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国外研究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85&rec=55&run=13

日本书法界历来推重颜真卿,把他和王羲之相提并论;不仅师法颜真卿的书法,
也对他进行理论上的研究。较有成就的学者有中田勇次郎、杉村邦彦、饭岛太千雄、
比田井南谷、野中吟雪、宫崎洋一等。
小木太法《升华的结晶体》从家学等背景上探索其篆书笔法的来源,认为颜真
卿自幼就接触篆书,自然就掌握了文字学知识及篆书技能。石桥鲤成高度评价了颜
真卿的创新精神:“在书的新意方面,没有其他书可比得上颜真卿的书法,颜真卿
书法包含并解答着书法的所有问题。”(《颜体书法的寸感》,见《墨》1987年3-4
月)稻村云洞侧重评颜书的风格,他认为从颜真卿的名迹中, 可以“寻求其刚快、
厚重、雄浑、稚拙、野趣”等(《超越时代的魅力》,见《墨》1987年3-4月)。  
太以颜书为例,对“书为心画”作了新的阐发。他认为,颜书很好地表现了人类的
内心世界:“通过学习颜真卿的书法,实际觉察到了人类的生命力通过手臂,通过
每根毛笔的运笔跳动在纸面上的情景。”“《争座位帖》、《祭侄文稿》的自由变
幻的空间的延伸,从根源上高度表露人类的内心世界,如实表达生命本身,是非常
好的书法。”(《即使是现在,依然是颜真卿》,见《墨》1987年3-4月)
与中国的擅于宏观论述相比较,日本更长于个案研究。不少论文对颜的主要碑
帖进行微观研究,如宫崎洋一的《〈争座位稿〉与〈郭氏家庙碑阴〉》、《关于颜
真卿书〈殷夫人颜君碑〉》等。
对颜真卿早期作品《多宝塔碑》,日本学者的观点与国内大体相近。伏见冲敬
认为它是“壮年时代所书,完全是一笔一画都严格按规矩写成的字体。从这件作品
中,可以体验到什么是对书法持有绝对信念的态度”(《中国历代书法》)。比田井
南谷说它“是结体整齐、笔力较强的作品,所以从古代就是面向初学者的。因为是
开始的写作,还不是发挥颜真卿真正价值的作品”(《颜真卿书法的魅力》, 见《
墨》1987年3-4月)。
对晚期作品,日本学者评价较高。如《颜勤礼碑》,伏见冲敬认为“这一通因
为是近代发现(1922年)的,所以碑面非常完好,是最值得信赖的颜书代表作品” (
《中国历代书法》)。比田井南谷说它“是绝好的资料, 属于颜书中整齐的作品,
文章精炼,内容丰富,用笔生动”(《颜真卿书法的魅力》)。
与楷书相比,日本学者对颜真卿的行草书更感兴趣,评论的文章也较多。野口
白汀说:他“尤其喜欢《祭侄文稿》,丰富而宏大,嵌入粗壮、千变万化的格调优
美的线条中。这是人类历史和生活方式的电视剧,是一种清流飞溅直进的跃动感,
然后弯曲为锐角或钝角。这种演奏时间和空间呼吸的运笔,真是太漂亮了。”( 《
颜书的感动》,见《墨》1987年3-4月)
日本学者甚至从颜的行草中找出与现代派书法相通的地方。樽木树 说:“《
祭侄文稿》运笔和形状都很明快,称为具有率意的书法,厚重而且有安定感,不轻
薄,蓄根一般的长长的构造,高贵的姿态,使我回想起第一次看了希腊的神殿建筑
而感动的情景。”“逐行看去,文字的大小、强弱、粗细、轻重、动静等让人想不
到八世纪所写,具有现代感,不得不使人感到与现代相通的新鲜感。”( 《书法的
理想状态》,见《墨》1987年3-4月)比田井南谷评价《裴将军诗》说:“作为混有
楷、行、草体的破体的《裴将军诗》,富有变化而意味深长。篆书的笔法,是经常
出现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通俗性或者说是趣味性。”(《颜真卿书法的魅力》)
石桥鲤成认为:“《裴将军诗》的破体书法中,令人惊奇地隐藏着前卫性,原来一
种作品中交叉混有楷书、行书、草书三种书体,并使其协调,不能不说是难以做到
的事情。即使是勇敢地向这些难事挑战,结果容易形成和书法的造型美相差甚远的
丑恶的东西。总之,《裴将军诗》的书法不得不说是书法开创以来的奇迹。它里面
有超越时空的大小的协调性。曾为汉字和假名的协调而费尽心思的我们看来,不得
不感叹还存有着多大的距离。”(《颜体书法的寸感》)
有的学者还探讨了学习、临摹颜书的方法。比田井南谷认为:“楷书到颜真卿,
已经渗入了篆书的笔法。虽说已经渗入,因为笔的角度总有些垂直,是用手腕的动
作来运笔的,因此,单以指尖的技巧进行临摹,也不能表现那种沉着的笔意。当然,
即使不依照古代书法进行书写,也能写出有趣的临摹作品。但是,为理解颜真卿的
书法,建议使用硬笔或兼毫笔。”(《颜真卿书法的魅力》)
部分年轻学者在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得出的结论也与前人不同。宫崎洋一是
一位年仅35岁的研究颜真卿的学者,他对自己的研究心得有具体的自述:“迄今为
止关于颜真卿楷书的‘蚕头燕尾’的独特书风的提示,其实是在石刻制作过程中被
大大变形之后,作为一种固定的‘虚像’为后人所接受的。并且,后人却往往以为
这种虚像就是颜体的本来特征。我以为,这是对书法作品分析缺少客观性的误导所
致。由此,我以为应该在整理书法史研究的基本分类的同时,对其分析方法也有必
要加以检讨。在对颜真卿的本真书风进行分析之后,我认为颜书特征可分为40年代
的‘壮年期’,50年代的‘圆熟期’,60年代的‘衰退期’等大的类型与分期。在
圆熟期的书法结构是以重心升高为特征,而在衰退期的楷书与部分草稿书的字形,
向右侧倾斜,显然具有明显的‘习气’。此外,对颜真卿的书法的倾斜与定着等进
行调查与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再通过题跋史料的编年或排比,窥出种种评价的变迁
轨迹,并随着对种种不同时代的拓本的分析去窥出其变化轨道,据此寻找出颜真卿
的风格‘虚像’的确定之一端。目下,我正在尽可能多地收集各种题跋资料,细心
排比各种石刻关连文献。”(转引自陈振濂《青年书学家--宫崎洋一》, 见《中国
书画报》1996年9月19日)
宫崎洋一的研究得出一个崭新的评价,他在对古人资料的排比分析时提到一个
“虚像”问题。运用宫崎洋一“排比颜书全部资料”的方法,对于认识古代书法文
献的“虚像”,及石刻对墨迹所施加的“虚像”的影响,正确把握书法家及其作品
的价值,认识颜真卿的本真面貌,是极为重要的。
为纪念颜真卿被害1200年,日本出版了由中田勇次郎监修、饭岛太千雄编集的
《颜真卿书迹集成》和《颜真卿大字典》。前书共五卷,收录作品有:(一)三稿 (
《祭侄文稿》、《祭伯父稿》、《争座位帖》)及墨迹等;(二)《忠义堂帖》;(三)
《多宝塔碑》等;(四)《麻姑仙坛记》等;(五)《颜氏家庙碑》等。另附有董其昌、
上田桑鸠的临书及现代书论家的鉴赏、解说文章。
此外,日本还出版了清雅堂版的《颜真卿法帖》六种,包括《多宝塔碑》、《
祭侄稿二种》、《争座位帖》、《建中告身帖》、《竹山联句》、《忠义堂帖》。
每种碑帖并附有释文及解说。
书法刊物《墨》1987年3-4月为“颜真卿特集”。 其图版部分刊载颜真卿名作
选,收入碑帖有《祭侄文稿》、《祭伯父文稿》、《争座位帖》、《刘中使帖》、
《裴将军诗》、《多宝塔碑》、《东方朔画赞碑》、《郭氏家庙碑》、《逍遥楼刻
石》、《麻姑仙坛记》、《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等。帖影印全文,碑只选
一二页。每幅作品旁附有说明,介绍书写时间,原石所在地点,书法艺术特点,真
迹或拓本流传、存佚等情况。作品影印逼真,印刷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