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固长城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86&rec=20&run=13

  对于鞑靼诸部,明朝自成祖以后,便一直采取以守为主的国策。明中期以后,
国势日衰,戚继光练兵10万的建议无法实现,他便从现有的条件出发,确定以守为
主的战略,把重点放在加强北部防御力量的建设上,以阻止鞑靼的入犯。
  嘉靖年间,总督翁万达、杨博等先后修治宣府、大同一线的边墙,并建造烽堠
墩台,大大加强了这一带地区的防御力量。与宣府、大同一线相比,蓟州一带某些
险要地区的边墙虽然也在嘉靖年间经过一番整修,但是并未筑台,加上边墙修得低
薄,日子一长,又大多倾圮,根本无法阻扼游牧部族的武装袭击。蓟门一带不仅防
御薄弱,而且历届总督与巡抚、巡按之间意见相左,经常互相牵制,蓟门的防御无
法稳固。戚继光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力图加以改进。隆庆年间,虽然内阁诸臣相
互倾轧,加上财政困难,使得戚继光的练兵之议无法实行,但是内阁重臣,不论是
徐阶、高拱,还是张居正,对戚继光都是倚重信赖的。蓟门几任总督谭纶、刘应节、
梁梦龙等都积极支持戚继光。在众多臣僚的支持下,戚继光的杰出的军事才能得以
充分发挥出来。
  戚继光防御鞑靼诸部,采用战守二策,守则需要有坚固的防御设施,战则需要
了解对方动向,练成能战之师,并找到阻住对方强大攻势、克敌制胜的有效战法。
戚继光经过大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采取了如下一些主要措施。

  加固长城,创建空心敌台
  在旧长城线上,原有砖石小台,各小台之间毫无联系,既不能掩护兵士,又没
有地方贮存军火器具,敌军只要登高发矢,台上守军就很难固守,所以这种小台实
际上并没有多大用处。过去修补宣府、大同一带边墙时,曾有人建议改变那种修砖
石小台的做法,而在墙上“筑高台,建庐以栖火器”。戚继光、谭纶参考这个意见,
于隆庆三年(1569年)初分别向朝廷提出修筑空心敌台的新建议。
  空心敌台与原来的砖石小台大不相同。空心敌台高三至五丈不等,周围十二丈
至十七八丈不等。台基与城墙平,向城外突出一丈四五尺,城内突出五尺余。台共
三层,中层是空的,四面设箭窗;上层建楼橹,四面是垛口,用以御敌;下层发火
炮射敌。根据地势险缓不等,或数十步,或一百四五十步,最多二百余步,建为一
台,各台之间相互声援。每台住精壮士兵十名,设百总一名,负责攻守;台正、台
副各一人,专管台内军器、辎重。约五台设一把总,约十台置一千总。台中贮备必
要的火器、弹药、军粮。在两台之间空处,另拨客兵六十名防守。在敌台之下另有
驻屯部队,和台上守兵配合作战,不令敌军拆墙内犯。士兵平日可在敌台附近屯田,
以解决军粮问题。
  建议被朝廷采纳,但朝廷将应修的敌台数目从3000座减到了1000多座。从隆庆
三年(1569年)起,戚继光调配士卒,开始了艰巨的筑台、修墙工程。隆庆五年(
1571年)八月,经过两年艰苦紧张的劳动,全部敌台工程完成。在东起山海关,西
到镇边(今北京昌平县西)的2000里防线上,矗立起1017座雄伟的敌台。由于戚继光
注意节省,全部经费只用10万缗,比起原来估计的造价20万缗(据《戚少保年谱耆
编》卷九。《孟诸戚公墓志铭》将估计造价记为120万缗。),节约了10万。后来由
于戚继光的一再坚持,到万历三年(1575年)二月,在蓟州、昌平一带又建成了320
座敌台。这样共建成1337座空心敌台。总督刘应节曾上疏指出,空心敌台有十大优
点,使防御力量大增。简而言之,士兵见举烽火,立即登台应战,施放铳箭,使敌
骑无法近台。即使万一敌人突墙而入,台中士卒仍可据台坚守待援,也可乘机邀击,
牵制敌人,使敌不敢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