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的海洋气象事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9&rec=109&run=13

  从事海上生产的劳动人民,历经沧涩积累了丰富的看天观海的经验,并能通过
天象来预测未来天气的变化。这些,地方史志都有记载,但更多的是以民谚、民谣
形式流传民间。
  1898年,德国租胶澳商埠,在青岛馆陶路1号设简易气象台,1905年气象台迁
至今观象台。1911年德人麦伊尔曼(meyermarm)任第一任台长,集资建筑石砌大楼,
并增添设备。
  1924年,青岛观象台由日本交还给中国之后,蒋丙然担任台长,直到1937年抗
日战争开始,历时13年。在此期间,气象方面的工作除正常业务外,尚有:发起并
组织中国气象学会,于1924年在青岛观象台成立,蒋丙然任首届会长;为全国海岸
巡防处和中央航空委员会培养气象专业人才,并为之建立气象台站,如东沙岛气象
站等;与国立山东大学合作,在物理系设天文气象组;1923~1933年,应国际气象
学会邀请,参加高山观测,在崂山设高山测候所;1945年,青岛观象台由王华文任
台长,经过3年整顿,各项业务初具规模,开展气象、天文、地震、地磁、海洋物
理、海洋化学和海洋生物等观测与研究。气象业务内容有:与远东各地计260余处
交换天气报告;绘制各层次的东亚天气图;利用观象台专用电台发布远东天气预报、
当地气象报告、国语广播天气预报和通过渔航电台转播天气预报;在小港和信号山
悬挂天气信号和暴风警报;整理自建台以来(50年)的观测资料并刊印出版;开展单
站气象观测;农业气象以崂山县李村气象站作为小气候实验场;出版气象月报和学
术汇刊,并与英、美、日、苏等30余国进行学术交流;发表《青岛天气》、《五十
年来青岛气候》、《青岛之雾》和《胶州湾的结冰》等关于海洋气象方面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