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海水无机化学的理论研究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9&rec=161&run=13

  国外学者通常把海水溶解氧垂直分布最大值形成原因解释为,在海水密度跃层
形成时,主要是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自上而下渗入所致。山东省学者在研究
黄海夏季氧垂直分布最大值时指出,它主要是由冬季保留下来的;浮游植物产生的
氧只能影响最大值氧量的大小,而不能决定氧最大值的存在与否。这一观点可能对
世界其它海域具有普遍意义。后来,东海东北部及南海水域氧垂直分布最大值研究,
进一步证实了这个理论的正确性。山东省学者还研究了氧最小值的形成原因与基本
条件是存在密度跃层,氧最小值强度与密度垂直梯度呈一致关系,没有密度跃层则
氧最小值不复存在。
  山东省调查研究指出,山东海域中氨氮含量终年较高,约占总无机氮的1/3~
2/3;硝酸盐的N/P原子比不稳定且量值较低,冬季一般最大平均值在10以下。研究
者认为,无机氮转化不充分,并没有达到热力学平衡状态,自养生物对氮经常性吸
收利用是其原因之一。
  山东痕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指出,天然水中(污染区除外)痕量金属离子含量是
均匀分布的,进而对痕量金属在水体中的存留时间及旅行周期进行模拟实验及理论
探讨,指出了热力学在海洋痕量元素体系的反常性。对某些痕量金属(如锌、铅、
铬、汞及镉等)还进行了形态、价态、络合物及迁移转化规律不同程度的研究,获
得良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