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类 存世文目(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85&rec=57&run=13

《颜真卿集》共收赋1篇,表11篇,奏5篇,疏1篇,状2篇,议3篇,判2篇,牒
1篇,书1篇,帖20篇,序6篇,记17篇,述1篇,赞2篇,颂1篇,辨1篇,题名4种,
碑碣、墓志铭34篇,祭文2篇,仪注1种,残碑1通。大多系实用性文字, 言辞率真
慷慨,意直气壮,生动感人,开唐代古文运动之先河。为后世所称颂的《论百官论
事疏》、《与郭仆射书》等,宏词沉郁,忠节之言,如见其人,充分体现了颜真卿
的忠烈刚直品节。
象魏赋 作于天宝元年(742年)。本赋描述唐都长安皇宫外象魏(亦称象阙) 的
高大巍峨,讲述了它作为发布或悬示政令的重要作用。文辞优美而庄重。根据校注
者凌家民推测,此赋类于应试体式,似为考试答卷。颜真卿于天宝元年登博学文词
秀逸科,似作于此时。
皇帝即位贺上皇表 作于至德元载(756年)七月。此表及后面的谢表等, 都是
循例而做的官样文章。
此系唐肃宗李亨即皇帝位后,颜真卿写给唐玄宗李隆基的贺表。叙述作者对潼
关失守、玄宗西逃的悲愤,对肃宗李亨尊玄宗为上皇天帝的感戴,以及对肃宗授其
为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银青光禄大夫的感激之情。
让宪部尚书表 作于至德二载(757年)四月。
唐肃宗授颜真卿为宪部(即刑部)尚书时,颜真卿自薄自谦、表示辞让的奏章。
颜真卿在此表中对自己因固守平原而被擢升,表示谦让,以为此乃人臣本分。
而对弃郡却抱着戴罪的心理,要求朝廷“重贬臣一官,以示天宪,使天下知有必行
之法,则有必赏之令”。
谢兼御史大夫表 作于至德二载(757年)六月。
颜真卿守平原、归凤翔有功,肃宗先授为宪部尚书,又兼御史大夫。兼职御史
大夫虽属荣誉职,但颜真卿却极其认真,认为不可妄授。除对自己守平原不能死节
再次请罪外,还对当时有些朝官“身兼数官,苟贪利权”表示不满,认为“害政非
一,妨贤实多”,所以不愿多兼官职而碍忠贤进身之路,主动请求“停臣一职,别
授忠贤”。
同州刺史谢上表 至德二载十二月(758年1月)作于同州。同州即原冯翊郡,至
德二载十二月改。安国本及《四库全书》本《颜鲁公文集》均为《冯翊太守谢上表》

本年九月唐军收复长安,十月收复洛阳。颜真卿扈从肃宗于十月十九日从凤翔
出发,二十三日回到长安。由于他对军国大事知无不言,得罪了宰相崔圆,被贬为
同州刺史。
颜真卿在表中回顾了自平原郡归朝后,肃宗给以擢升的恩宠及此次被贬仍委以
三辅之一、上州之地的“恩德”,奏报了同州劫后的现状,表示“励精悉力,宣谕
皇明”。
蒲州刺史谢上表 写于乾元元年(758年)三月。
本年三月,颜真卿自同州转任蒲州(治所在今山西永济)刺史,充本州防御使。
颜真卿在表中分析了蒲州的重要地理形势,对朝廷委以大邦表示感谢,并表示要“
镇遏艰虞,导扬德泽”。
谢赠祖官表 乾元元年(758年)四月作于蒲州。
乾元元年二月,朝廷追赠真卿祖昭甫华州刺史,真卿特上表致谢。真卿在表中
追述了其祖父昭甫的才学与事迹,以及颜氏历代蒙受的皇恩,表示“感戴屏营,万
死非报,无任战荷之至”。
谢浙西节度使表 作于乾元二年(759年)六月。
颜真卿于乾元元年十月移任饶州刺史(州治在今江西波阳)。二年六月奉诏改任
升州(今江苏南京)刺史,充浙江西道节度使兼江宁军使,领升、润、宣、歙、饶、
江、苏、常、杭、湖十州。九日到达任所。颜真卿在此表中,除了对朝廷的任用表
示“感戴恩荣,死生知报”外,更多地谈到了升州“九州天险之地,六代帝王之都”
的军事地位。表示“即当缮修甲兵,抚循将士,视察要害,以备不虞”。
乞御书天下放生池碑额表 上元元年(760年)七月作。
乾元二年冬月,肃宗诏建天下放生池,颜真卿书《天下放生池碑铭》记述此事。
上元元年七月,复奏请肃宗御题碑额以光扬不朽之业。肃宗欣然允诺,在批答中赞
扬了颜真卿和他的《碑铭》。
当年八月,颜真卿被贬为蓬州长史,碑未立。大历九年为湖州刺史,始追建于
湖州骆驼桥东,集批答御书字以为额。
谢户部侍郎表 宝应元年(762年)十二月作。
宝应元年四月,肃宗去世。代宗李豫即位后,杀奸相李辅国,不久拜颜真卿为
利州(今四川广元)刺史,因羌人围困利州城,未就任。十二月,曾与颜真卿同时遭
酷吏敬羽诬害的刘晏,以自己的户部侍郎之职让与颜真卿,代宗批准。
颜真卿在此表中,叙述了自己五年之间三度被贬,“官阶勋封尽蒙黜削”的情
况,对代宗的任用“感戴交集”。
谢吏部侍郎表 宝应二年(763年)三月作。
唐代宗改任颜真卿为吏部侍郎,并恢复他的散官旧阶从三品银青光禄大夫。颜
真卿上表对代宗的“殊泽”感恩戴德。
谢荆南节度使表 广德元年(763年)八月作。
本年七月,代宗改元广德。八月二十七日任命颜真卿为江陵(今湖北荆州)尹兼
御史大夫,充荆南节度观察处置使。颜真卿在此表中,除循例感戴皇恩之外,叙述
了荆南地理位置的重要,表示恐力不胜任,有负“圣恩”。
请除 服奏 作于大历十四年(779年)六月。
唐代宗李豫于大历十四年五月驾崩,太子李适即位,是为德宗。颜真卿以礼仪
使主持丧仪。古代习俗,父母去世儿子守丧三年,一般为两年零三个月。但皇帝不
能三年不理朝政,权以一日代一月,共27天,期满举行除丧服之祭,称为“ ”。
此奏请求德宗李适除 服、理朝政。
请除素练听政奏 大历十四年(779年)六月作。
颜真卿作为礼仪使,遵照遗诏请求德宗李适更除丧服,上朝听政,使群臣得以
觐见奏事。
更定婚礼奏 建中元年(780年)十一月作。
为唐太子诸王之女(郡主)、亲王之女(县主)下嫁而上的礼仪奏章。唐初以来,
郡县主下嫁,公婆需降礼答拜,设次行礼、择地置帐、邀具酒食以为戏乐,以及观
华烛仗、停障车下婿、却扇及昏夕声乐等仪,动辄数万计。为改变这些陋习,颜真
卿上此奏,为郡县主下嫁拜见公婆制定礼仪程序。
请定武成庙释奠奏 建中三年(782年)作。
为武成庙释奠确定礼仪及用乐规格。武成庙,即武成王庙。唐高宗李治上元元
年(674年)追封周代齐国始祖姜尚(吕望)为武成王。玄宗李隆基开元十九年(731年)
令两京及天下诸州各置太公尚父(即姜尚)庙。
此奏认为春秋释奠武成王庙,应用“诸侯之数”,“乐奏轩悬”。载《唐文拾
遗》卷十九。
武成王庙用乐奏 与《请定武成庙释奠奏》同奏一事,而文字颇不同。
元陵每日供羊奏 载《唐文拾遗》卷十九,文后注采自《唐会要》卷八十三。
元陵即代宗之陵。此文应作于大历十四年至贞元元年。奏请元陵除朔望及节祭外,
每日更供半口羊。
论百官论事疏 永泰二年(766年)作。
该疏陈述百官奏事问题。宰相元载结党营私,恐百官论奏,即通过御史中丞李
进以代宗的旨意宣布:凡诸司官欲论事,皆先白长官,长官白宰相,宰相定可否,
然后上闻皇帝。颜真卿以为君主纳谏,乃关系下情上达、政治清明的大事,不顾元
载权势熏天,上此疏反对元载的做法。此疏录于《旧唐书》本传,与《新唐书》本
传字句多异,内容相同。
请复七圣谥号状 大历十四年(779年)七月作。
唐玄宗执政后期,对已故皇帝的谥号,有的多达十一字,不合古制。吏部尚书
颜真卿上书,请自中宗以上七圣皆从初谥。颜真卿认为,先皇谥号字少不以为贬,
字多不以为褒,应“事归至当”。
论元皇帝祧迁状 大历十四年(779年)十月作。
按古代昭穆制度,后世皇帝死后 庙,则前推七代之上皇帝神主需祧迁。五月,
代宗皇帝死,十月,其神主 祭太庙。为此,礼仪使颜真卿上此状于德宗,以《礼
记·王制》中三昭三穆的昭穆制度,以及历代皇帝庙享状况,说明元皇帝代数已远,
应将其神主迁于太庙西夹室。
驳吏部尚书韦陟谥忠孝议 永泰元年(765年)正月作。
尚书省为已故吏部尚书韦陟议定谥号,太常博士程皓拟议谥为“忠孝”,颜真
卿认为忠、孝不并,双方争论。颜真卿写此文,用《汉书》所载王尊、王阳故事,
以及昼与夜本不相随、春与秋岂宜同日的道理,指出对韦陟的谥号不必忠、孝两施。
朝会有故去乐议 建中二年(781年)作。
颜真卿据《周礼》、《宋志》等典籍和历史上的有关例证,说明代宗三年丧制
未满,不可悬挂钟磬作乐。
庙享议 建中二年(781年)九月作。
皇帝三年丧毕,要集合远近祖先的神主于太祖庙大合祭(即 祭)。代宗丧制将
毕,太常博士陈京于建中二年九月上疏言 祭太庙,并令享迁献祖、懿祖二神主,
德宗敕下尚书省百官集议,发生争论,于是颜真卿写是议。载《旧唐书·礼志》。
《新唐书·陈京传》中有《  议》,即史臣宋祁由《庙享议》删润而成,字句多
异,留元刚编集时误录为二,黄本骥编集时作为附录。
元陵仪注 大历十四年(779年)五月作。元陵为代宗李豫之陵。
大历十四年五月,代宗去世,德宗即位。颜真卿以吏部尚书充当礼仪使,掌代
宗丧仪。因自玄宗以来,礼仪注废缺,遂“临事徐创”,编著《元陵仪注》。内容
为皇帝丧仪的程序,分“初丧复”、“沐浴”、“含”、“小敛”、“小敛奠”、
“大敛”、“大敛奠”、“殡”、“将葬筮宅”、“启殡朝庙”、“荐明器”、“
祖奠”、“遣奠”、“葬仪”、“虞祭”、“ 庙”、“小祥变”、“大祥变”、
“ 变”等共19部分,叙述了皇帝自去世至丧制结束全过程的礼仪程序。
对三命判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作。
颜真卿于开元二十三年参加尚书省科试,以甲科举进士第。开元二十四年参加
吏部铨选,选为甲等。试题为《三命判》。周代官爵分九等,称“九命”,公、侯、
伯称“三命”。
吏部铨选的试题内容为“乙仕登三命,举以特牲,祀以少牢,人告其僭,加于
举礼也”。是指有人做官到卿的位置,在祭祀时,用牛、羊、猪作为祭礼,人们说
超过了祭祀的礼仪。颜真卿引经据典以对,说明并未越礼。
案杨志坚妻求别适判 大历六年(771年)作。
儒生杨志坚嗜学,但家境贫穷,妻见其久不能仕,便向杨索书离婚。杨志坚写
诗一首:“平生志业在琴书,头上于今有二丝。渔父尚知溪谷暗,山妻不信出身迟。
荆钗任意撩新鬓,鸾镜从他别画眉。今日便同行路客,相逢即是下山时。”其妻持
书到州,请颜真卿判其离婚另嫁。
颜真卿赞扬杨志坚遍览九经、贫而好学的精神,列举了历史上王欢、朱买臣之
妻嫌贫改嫁的事例,指出杨妻嫌贫爱富改嫁乃“伤风败俗”,打二十板后准其改嫁。
赠杨志坚布帛二十匹、米二十石,“便署随军”。
访求清河行人李华牒 至德元载(756年)作。
颜真卿抗安禄山之叛,客游清河县的李华(即李 ),到平原谒见颜真卿,希望
联合平叛。颜真卿按其谋略部署,克复魏郡,取得了唐王朝讨叛战役中唯一的大胜
利。因颜真卿让堂邑之功于贺兰进明,李华愤而离去,隐于民间。后军用告竭,颜
真卿张布告示(即牒)求访李华。颜真卿在告示中诚恳颂扬李华破敌之功,华见牒顿
释前怨,复归为颜真卿谋划收盐置场之策,军用遂丰。
与郭仆射书 广德二年(764年)十一月作。是写给郭英 的信函。
广德元年七月,吐蕃叛乱,尽取河西陇右之地,十月掠泾州、州、奉天、武
功,京师震骇,代宗出奔陕州(今河南省陕县)。吐蕃入京师,焚掠一空。郭子仪率
军反击,收复长安。代宗于十二月返都。次年十一月,郭子仪父子自泾阳凯旋,代
宗命宰臣百官在京城西廓的开远门迎接,并在安福寺举行兴道之会。兴道会上,尚
书右仆射郭英 谄媚宦官鱼朝恩,将鱼的座位安排在高于六部尚书的仆射一行,违
反了朝廷的典章制度。颜真卿时为检校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向郭英 提出了严正
批评。
颜真卿在该书中列举了《孝经·诸侯章》和《史记·齐太公世家》中的论述和
例证,说明了维持朝廷班秩高下,“得彝伦叙而天下和平”的道理,疾言指出郭英
 在菩提寺行香时献媚鱼朝恩的错误。此次欢迎郭子仪父子凯旋,又不悟前失,率
意指麾,不顾班秩之高下,不顾文武之左右,取悦鱼朝恩,使百僚侧目。对郭英 、
鱼朝恩专横跋扈,藐视礼仪,破坏纲纪的行为给予激烈抨击,充分体现了颜真卿的
刚烈正气。
与李太保帖九首 约写于广德二年(764年)至永泰二年(766年)二月,大历十二
年(777年)八月至大历十三年(778年)三月。
此系与太子太保李光进(李太保系何人,有三说:一说李光进, 一说李光弼,
一说李光颜。本志从李光进说。题为“九首”,实仅八首。)的往返信函, 多为问
候寒暄之语。内有一篇写贬硖州别驾时路途艰辛的《硖州帖》;一篇写“举家食粥,
来已数月,今又罄竭”的《乞米帖》;一篇为“病妻服药,要少鹿肉”的《鹿脯帖》

与御史帖 未署书写时间。“御史”系何人,不详。根据文中“会庙上”与“
朝廷次序”等语,似与《与郭仆射书》有关。内容属问候信札,对该御史“前所会
庙上”“论高百寮”表示赞赏。
与庐仓曹帖三首 《与庐仓曹帖》,《四部丛刊》本、《四库全书》本和《四
库唐人文集丛刊》等皆为一首。黄本骥据留元刚《忠义堂帖》和巩嵘《忠义堂续帖》
各增一首,共三首。写作年代无考,系对庐仓曹的惜别与问候。
与蔡明远帖 乾元二年(759年)六月作。
系颜真卿任升州刺史充浙西节度使时,路过金陵,致蔡明远的信函。叙述蔡明
远自饶州时“即尝趋事”,颜真卿移任升州时,“阖门百口,几至 口”,蔡明远
又“不远数千里,冒涉江湖”给予帮助。帖中叮嘱“江路悠缅,风涛浩然”,“深
宜尚慎”。
与绪汝帖 大历二年(767年)作。又称《守政帖》。
大历元年,颜真卿屡言事得罪权奸元载,以诽谤时政罪贬硖州别驾,旬余改吉
州别驾,此帖写于吉州别驾任上。表白自己坚持操守的信念,虽遭贬降职,不改其
志。“不能逆道徇时,为千古罪人也”。绪汝:人名,无考。
与夫人帖 大历七年(772年)十一月作。本月,颜真卿至洛阳, 迁伯父颜元孙
夫妇墓于万年县祖茔,写信与夫人韦氏。叙述了作者当时行程及迁厝时的悲痛心情,
并有对家人的问候和嘱托。
米芾认为此书中夫人系颜真卿之嫂。黄本骥认为此帖是为迁葬其母兰陵郡太夫
人殷氏柩至上都(长安)与父惟贞合葬写给夫人韦氏的。
刘中使帖 大历十年(775年)十一月作。
颜真卿在湖州刺史任上,闻叛将瀛州刺史吴希光投降官军,卢子期被擒,遂写
此帖。表达了喜悦欣慰之情。
蔡州帖 建中四年(783年)作。又称《奉使蔡州帖》、《奉命帖》。
建中四年(783年),李希烈反。德宗从奸相卢杞之计,命颜真卿前往宣抚, 为
李希烈所囚。真卿作此帖题囚所壁上,表明自己“奉命来此,事期未竟,止缘忠勤,
无有旋意。然中心  ,始终不改”的心迹。
移蔡帖 贞元元年(785年)正月十九日作。写明移蔡时间, 对自身行节充满信
心:“天之昭明,其可诬乎?有唐之德,则不朽耳!”
另有与澄师帖、广平帖、文殊帖、寒食帖、中夏帖、修书帖、讯后帖、一行帖、
南来帖、江外帖、草篆帖等,系往来问讯之帖,人名无考,篇幅简短,无写作年代。
尚书刑部侍郎赠尚书右仆射孙逖文公集序 此序写于永泰元年(765年) 八月,
为刑部侍郎孙逖文集所作。
颜真卿举进士第,即为孙逖录取,二人交谊深厚。颜真卿在序中首先阐述自己
的文艺观点,论述了“文”与“质”的关系。然后介绍孙逖的文学造诣和奖擢后学
的成就。是一篇反映颜真卿文艺思想的重要文章。
怀素上人草书歌序 大历七年(772年)九月作。
怀素,唐著名书僧。俗姓钱,字藏真,善大草,与张旭齐名。礼部侍郎张谓欣
赏怀素的草书和其放荡不羁的性格,“引共游处,兼好事者同作歌以赞之”。颜真
卿在洛阳与怀素相遇,为歌集作序。该序介绍《怀素上人草书歌》之缘起和草书作
为一种书体的发展、演变,极称怀素草书之精绝,表达了作者对怀素的仰慕之情。
世系谱序 作于建中元年(780年),颜真卿在吏部尚书充礼仪使任上。 六月,
撰书《颜氏家庙碑》,七月,编《颜氏家谱》并作序,追述颜氏渊源和历代卓有成
就者。
送福建观察使高宽仁序 原文未记确切日期。据《新唐书·方镇表》,大历六
年(771年)废福建节度使,置团练观察处置使,此序当作于六年之后, 或写于尚书
任上。旧集不载,黄本骥据《全唐文》收入。
高宽仁升任福建团练观察处置使,颜真卿与他交谊深厚,写此序相赠。
颜真卿在序中叙述了观察使职务的重要性,赞扬高宽仁以往的政绩,指出福建
地理位置之重要,希望他“振肃风纪,表仪一方,尽致君泽民之道,使声名流芳史
册”。序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即“夫君子之仕,不以位尊为荣,而以尽职为
贵”,“正己格物而已,忠君爱民而已”。
送刘太冲序 大历七年(772年)春,为送好友刘太冲西游而作。 赞颂刘太冲先
人“道素相承,世传儒雅”;回顾了与刘太冲在平原抗叛和吏部共事时的友谊,对
其西行寄予希望,给予勉励。
送辛子序 大历十二年(777年)二月作。时人将颜真卿高叔祖颜游秦著、 曾伯
祖颜师古注解的《汉书决疑》摘编为《汉略》一书,《汉书》学者辛晃为之作序。
文朋诗友聚会时,作诗称赞辛晃,颜真卿为其作序,叙述《汉略》成书过程,赞扬
辛晃幼而好学、老而益懋(勤勉)的精神,慨叹辛序精义未彰。
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记 此为颜真卿书法理论著作,以作者本人答书法家张旭问
的形式写成。该记从书法的笔法笔势和结构布局两方面,分十二个问题介绍书法知
识。
泛爱寺重修记 写作时间与背景均无考。黄本骥根据颜真卿行迹考证,“此记
疑非鲁公所作”。
此记剖白自己对佛法的态度:“予不信佛法,而好居佛寺,喜与学佛者语。人
视之,若酷信佛法者,然而实不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