间带至10米左右水深沙质的海底。常
潜入沙内猎取其它软体动物为食。肉可食,贝壳供玩赏。山东沿海常见。

(十)斑玉螺(图5-2-8-11)
贝壳近球形,壳高约32毫米,壳质不厚,结实。螺旋部低小,体螺层膨大。壳
面平滑无肋,壳黄白色,密布有排列不规则的紫褐色斑点。生活在潮间带至水深10
米左右泥和泥沙质的海底,常猎取幼蚶为食,故有“蚶虎”之称,对滩涂养殖贝类
有相当的危害。其肉鲜美,青岛有“香螺”之称。全国沿海皆有分布,山东沿海较
常见。

图5-2-8-11斑玉螺

(十一)脉红螺(图5-2-8-12)
图5-2-8-12脉红螺
贝壳较大型,高约100毫米,略呈四方形。螺旋部低小,体螺层膨大。 壳面密
生低而均匀的螺肋,在各螺层中部、体螺层上部有一条螺肋向外突出形成肩角,肩
角上具有或强或弱的角状突起。壳面黄褐色,具褐色或紫褐色斑点。多生活在数米
或10余米水深泥沙质的海底,为山东沿海常见种,在青岛沿海6~8月份产卵。肉可
食,是山东沿海除鲍鱼外的食用腹足类。贝壳可作诱捕章鱼及贝雕工艺的原料。因
是肉食动物,对养殖贝类有害。

(十二)疣荔枝螺(图5-2-8-13)
贝壳呈长卵圆形,高约33毫米,壳质坚实,壳面略膨胀,在每一螺层中部有一
环列疣状突起。壳色紫褐,具有不规则的白色条纹和斑点。壳口卵圆形,前沟短,
缺刻状。生活在中低潮区岩石间,为广分布种,山东沿海常见。7月间产卵。 肉可
食,有辣味,故有“辣螺”之称。肉和贝壳均可药用。

图5-2-8-13疣荔枝螺

(十三)香螺(图5-2-8-14)
图5-2-8-14香螺
贝壳近菱形,高134毫米,壳质结实。螺旋部小,呈圆锥形,体螺层大, 前部
收缩。螺层中部或上部扩张形成肩角,其上具有发达的棘状或翘起的鳞片状突起。
壳面通常黄褐色或具有白色螺纹,被壳皮。前沟宽,略延伸。生活在水深从数米至
80余米泥质或岩石质的海底。5、6月份产卵,卵群似玉米棒状。肉肥、味美,故称
香螺。肉、壳和厣均药用。为北方种,山东沿海较常见。

(十四)纵肋织纹螺(图5-2-8-15)
贝壳呈长卵圆形,高29毫米,螺旋部呈尖圆锥形,体螺层较大。壳表面具精致
的纵肋和细的螺旋肋,纵肿脉常在各螺层不同的部位出现。壳面淡黄色,具褐色的
螺带。生活于潮间带至40米水深沙及泥沙质的海底。为山东沿海常见的种类。肉可
食。

图5-2-8-15纵肋织纹螺

(十五)白带笋螺(图5-2-8-16)
图5-2-8-16白带笋螺
贝壳呈长尖锥形,高78毫米,螺层多,螺旋部高大,体螺层低,前端收缩。壳
面淡黄褐色,具白色螺带,厣角质,梨形,核在下端。生活在沙和泥沙质的浅海。
从潮间带至数十米深处均有其踪迹。中国沿海皆有分布,山东沿海较常见,但数量
不多。肉可食,贝壳可供玩赏。

(十六)泥螺(图5-2-8-17)
图5-2-8-17泥螺
又称土铁。贝壳呈卵圆形,极薄脆。螺旋部不凸出,几全为体螺层,壳表面有
许多细的螺旋纹及纵纹。壳白色或黄白色。软体部分不能被贝壳完全包住。
头盘大,拖鞋状,生活在潮间带或稍深泥质的海滩上。山东沿海较常见,但产
量不如浙江沿海多。肉鲜食或制成罐头均佳,还可药用。

(十七)经氏壳蛞蝓(图5-2-8-18)
贝壳为长圆形,薄,半透明,螺旋部很小,体螺层几占贝壳的全部。壳面呈布
纹状,白色或黄白色。贝壳被发达的外套膜所包埋,变为内壳。身体呈椭圆形,颜
色与贝壳不同。生活在潮间带或稍深的浅海沙或泥沙质的海底。在山东沿海较常见,
本种的模式种产于青岛。肉可食。系肉食性动物,对海涂养殖贝类有害。

图5-2-8-18经氏壳蛞蝓

(十八)小拟海牛
生活于潮间带至50米水深沙和软泥质的海底,5、6月产卵。山东沿海较常见,
该种的模式种产于青岛浅海。为肉食性动物,对养殖贝类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