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原生动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9&rec=196&run=13

山东省沿海环境错综复杂,原生动物种类繁多,本节记述主要类群。

一、有孔虫(图5-2-1-1)
身体为一能动的变形虫状的细胞所构成,具特丁质、钙质或硅质外壳,壳由单
房室或多房室组成。个体大小一般为1毫米左右,大者可达数厘米。 伪足自壳的口
孔或壁孔伸出并分枝,又愈合形成网状。伪足为捕食的细胞器。主要食物为硅藻,
亦兼食其他原生动植物。有孔虫生活于正常的海洋环境,从潮间带到深海都有,大
多数种类营底栖生活,在海底沉积物表面缓慢爬行或固着于海草之上。浮游生活的
种类随海流漂移。有孔虫在渤海和黄海都有分布,已知的种类达400种以上, 山东
沿海均有分布。

图5-2-1-1有孔虫

二、放射虫(图5-2-1-2)
由于其骨针生长呈辐射形,故得名放射虫。放射虫中的等辐骨虫类骨骼是由硫
酸锶构成,泡沫虫类和罩笼虫类的骨骼成份主要是二氧化硅,稀孔虫类的骨骼含有
氧化硅和碳酸盐。个体大小50~500微米,群体通常长度由数毫米至数十厘米, 特
长的可达3米。身体具有轴伪足和伪足网,伪足是它的捕食细胞器。 以小的浮游生
物或有机碎屑为食。很多的放射虫体内还有共生的藻类、油球及结晶等内含物。在
渤海山东沿岸和胶州湾内,可以采到少数种类的等辐骨虫。

图5-2-1-2放射虫

三、夜光虫(图5-2-1-3)
体呈球形,两侧对称,有一层厚的表膜。一根触手和一根短鞭毛自胞口生出。
以浮游动物为食。个体大小500~1000微米左右。身体含有发光物质, 遇到外界刺
激时能发出亮光。山东沿海常见,在莱州湾、烟台及威海外海以至山东半岛南岸的
海州湾均有分布。在繁殖季节如繁殖过盛和大量密集便会形成赤潮,导致鱼虾大量
死亡,严重危害渔业经济。

图5-2-1-3夜光虫

四、丁丁虫(图5-2-1-4)
个体大小45~1000微米左右。具瓶形、杯形和壶形等各种形状的铠壳。身体位
于铠壳内,有一个从铠口伸出的口缘。口缘周围有长的弹性纤毛,当虫体伸展到铠
壳外时能起着维持虫体的作用。以细菌、藻类和微小的鞭毛虫为食,但它又是较大
型浮游动物的饵料。在渤海、黄海常见种类繁多,胶州湾即有30多种。

图5-2-1-4丁丁虫

五、尖鼻虫(图5-2-1-5)
个体小,仅10~30微米,具两根鞭毛,从身体后部的一个原生质叶的两边向后
伸出。体呈卵圆形,后端不对称。山东沿海常见。杂食性,会掠食各种单细胞藻类,
使藻类繁殖受到危害。由于它的生活繁殖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条件的水体而又往
往不易被除掉,因而成为令人生厌的原生动物。在贝类养殖池中,当贝类生长不佳
发生大量死亡时,会有大量尖鼻虫出现。

图5-2-1-5尖鼻虫

六、钟虫和聚缩虫(图5-2-1-6)
钟虫体呈倒钟形,口缘略向外伸,表膜有时呈环形,有一根收缩柄,成体以它
的收缩柄附着在浸没的物体或水生的动植物体表上,收缩柄呈盘卷形或蜗牛螺旋形
或锯齿形。钟虫营单体生活,以细菌和悬浮的颗粒为食。个体大小由数十微米到数
毫米。
聚缩虫体形和钟虫相似,不同之处是它形成群体,群体肌柄的肌纤丝彼此相连,
因此整个群体连动时是同时收缩或伸张。群体大小有时可高达数毫米。聚缩虫以细
菌和悬浮物等为食。
钟虫和聚缩虫在山东沿海常见,尤其是在对虾养殖场更为常见,它附着在对虾
的卵、鳃、体表及附肢上,严重妨碍对虾(特别是籽虾和幼虾)的游泳和捕食,为有
害的附着原生动物。

图5-2-1-6 A.钟虫 B1.聚缩虫 B2.群体中一段

七、游仆虫(图5-2-1-7)
身体柔软,呈卵形,腹面平坦,背面隆凸,有中脊,口缘宽,呈三角形。体具
额腹毛9根以上。臀毛5根,尾毛4根,收缩泡在后面。个体大小在80微米左右。 以
腐烂的有机物、细菌和单胞藻类为食,对藻类的危害不如尖鼻虫大。游仆虫的种类
很多,一般营底栖生活,爬行在海藻和海底基质上面。山东沿海均可采到。

图5-2-1-7 游仆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