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 环节动物(多毛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9&rec=204&run=13

一、沙蚕科
(一)拟突齿沙蚕
个体较大,最大体长约633毫米,一般长150毫米左右。翻吻大,颚环上有坚硬
锥形小齿,口环上有两种乳突。栖于潮间带下区淤泥滩。
(二)环唇沙蚕
口前叶较小,围口节宽而长,呈领状,吻上无乳突,仅具锥形小齿。栖于潮下
带26~54米处的软泥和泥沙中,喜钻各种螺壳。
(三)双管阔沙蚕
翻吻除Ⅰ、Ⅱ和Ⅴ区无齿外,其它区具梳状小齿。体中后部疣足具1~3根棕色
鸟嘴状简单刚毛。栖于潮间带,是黄海潮间带中区的优势种。常发现于岩岸牡蛎带
海藻丛中,虫体外具泥沙质栖管。
(四)真齿沙蚕、(五)多齿沙蚕
栖于潮间带至潮下带岩岸的海藻、牡蛎丛中。
(六)日本刺沙蚕
翻吻第5区无齿,第7~8区具一排大齿。体中后部疣足腹刚叶具1~2 根简单棒
状刚毛。本种为广盐性种,常栖于河口泥沙滩潮间带上、 下区。 最大个体长可达
190毫米。性成熟时,生殖群体向高盐区移动。从担轮幼虫到5刚节疣足幼足在此发
育,从6刚节疣足幼虫时又游向低盐区开始底栖生活。是鱼、虾饵料。
(七)锐足全刺沙蚕(图5-2-4-1,D,E)
翻吻各区均有小齿,疣足背、腹叶均具复型刺状刚毛。为广盐性种,在半盐水
的河口也可采到。栖于潮间带中、下区泥沙滩。最大个体长260毫米左右。
(八)双齿围沙蚕
翻吻第6区有2~3个扁三角形齿,其余各区均为圆锥形齿。 喜栖泥沙滩潮间带
上区,为高潮线附近及河口区优势种。大个体可达270毫米,因体大肉坚实, 可作
钓饵。
(九)多齿围沙蚕、(十)独齿围沙蚕(图5-2-4-1,A,B,C)
前者翻吻第6区具4~10个扁齿,后者具1个扁齿。这两种是多型物种。吻上第5
区齿数有变化。均为潮间带岩岸优势种。

二、吻沙蚕科
(一)长吻沙蚕(图5-2-4-1,F)、(二)中吻沙蚕、(三)浅古铜吻沙蚕
常栖于潮间带和潮下带泥沙滩。数量多,个体较大,尤其是前两种,一般体长
100多毫米。喜群集,渔民捕虾的挂子网中常可捞到很多,是底栖鱼类很好的饵料。

图5-2-4-1A.独齿围沙蚕整体B.体前部及翻吻C.疣足
D.锐足全刺沙蚕的翻吻背、腹面E.疣足F.长吻沙蚕整体

三、齿吻沙蚕科
(一)加洲齿吻沙蚕、(二)多鳃齿吻沙蚕、(三)寡鳃齿吻沙蚕
均为中国北方沿海常见种。加洲齿吻沙蚕栖于潮间带中区中沙底质,寡鳃齿吻
沙蚕分布于潮下带粉沙底质。

四、矶沙蚕科
岩虫口前叶为双叶形,具5个后头触手,以中间者最长。翻吻具上颚齿片2~ 5
对,鳃始于第24~50刚节,止于体后部,体中部鳃丝最多每束4~7根。单叶型疣足,
具多种刚毛。体长可达240~300毫米。常栖于潮间带泥沙及岩石缝隙中,潮下带也
有分布。虫体个大。

五、欧努菲虫科
智利巢沙蚕头部具两个短的锥形前触手和5个长的基部具环轮的后头触手。1对
短触须位于围口节后侧缘,鳃始于第4~5刚节,止于第47~56刚节,前部疣足具两
个后刚叶。个体较大,可达350毫米,以牛皮纸样的栖管直埋于泥沙中, 栖管外露
部分具碎壳和海藻。过去青岛沧口的栖息密度6~7个/m2。 夏季采到标本较
小。此种是潮间带优势种,也是习见的钓饵。

六、索沙蚕科
异足索沙蚕(图5-2-4-2)
头部圆锥形,无任何附肢,体前约第35刚节仅具翅毛状刚毛,简单多齿中钓毛
始于第36刚节,体后部疣足的后叶变长,向上斜伸约呈垂直状。体长可达295毫米。
常栖于潮间带上区和中区的海韭菜群落内,底质为沙或泥沙。是黄、渤海沿岸优势
种。

图5-2-4-2异足索沙蚕

七、海稚虫科
(一)短鳃伪才女虫(图5-2-4-3,E,F)
口前叶圆,两对眼,眼后具一小的中央触手,鳃始于第7刚节。第5刚节有两排
特殊变形刚毛排成马蹄形。大量栖于有机质污水的半污染带,正常水域较少。具沙
质栖管,管长约25毫米,管后部埋于底内,前端约7~8毫米露出滩面。此种是耐污
种。

(二)才女虫属(图5-2-4-3,C,D)
图5-2-4-3A.火米舛虫整体B.部分虫管C.才女虫前部
D.尾部E.短鳃伪才女虫前部及尾部F.体前端侧面
一些种,常钻入贝壳内,对贝类养殖有害,尤以对中国南方珠贝养殖危害最大,
被才女虫钻入贝壳感染细菌可患“黑心肝病”,会使珠贝大量死亡。山东省也发现
有才女虫属的种,虽未发现有什么大危害,但应予以注意。

八、火米舛沙蚕科
火米舛虫(图5-2-4-3,A,B)
体柔软,分为3个明显区,前区9~12刚节,疣足单叶型;中区疣足双叶型,背
叶愈合成扇状;后区背叶长尖形。管呈U型,两端开口,管为牛皮纸状,上附泥沙。
个体大,长可达100多毫米。它的虫管形成过程、 取流节能的摄食方式及生物发光
蛋白是海洋学各分支学科研究的重点。曾用名为毛翼虫,俗名海龙。

九、丝鳃虫科
(一)须鳃虫、(二)金毛丝鳃虫
能耐受污染环境。

十、小头虫科(图5-2-4-4,F~H)
小头虫多见于河口区黑色污泥中,耐受低氧,是污染环境的指标生物。据报道,
1964年4月份在青岛污浊区栖息密度为127200个/米2, 在此区占各类动物的
60~97%,生物量1068克/米2。

十一、沙虫蜀科
巴西沙虫蜀(图5-2-4-4,A~E))
体长150~250毫米,具U形洞穴,一端(头端)下陷为漏斗状,一端(尾端) 高起
沙丘,为圆形泥条状粪便所致。虫体头朝下呈J形位于洞穴中。

图5-2-4-4A.巴西沙虫蜀整体B.体前部(示部分翻吻)C.部分鳃
D、E.刚毛F.小头虫整体G.第7~10刚毛节(示雄性生殖刺刚毛)H.虫体横切面

十二、海蛹科
(一)中阿曼吉虫(图5-2-4-5,A)
体细长,腹面有纵沟和一对侧沟。体长约10~20毫米,栖于潮间带泥沙滩。
(二)多眼虫(图5-2-4-5,B)
体细长,背面具棕色斑,第7~21刚节具侧眼点,栖于海藻丛中。
(三)日本海蛹(图5-2-4-5,C)
体呈纺锤形,鳃始于第2刚节直到体后,尾部末端具6个乳突。采到的活标本具
特殊臭味。栖于潮间带泥沙滩。
(四)紫海蛹(图5-2-4-5,D)

图5-2-4-5A.中阿曼吉虫B.多眼虫C.日本海蛹
D.紫海蛹体较粗短,尾部乳突很小,常栖于潮下带泥沙滩。

十三、蛰龙介科
(一)扁蛰虫、(二)长鳃树蛰虫、(三)树蛰虫
口前叶为瓣状,具有不能缩入口的触手,常具1~3对鳃,栖管膜质多粘有沙和
碎贝壳。

十四、缨鳃虫科
(一)胶管虫
个体较大,栖管为半透明胶质。分布于潮间带泥沙滩。
(二)温哥华真旋虫
个体大,栖管为革质附满沙粒,栖于潮间带泥沙滩。据挖掘杂色蛤的渔民反映,
在温哥华真旋虫及巨刺缨虫的栖管周围杂色蛤较多,但挖掘蛤蜊时碰到虫管开口处,
能刺痛人,接触到的皮肤红肿并起水泡。经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证明系管口处有
腔肠动物的刺细胞所致,非虫管本身。

十五、龙介虫科

图5-2-4-6A.角管虫整体及虫管B.内刺盘管虫体前部(示壳盖)
C.华美盘管虫的壳盖D.小刺盘管虫的壳盖E.环旋虫整体
F.虫体附着在海藻上G.蜂窝右旋虫附着在石块上H.虫体
(一)内刺盘管虫(图5-2-4-6,B)、(二)小刺盘管虫(图5-2-4-6,D)、(三)华美盘管
虫(图5-2-4-6,C)、(四)旋鳃虫
它们主要区别是壳盖和虫管的形状不同。
(五)角管虫(图5-2-4-6,A)
具游离象牙状钙质栖管,管长28~30毫米,栖潮下带。

十六、螺旋虫科
(一)环旋虫(图5-2-4-6,E,F)
(二)蜂窝右旋虫(图5-2-4-6,G,H)
虫体小,不对称,具螺旋状的圆形石灰质管,常附在海藻、石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