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弃城”之争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85&rec=82&run=13

颜真卿平原兴义师,切断安禄山退路。安禄山背受重创,遂派尹子奇、史思明
率劲兵十万回攻,义师寡不敌众。令狐 撰《神道碑铭》载:“公内无兼月之蓄,
外绝同盟之援,度势量力,义无幸给,不敢委身待擒,贻国之耻,遂与麾下归于凤
翔。”
殷亮《颜鲁公行状》亦记载当时弃城原因:“是年秋,禄山遣其将史思明、尹
子奇等并力攻河北诸郡,前后百余日,饶阳、河间、景城、乐安相次而陷,所存平
原、博平、清河三郡而已。然人心溃叛,不可复制。公乃将麾下骑数百,弃平原,
渡河,由淮南、山南取路,朝肃宗于凤翔行在。初,公之将过河也,乃谓判官穆宁、
张澹曰:‘贼势既尔,若委命待擒,必为其快心,辱国之命也。今将径赴行在,公
以为何如?若朝廷必诛败军之罪以励天下,则王纲可振,死亦何恨!如复从事,以责
后效,则业不朽矣!’宁、澹与诸将皆赞之。”
黄本骥撰《年谱》,还记载颜真卿赴凤翔、取道江淮、荆襄一带时,还积极与
各道采访使计会兵马,准备北伐,但终不可得。
大敌当前,是守而待擒,还是避实待虚,长远致胜,这本是不难回答的问题。
肃宗皇帝尚以忠心归朝加封尚书,但后世竟有人责难鲁公弃城,认为义烈不如张巡,
有偷生之嫌。宋修《新唐书》也不把颜真卿列入《忠义传》,说明当时上层人物受
此说影响甚深。对此,吕纯如批驳说:“当燕寇之横,公之不为睢阳者幸矣! 死令
狐、死希烈,何以异乎?……《易》曰:王臣蹇蹇,终无尤也。其鲁公之谓乎?” (
《唐太师颜鲁公真卿墓碑记》)他对那些责难者进行斥问:在平原,巨寇当前, 颜
真卿抗敌未死,是事有侥幸,而真卿最后还是壮烈殉国。(张巡)死于令狐潮,( 颜
真卿)死于李希烈,同是为国捐躯,难道还有什么不同吗?《易》说:一个人如果尽
了主观努力,去克服困难,就是不成功,也没有什么可责备的。说的不就是颜真卿
这样的人吗?
今人王汝涛在《颜真卿研究三题》中认为:“至于弃郡而走,有两个原因:一
是玄宗无能,潼关、长安相继失守,平原已完成了牵制任务。二是唐肃宗已经即位
于灵武,郭、李两大将已经从河北撤兵到肃宗身边去加强这个新核心的力量,颜真
卿弃平原去凤翔,性质与郭、李退兵相同,我们不必苛责他没有像张巡一样死守孤
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