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北调蓟门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86&rec=19&run=13

  隆庆元年(1567年)六月,工科给事中吴时来上疏,请调戚继光来北方训练边兵。
此时,戚继光除镇守福建兼及浙江金华、温州二府外,又被进职兼管广东潮、惠二
府暨伸威营(驻江西)军务,责任重大。福建当局上疏朝廷,请戚继光安定地方,因
此没有调成。这年秋天,俺答再次进犯,北方屡屡告急。十月,陕西道御史李叔和
又上疏,请北调戚继光任蓟镇总兵,吴时来也再次上疏推荐,穆宗采纳了这一建议。
兵部同时调谭纶总督蓟、辽、保定军务,与戚继光共同负责防边。
  对于蓟州(今河北蓟县)一带,戚继光是非常熟悉的,他年轻时曾数度戍守。他
将抗倭战事与西北边事加以比较,指出西北边事有五方面的困难:
  第一,倭寇来犯,最多不过2万人,鞑靼骑兵则往往数十万人。西北边界数千
里,明军兵力分散。鞑靼集全力攻一点,故能突破而入。
  第二,倭寇基本是步兵,战斗在五步之内。鞑靼尽骑兵,行动疾速,更难阻挡。
  第三,明军所恃主要是火器,但在北方,常处下风,火器不易奏效。
  第四,倭寇受大海的季风影响,来去有一定时间,便于掌握。而鞑靼来去不定,
活动规律难以掌握。
  第五,北边各镇,相互观望,人心不齐,号令不一,更加削弱了防御能力(《
明经世文编》卷三三八。)。
  针对上述困难,戚继光提出戍守北部边防首先要招募军队,加以训练,编成一
支车、骑、步三者皆备的精锐部队。至于战术,他则根据北方地理和鞑靼骑兵的特
点,提出车骑步联合作战的设想。
  十一月,戚继光满怀豪情壮志及“直欲捣祁连”的急切心情,奉命北上京师。
隆庆二年(1568年)正月,他便向朝廷上《请兵破虏四事疏》,对练兵、军饷、制兵
器、均赏罚等有关事宜,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1.招募10万新兵,练成“节制之师”,出战则定能稳操胜券。然后再以这10万
兵为基础,分训九边之兵和京营。这样就可巩固北方边防。
  2.对于士兵的来源,应由地方官分别招募当地的农民,一来便于管理教育,二
来可以防止逃跑。他还提出招募的士兵最初可分散在地方训练,等到有了成效以后,
再调到近京地方集中训练。然后把这支军队分配到九边去,以练九边之兵。为使更
好、更快地把兵练好,他建议把久经战斗考验的浙江兵调1万人来作为骨干,以便
带动新兵。
  3.军队所需的粮饷,他建议从练兵的省份应解钱粮中拨发。这样做既免军中乏
食之患,又省旅途转运之劳。军中所需各种器械,他建议不必一一仰给于工部,可
命令各省分别制造。
  此外,他还希望朝廷授权负责募兵、练兵的地方官,让他们放手去做,非有大
过,别人不得随便指责或任意阻挠。当赏者赏,当罚者罚,做到赏罚分明。
  戚继光的议论精辟透彻,提出的具体解决办法也切实可行。但这时朝廷内部、
阁臣之间相互倾轧。二月,朝廷将戚继光留在京师,仅任命他为神机营副将。神机
营是京师三大营之一,设副将二人。该营虽辖兵数万,但每一副将直接统率之兵仅
6000人,而且京兵多为权豪隐占,营伍懈弛,无法进行训练。戚继光对此深感失望。
  为了实现自己长期练兵防边的主张,为了唤起众位臣僚的注意,戚继光一有机
会便向人宣传、呼吁。三月,他特意写了一篇《请兵辨论》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
他再一次强调“练兵十万”的重要意义和车、骑、步三军配合作战的新战术思想。
隆庆二年(1568年)五月,由于蓟辽总督谭纶的推荐,明朝廷任命戚继光总理蓟州、
昌平、辽东、保定练兵事务,节制四镇,权力和总督相当。戚继光到任后,经过认
真调查研究,写了《定庙谟以图安攘疏》、《七原六失四弊疏》等奏章,对边防、
练兵等提出了一系列设想和建议,用具体的事实说明蓟州之兵虽多亦少的原因有七,
兵将不练之失有六,妨碍练兵成效的弊端有四。他还着重指出,边事问题的症结“
不在边鄙,而在朝廷;不在文武疆吏,而在议论掣肘”。他请求朝廷采纳他的建议,
允许他专门负责教练,及期而用,而不要从中阻挠。戚继光的建议引起了蓟镇原有
将领的忌恨,因为当时“总理练兵事务”一职只是一个临时设立的官衔,蓟镇原来
还有总兵官,一镇二帅,事权不统一。因此诸将都视戚继光为临时之官,不听他的
命令。但是谭纶、张居正都十分支持戚继光,他们屡次上疏,说明此情。
  隆庆三年(1569年)二月,朝廷任命戚继光以总理衔兼镇守蓟州、永平、山海等
处,一镇二帅的局面终于解决。但戚继光的权力实际上只限于镇守蓟州等处,募兵
训练之议无形中停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