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间风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86&rec=82&run=13

  (一)节俗
  素色春联和白头春联福建省福清、莆田、仙游等县(市)民间贴春联,前一年有
丧事的人家贴的春联为素色(多为绿色),一般人家则在红色联身上方留出约10厘米
长的白纸额头,俗称“白头春联”。相传,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除夕,倭寇入
侵福清,人们纷纷逃难而去,待戚家军击溃倭寇后返回家园,许多未及逃走的人已
不幸蒙难。人们在补过除夕的同时,为了表示对死难者的哀悼,丧家贴素色春联,
亲朋戚友则贴白头春联。此俗演变至今,民间过春节除了丧家贴素联不变外,一般
人家(不论是否丧家亲朋)一律贴白头春联。
  莆田、仙游“白头春联”的来历还有一说:明末清兵攻陷兴化(今莆田)府城,
按例屠城后,家家办丧事贴白联。到了春节,清政府强迫百姓庆祝“新朝新岁”,
否则杀头。百姓不得已贴了红联,但在联身上方留出白额,以表示对死难者的哀悼,
后来沿袭成俗。
  拜初二古称“跪新座”,今又称“拜神座”,是福建省福清民间独有的习俗。
正月初二这一天,凡上一年有成人去世的家庭,都要给亡灵设置灵座,供亲戚朋友
前来吊唁。相传,明嘉靖四十一年底(1563年),戚继光击溃入侵福清的倭寇,逃难
的百姓纷纷回家过年,正月初一早上见面互道恭喜、互祝平安后,第二天就到死难
者家中吊唁。后来沿袭下来,成为福清特有的风俗。至今,人们初二仍不随意串门。
初二上门吊唁者,必须在前一天登门拜年,否则就触犯了禁忌。
  做大岁福建省莆仙方言区有正月初五“做大岁”的习俗。相传明嘉靖四十一年
(1562年)十一月间倭寇攻陷兴化府城(今莆田城),百姓连夜逃散。待倭冠闻知戚家
军再来福建、匆匆逃离兴化后,人们才纷纷返回家园,于二月初四补过除夕,合家
团圆,吃年夜饭;正月初五早为新年正月初一早,俗称“做大岁”,一切如仪。此
俗至今仍流行于莆田、仙游全境及福清、永泰之一部(莆仙方言区)。
  正月十四元宵节和“间间亮”浙江省台州市所属之椒江、临海、黄岩、三门、
仙居等县(市、区)民间,元宵节期与国内各地有异,为正月十四夜,俗称上元节、
元夕节、灯节。相传明嘉靖间某年正月十四,戚继光率军追歼逃窜的倭寇,台州百
姓到处张灯点烛,协助戚家军搜索残倭。后人为了纪念这次事件,改正月十五元宵
节为正月十四。是夜,挂彩灯,放烟花,食糟羹,家家户户还要在每个房间地上点
烛,称“间间亮”;送灯至祖坟,称“照坟墩”;而后男女老幼上街观灯,直至夜
深。此俗沿袭至今。
  元宵节期之所以提前一天,还有另外几种说法:三门县民间有说是元末义军首
领方国珍据守台州时,因惧朱元璋乘元宵节袭击,提前一天过节的;天台县有说是
方国珍夫人董氏生于正月十四,因而把元宵节提前一天过的;临海有说是状元雷秦
鸣因十五斋戒素食而提前过元宵的。但主要的、普遍的说法是与戚继光有关。临海
民间还有说是戚继光在台州抗倭时,因作战机密泄露而把元宵节提前一夜的。
  虎啸潭龙舟竞渡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福建仙游县人民都要在市区南门外的虎啸
潭举行龙舟竞赛。此俗早先为纪念战国楚大夫屈原,明嘉靖以后转为纪念戚继光之
妻弟“王将军”。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倭寇万余众围攻仙游城,情势危急,
戚继光与谭纶分别率兵来援。戚家军于十二月二十六日五更强渡南城门外木兰溪段
(虎啸潭),直捣城下倭营。攻城倭寇惊呼“戚虎来了”,抱头鼠窜。戚、谭两军夹
击,扫荡倭寇,获大胜。此役,明军战死者约300人,相传戚继光妻弟王某在强渡
虎啸潭时溺水而亡。仙游人民为纪念这次战役,在城里、城外分别建崇勋祠祀奉戚
继光、谭纶,并祀王将军及其他死难烈士,于枫亭立《戚总戎纪功碑》。每值五月
初五端午节,都以隆重的仪式将城内崇勋祠中祀奉的王将军塑像“迎”至虎啸潭边,
并在虎啸潭上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活动。此俗沿袭至今。
  中秋拖石和火把游行福建霞浦、宁德民间,每年八月十五中秋节都要进行拖石
和火把游行活动。此俗源自戚继光宁德抗倭。樟湾传说: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
中秋之夜,戚继光组织樟湾百姓在城中点燃火把、灯笼,燃放烟花、爆竹,拖石而
行,给盘踞横屿的倭寇以戚家军正与百姓欢度中秋佳节,不拟出兵攻岛的假象。下
半夜戚家军悄然直逼横屿,打得倭寇措手不及,一举全歼横屿倭寇。宁德城和霞浦
传说: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戚继光坐镇宁德府城(或霞浦县城),派遣戚家军前往
福宁抗倭。某夜,一股倭寇乘虚来犯,戚继光组织城中百姓执火把沿街拖石而行,
来犯的倭寇闻声,以为城中有重兵调动,仓惶退去,府(县)城得以保全。百姓为纪
念戚继光巧施拖石计,此后每年中秋之夜都点燃火把、灯笼,燃放烟花、爆竹,拖
动大石沿街而行,官府“亦顺民情而不忍禁”。此俗沿续至今,只是宁德拖石已改
为拖竹排。
  八月十六过中秋浙江省台州市所属之椒江、临海、黄岩等县(市)民间,中秋节
期与国内各地有异,为八月十六日。相传,当年抗倭形势吃紧,戚继光率军于中秋
之夜扫荡倭寇,获全胜。次日夜,军民同庆抗倭胜利,并补过中秋佳节。后来为了
纪念这一事件,百姓过中秋总是推迟一天,相沿成俗。
  新河九月九浙江省温岭县新河镇旧俗:每年九月初九夜,新河百姓都要在戚武
毅公祠前张灯结彩,举行迎神仪式,而后进行各种群众性娱乐活动。此俗一说是为
了纪念戚继光当年于九月初九夜进驻新河,一说是给城隍庆寿。
  (二)食俗
  光饼又称继光饼、肚脐饼,是浙江省台州市、温州市所辖各县(市)及福建省莆
田市、宁德市所辖各沿海县(市)民间常见的面食。它以小麦粉兑水调匀,烤制而成,
其形扁圆,直径6-10厘米,中有一孔可穿绳。据传当年戚继光在浙、闽沿海抗倭时,
戚家军以光饼穿绳缚扎于腰间,充战时干粮。台州地区民间传:此饼为戚继光首创,
故又称“继光饼”。据浙、闽沿海方志记载,明嘉靖间当地百姓多赶制此饼送给戚
家军,以充军粮。
  光饼食俗沿袭至今,制做形式已有所变化,如在光饼中普遍掺兑白糖、光饼上
不再打孔等。此外还有一些光饼的派生品,如温州光饼夹馅,福清光饼表层沾有芝
麻。福清夏饼走得更远,不仅无孔、饼面沾芝麻,而且夹以熟肉、熟蛏、熟蛤或海
苔,使之香脆可口,味道鲜美。饼面有“状元骑马”、“观音送子”、“猴子抢桃”
、“弥勒欢笑”等多种图案。
  糟羹又称糊糟羹、粉菜羹、绺糟羹、元宵羹,是浙江台州市所属各县(市、区)
和宁波市之宁海民间元宵节期间普遍食用的风味食品。它以薯粉或藕粉为主料调制,
分咸、甜两种。相传,嘉靖年间,戚继光抗倭过境,军民粮尽,百姓只能用野菜混
合少量的米、面煮制成糟羹,支援抗倭,后来相沿成俗。台州市所属之天台、三门
等地另有一说:唐初台州刺史尉迟僚发动兵士筑城防盗,至元宵夜,风雪交加,百
姓在带糟的新酒里调入菜、粉,制成糟羹,送给兵士充饥御寒。后来为了纪念筑城
的兵士,元宵食糟羹渐成习俗。据当地方志记载,民间元宵夜家家烧制糟羹。儿童
成群结队,手提彩灯,挨门逐户赶吃糟羹。谁家的糟羹做得好,吃的人多,谁家就
会越发达。咸糟羹多以肉丁、冬笋丁、年糕丁、豆腐干丁、香菇丝、蛏肉、牡蛎肉、
虾皮、川豆瓣、花生仁、盐等为佐料;甜糟羹则以红枣、葡萄干、桂圆肉、桔饼、
莲子、荸荠、冬笋、红萝卜、花生仁、白(红)糖等为佐料。临海、椒江、黄岩、温
岭、玉环等地正月十四夜食咸糟羹,正月十五夜食甜糟羹;三门、天台、宁海等地
甜糟羹一般有新媳妇的家庭才做,称“新妇糟羹”;仙居则正月十四夜食咸糟羹,
正月十五夜食咸杂粥。
  酱烤猪头浙江省奉化市有一道风味点心叫“酱烤猪头”,是用猪头肉和咸光饼
加冰糖制成的一种拉丝,味道香、脆、甜、鲜,既可下酒,又可当点心,是酒筵上
的一道名点。相传,当年戚继光率戚家军在奉化抗倭,奉化百姓抬着猪头、老酒前
去犒军。由于戚继光有令在先,戚家军不收酒肉,只收部分光饼作军粮。奉化百姓
就把猪头肉切成光饼大小和咸光饼烧在一起,送到戚家军营,说送的是“光饼”。
戚家军以为奉化光饼就是这模样,于是收下了。后来为了纪念戚继光,每逢吉庆节
日,奉化人都要制做这一食品,经代代相传,逐步改进,终于形成了今天的奉化名
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