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海水放射化学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9&rec=166&run=13

  自1959年10月开始,山东省对大气、海水、土壤、雨水、蔬菜、粮食、牛奶及
海产品进行了放射性污染监测。1962年全国本底监测站进行了调整,将青岛本底站
全部划归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63年在该所海洋化学研究室成立了海洋放射化
学研究组,并开展了渤海、黄海水中人工放射性核素90Sr、137Cs及
总β的调查;1964年10月16日和1965年5月4日监测了中国第一、第二次原子弹试验
后的大气污染情况。1960年山东海洋学院建立了同位素实验室,并开展了放射生态
学研究。
  1965年青岛卫生防疫站成立了防护科。1970年4月开始对近海环境的人工放射
性进行调查。1971年6月中央卫生部在青岛召开会议,制订了“海洋放射性本底调
查工作方案”。此后,青岛卫生防疫站一直坚持海洋放射性同位素的分析工作。
  1972年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化学室成立环境保护组,承担海洋放射性调
查和方法研究工作。1979~1981年,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完成了“渤海放射
性调查”任务。
  1978年,全国联合在青岛进行了海水、海产食品放射性核素调查方法验证工作。
1979年在青岛召开了“海产食品放射性调查成果鉴定会”;会后出版了《海洋食品
放射性调查》专著。
  1980~1984年间,先后在渤海湾、黄河口等海区,进行了90Sr、137Cs、总β、
3H、U、Ra、Th、K、Pu等核素的污染调查和地球化学研究;同时开展了30~40种元
素的中子活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