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类 青少年时代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86&rec=4&run=13

  少年志学
  嘉靖七年闰十月初一(1528年11月12日),戚继光诞生在山东济宁东南60里的鲁
桥镇(今属微山县)。时任江南漕运把总的戚景通,56岁之际喜得贵子,高兴不已,
希望这个孩子能够继承祖业,成为有用的人才,于是取名继光。
  嘉靖十二年(1533年),6岁的戚继光随祖母回到登州故里。次年,入私塾读书。
到9岁时,戚继光学习之余已能“融泥作基,剖竹为杆,裁色褚为旌旗,聚瓦砾为
阵垒,陈列阶所,研究变合,部伍精明,俨如整旅”(《戚少保年谱耆编》卷一。)。
其时戚继光所表现出的良好的军事素质,已令乡人惊异。
  嘉靖十七年(1538年)以后,戚景通辞官家居,他经常教育儿子武将须有舍身报
国的高尚气节,打起仗来应有身先士卒的勇猛精神。这位爱国老将希望儿子将来能
继承自己的事业,对继光的要求十分严格。12岁时,家里的房屋因年久失修,陈旧
不堪,戚景通请来匠人安设四扇镂花门户。工匠们对继光说:“公子将门,请绮疏
十二户。”(②③④《戚少保年谱耆编》卷一。)戚继光向父亲提出了这个意见,父
亲严厉地斥责了儿子这种图虚荣、讲排场的想法,批评儿子如自小贪图虚荣,则难
以保住家业。戚继光接受了父亲的批评。
  13岁那年,戚继光订婚,外祖家送他一双考究的丝履。戚继光穿着这双丝履走
过庭前时,父亲看见了,十分生气地批评他:“ 履必锦衣,锦衣必肉食”,现在
吃好穿好,就会贪得无厌,“他日将饕卒伍以自封,难为后矣”②。父亲后来虽
然弄清丝履是外祖家所送,又是母亲让继光穿的,但还是将丝履毁了。
  戚景通不仅竭力防止儿子沾染坏习气,还十分注意引导儿子形成良好的品德。
12岁那年,父亲因修屋批评他之后,就问戚继光“立志安在”,戚继光答道:“在
读书。”父亲告诉他:“读书在识‘忠孝廉节’四字,否则焉用。”③并命人把
“忠孝廉节”四个大字贴在新刷的墙壁上,让戚继光时时省览。戚继光严奉父训,
刻苦自励,博览群书,学业大进。15岁时,戚继光就以深通经术闻名于家乡一带。
年迈的父亲看着儿子的长进,内心十分欣慰。戚继光的嫡母张氏,在一次议论起家
庭后事时忧虑地说,家里苦于没钱,怎么办呢?戚景通指着继光说:“此非吾赀乎?”
④对戚继光的期待之心溢于言表。
  戚景通晚年热心边事,终日著述不止,无心过问家事,弄得经济颇窘。一些浅
薄的人背后议论说:“孝廉、孝廉,将何以遗后也?”戚景通闻听此话,把16岁的
戚继光叫到面前说:“尔果以吾无所遗则憾者乎,顾吾遗尔不赀,贮之帝所富盛矣。
”戚继光明白父亲的良苦用意,“顿首曰:‘大人所遗高高在上,吾何患盗焉?’”
(②《戚少保年谱耆编》卷一。)
  当时,戚景通关于抗击鞑靼的备边军事方策,已写成数百篇,但还没有上奏朝
廷。他一则是想再待一段时间,以便使自己的作战方策考虑得更加成熟;再则大约
也想找个机会由自己的儿子代为奏上。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六月,72岁的戚景通
身患重病,自知不起,便催戚继光赶快到京师办理袭职手续,并将自己备边的军事
方策也带去上奏朝廷。临行前,戚景通拉着儿子的手,谆谆告诫:“吾遗若者,毋
轻用之。”②戚继光告别双亲,北上京师。

  投笔从戎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八月二日,戚景通病逝。他给子孙留下的只有祖传的老
屋一所和自用的川扇一柄、卧床一张。十月,戚继光办妥袭职手续,回到家乡。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十月,戚继光娶王氏为妻。王氏亦为军门之后,体贴丈
夫,识明理义,与戚继光相敬如宾。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戚继光19岁,被任命在登州卫管理屯务。这是一个要
同钱粮打交道的官职。他上任后,便竭力整顿屯政,屯务为之一清。上司都为这位
廉洁奉公、才华出众的青年军官啧啧称奇。明朝官员俸禄甚低,当时戚继光生活清
贫,但他对经手的钱粮毫不动心。戚继光一次对同僚表示,读书人都希望自己能成
为圣贤,但必须经得起“困难拂郁”(处境困难时决不沉沦)这一关。假如没有这一
关,则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了。正因为有这一关,有的人能够抑制自己的私欲而从
困境中脱出,成为“君子”;另一些人,屈从自己私欲而放纵地追求物利,就成了
“小人”。他还感慨地说,做“小人”是容易的,所以世上“乱日常多”。他希望
国家富强,因此坚持做到廉洁奉公。
  戚继光自小家贫,请不起家庭教师,便在乡人梁 开设的外塾就学。受官之后,
按规定不能再徒步到外塾去上学,而需车辆侍从,但又因家贫负担不起。梁老先生
被戚继光当官仍不废学习的刻苦精神所感动,自愿到他家中施教。梁是一位有道
德,文章造诣甚深的学者。在他的悉心教诲下,戚继光文韬武略,更加精熟。历史
上英贤人物的光辉业绩,深深激励着年轻的戚继光。他在堂前的柱子上刻下一副对
联:“功名双鬓黑,书剑一囊轻。”他决心以自己的书剑博取功名。可贵的是,戚
继光并非追求个人功名,而是要为国家建功立业。他当时在一本兵书的空白处写了
一首题为《韬钤深处》的五言律诗,抒发自己保家卫国的志向:
  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呼樽来楫客,挥尘坐谈兵。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
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止止堂集·横槊稿上》。)
  为了防御鞑靼诸部内犯,明朝廷命令河南、山东等省每年必须派遣军官率领士
兵轮番守边。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开始,戚继光连续五年被推为中军指挥官,
率山东六郡子弟远守蓟门。在北上戍边中,年轻的戚继光发挥军事组织才能,将队
伍训练得井然有序,获得了部众的信服。一次,他率领军队经过太平寨(今河北迁
安县西北65里),登南寺望北口,眼前一片宁静悠远的景色。有人即劝戚继光求长
生之术。当时,由于嘉靖皇帝带头,道教在社会上十分盛行。这位青年将领却回答
说:“身为司命,义在死绥。方求致身殉国,以帅士志。而乃师人以学长生,是可
以训乎?流行坎止,属之彼苍,鞠躬尽瘁,夕死何憾?此将门长生之术也。”(《戚
少保年谱耆编》卷一。)
  戚继光在蓟门屯守,十分注重研究实事。他调查了蓟门一带的防务情况,发现
蓟门和都城唇齿相依,形势险要,但缺少精兵,一旦有事,关系非小。他认为应趁
现在边境暂时安宁,预先做好准备。待考虑成熟后,戚继光写成了《备俺答策》,
上奏朝廷。当政大臣虽没有采纳他的献策,但认为他的这种使命感、责任感以及在
策文中显示出的军事才华却是难能可贵、值得称赞的。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十月,戚继光参加山东乡试,中了武举。第二年秋,他
赴京城会试。进京不久,俺答拥重兵,自古北口进犯密云、顺义、通州等处,兵临
京城城郊。朝廷调集大同、河南、山东等地兵马火速驰援,并令会试武举参加守城。
戚继光被任命为总旗牌,督防九门。他向朝廷奏进御敌方略,提出的十几条措施,
都是克敌取胜的切实良法。兵部采纳了他的献策,并奏请朝廷公布出来,供将士学
习,用以退敌制胜。时年23岁的戚继光因品德出众,才华横溢,已被人们誉为“国
士”,被朝廷记录为“将才”。京内外大臣上疏推荐,称他“勇略独冠群英,志节
更超流俗”,可当国家“干城之寄”(《戚少保年谱耆编》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