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练精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86&rec=21&run=13

  积极练兵,多兵种配合作战
  原先蓟镇将领,只赖一道边墙,也不练兵,根本不敢与鞑靼骑兵正面开战,采
取的是消极防御以至退避的战略。戚继光否定这种单纯防御的消极办法,采取积极
防御的战略,即通过堂堂的一战重创对方的积极行动,来达到防守的战略目标。
  由于朝廷没有接受他募兵训练的建议,戚继光只得操练蓟镇现存之兵。他写了
《练兵实纪》一书,一边训将,一边练兵。蓟镇的官兵一向没有受过严格的训练,
军纪松弛,行为散漫。针对这种情况,戚继光一面申谕将士,严格整顿军纪,一面
奏请朝廷,调一支南兵北来,作为骨干和表率,从而达到倡导士兵遵守节制的目的。
  隆庆三年(1569年)春天,胡守仁率领曾经受过严格训练的3000名浙兵,抵达蓟
镇郊野待命。军队到达的那天,正下着倾盆大雨,浙兵排到郊外,从早晨到中午,
直立如林,虽然个个淋得浑身湿透,可是军容十分严整。边军见到这种情况,大为
惊骇,才知道戚继光治军果真严格。在训练过程中,戚继光又淘汰一批不称职的庸
劣将领,对那些不遵节制、违反纪律的军官和士兵,按章处治,毫不留情;对训练
有成绩的,便加以升赏。从此,边军将士再也不敢视军法军纪如儿戏了。
  戚继光上任初期,以筑城、建空心台为主,交叉练兵。由于士兵分散,每月抽
出一定的时间,进行“小操”、“分操”,以练武艺为主。待空心御敌台建成后,
便逐步过渡到以操练为主,以与敌人实战为目标,对士兵进行“合教”、“合练”,
尤其重视练成“节制之师”,使“数万人联异为同,聚少成多,合寡为众”,逐渐
改变蓟镇将士原来的消极避敌思想和腐败习气,使战斗素质大大提高。
  戚继光还根据蓟门地理特点和鞑靼万马驰突的作战特点,制定出了车、步、骑
多兵种配合作战的新战法。车、步、骑合营的组建办法是:以经过训练的步兵一支、
骑兵一支,合步、骑、车兵为一营;将车两行列定,车箱俱外向,每两车一联,派
骑兵一旗,“将骑兵旗总与两车车正三人互相认识……不许相离……任是如何行营,
内外转折,骑兵只在二车箱里,紧紧相随。车向何转,骑兵向何转。如此记定,就
是一营十营一万十万,再不错乱。前亦不耸,后亦不断,亦无车前马后、马前车后
之误矣”(《练兵实纪》卷一。)。
  车、步、骑三者的关系是互相配合,车兵用于向敌人发起冲击,骑兵用于包抄,
步兵用于近战,并且根据不同的地形,采用不同部队。
  车兵、步兵、骑兵,作为独立兵种,古已有之。明初,不重车战,战车只是运
输工具。正统以后,车战之议渐起。嘉靖间,俞大猷曾在大同用战车力挫鞑靼十万
余众。但是将车步骑三者有机配合起来,用以胜敌,则是戚继光的创造。
  车步骑配合,同加固了的长城和空心御敌台相配合,更能阻挡敌骑攻势。据史
籍记载,鞑靼曾准备大举南犯,但在长城外徘徊两个月,终不敢进。

  加强侦察,准确掌握敌情
  过去边将并不重视侦察,哨探经常被役使出外砍柴伐木,不能专心侦敌。而且
对于哨探探明真相与否,赏罚不明,因此经常等敌人已到时,才仓促应战,处于被
动之中。戚继光认为,善于守边的将领,首要的任务仍在于谨烽火,远斥侯,加强
侦察,了解对方动向。他曾多次严令禁止军官私役哨探,并将哨探分为明哨、暗哨、
架炮三种,而且规定对探事确实有功的予以重赏,对不实而误事者则严加惩罚,以
赏罚分明的政策来加强哨探的责任心。戚继光还在长城上广建烽火墩台,每台设专
军五名,加强 望。另外还规定了传烽之法:凡有御敌台之处,即以御敌台充传烽
墩台;无御敌台之处,则以原墩充之。大约每墩相隔一二里,每墩设守军五名。如
有敌情,传烽为号。为了便于守台军士记忆,又把各种敌情信号编成了通俗顺口的
《传烽歌》,让守军背诵记熟。这样,一有警报,三个时辰之内就可传遍蓟州防线。
隆庆五年(1571年),他又著成《哨守条约》,颁给各台官兵认真学习。同时他还十
分重视和奖励“属夷”(归顺的蒙古部落)提供情报,从而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侦察系
统,达到了准确掌握敌情的目的。

  创建辎重营,保障后勤供应
  原先,蓟镇的将领并不重视后勤保障,“每遇虏入,军士人骑一马,即盔甲什
物,已极力难前。别无驮载马骡,往往枵腹数日,徒具人形,莫能荷戈,焉望鏖战。
……其经过城堡,即有本色草料积贮,彼时追贼之机,毫不容发,数万之众,若候
总入一仓支放,亦得一二日乃完。不知驰骛之虏,行百里矣。故虏入内,必变客为
主。我军常以主为客,职此之由也”(《戚少保文集》卷四《建辎重营》,此处从
《戚少保年谱耆编》卷八。)。后勤供应已是亟待解决的战略问题。隆庆三年(1569
年)八月,戚继光上疏朝廷,建议设置辎重营,得到朝廷的允准。开始建三营,后
来增至六营,每营大车八十车,每辆用骡八头。辎重营的编制稍复杂,每车为一宗,
设车正一人;五宗为一局,设百总一员;四局为一司,设把总一员;二司为一部,
设千总一员;二部为一营,设将官统率。每车共二十人,内分车兵和战兵两个系统。
车兵为正队,包括舵工、骡夫,专管运输。战兵作为厅队,由队长带领,专管遇敌
打仗。车兵、战兵二者不相干预,但统归车正管束。每辎重营共有军兵1660人,还
有大小各类军官254人。每一辎重营可以运米三百石、炒三百石、黑豆五百石,能
供一万人马三日之食。出征时又令每军自带二三日干粮。这样,就足够战斗中所用
了。

  分路设兵,各路协同作战
  蓟镇边线蜿蜒2000多里,不可能处处布置重兵。因此,戚继光提出,兵力配置
应当做到“分而能合”,方能“无所不备而又不致无所不寡”。为达到这一目的,
戚继光根据地形险缓和道路远近,将蓟镇地区分为十二路,每路3000兵,设专将率
领。为便于节制调度,又分十二路为三协,每协设协守副总兵率领。战车七营也分
属各协及总兵指挥。全线由戚继光统率。平时各路哨探、修城、防守之事,由各路
将领负责。并规定遇警时,必须互相声援,共保无虞。
  为了保证做到这一点,戚继光十分重视练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训导诸将
以国事为重,同舟共济,加强团结。隆庆四年(1570年)六月的一天,戚继光将所属
副总兵以下至参将、游击等将领,集中到他的住处,待大家坐定后,他用同船共舟
的比喻来打动大家,告诫大家现在犹如共同行驶在江海中,只能力往一处使,否则
将会有覆舟的危险。这个生动的比喻引起戚继光部下的深思。从此,将领之间的团
结有了明显的好转。
  为了避免战时贻误军机,戚继光还规定了各路之间相互增援的次序,以便闻警
自动聚合。这样一路被攻,通过传烽火报警,各路援兵不待调遣,次第立至,从而
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戚继光在蓟门,不仅训练主兵和所募南兵,对前来戍守的客兵和将领家丁,也
一并进行训练,以提高全军的战斗力。他还先后两次招募当地士兵6000名,加以操
练,保卫地方。同时还注意整修和改进兵械火器。通过艰苦的努力,戚继光终于赢
得蓟镇将士的信赖。经过戚继光多年的努力,蓟门防线兵强马壮,节制严明。军容
之盛,为当时诸边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