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古代影响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85&rec=45&run=13

“颜体”自出现后,便成为楷书书法艺术的一面旗帜。由于“颜体”楷书端庄
深厚,便于题署书丹,书写大字,又适合官场文书的应用,所以一出现即有许多书
家竞相学习。士大夫师法颜楷者,除颜 等颜氏子孙外, 始于李德裕。 李德裕 (
778-864年),武宗朝宰相,陈思《墨池篇》评其书法“宜述颜公,毅然有法”。晚
唐柳公权是唐代得颜氏嫡传最有成就的书家。柳公权(778-865年),字诚悬, 京兆
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元和进士及第,官至太子少师,封河南郡公,赠太子太师。
曾为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侍书。当时公卿权贵之碑志大多为柳的手笔。史书只记
柳备有钟、王、欧、虞、褚、陆诸体书法,而未说到有颜的影响。柳出于颜之说,
始于苏轼。他在《书唐氏六家书后》题记中说:“柳少师(公权)书,本出于颜,而
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非虚语也。”《宣和书谱》也说:“公权之学,出于颜真
卿,加以盘结遒劲,为时所重。”至范仲淹称颂石延年书法,有“曼卿之笔,颜筋
柳骨”之句(《祭石学士文》),“颜筋柳骨”遂为定论。自此后人多以颜、柳并称,
且以此视颜、柳为一路。米芾《海岳名言》称:“颜真卿书如项羽按剑,樊哙排突,
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柳公权书如深山得道之士,修炼已成,
神气清健,无一点尘俗。”
五代时,战事频仍,书坛凋零,学颜而有成就者,仅一二人。其中杨凝式可作
代表。欧阳修评论说,自唐亡至宋兴,一百五十余年唯杨凝式为“一时之绝”( 见
《宣和书谱》引)。苏轼认为杨凝式“有二王、颜、柳之余, 此真可谓书之豪杰,
不为时世所汩没者”(《评杨氏所藏欧蔡书》,见《苏轼文集》)。
杨凝式(873-954年)字景度,号虚白、癸巳人、希维居士等,华阴(今陕西华阴)
人,历仕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官至太子少师、太子太保,因放逸
不羁,人称“杨疯子”。杨学颜,与柳学颜不大相同:柳学正楷,杨攻行书;柳追
求出新意,杨则刻意求古,用笔、结体均取法颜真卿。杨亦曾爱好王羲之与欧阳询,
但其晚年炉火纯青的作品中,全无王羲之的飘逸情调与欧阳询的清腴风度,宛然颜
真卿之笔。《宣和书谱》评道:“凝式善作字,尤工颠草,笔迹雄强,与颜真卿行
书相上下,自是当时翰墨中豪杰。”欧阳修认为杨与颜当在伯仲之间。
号称“宋四家”的苏、黄、米、蔡,都学颜真卿。清代学者陈奕禧《隐绿轩题
识·记蔡忠惠》称:“论颜遂及宋四家,导源而得其流也。四家皆学颜而各成其一
家,此得其性之所近耳。”从大量史料看,除四家外,欧阳修、韩琦、司马光等,
书法也学“颜体”。“宋四家”学颜并不死守一家,且各有特点。
蔡襄(1012-1067年)字君谟,兴化仙游(今福建仙游)人,官至端明殿学士。 蔡
襄学颜,为宋人之最,结法用笔全得自颜真卿,有“宋之鲁公”之称。但因他唯取
形似,已无真卿风骨,几有“奴仆之诮”。而苏轼、黄庭坚、米芾则不然。这三家
均受“颜体”影响,但由于他们取法广博,不受“颜体”一家束缚,因而写出了三
家各自的风貌。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进士及
第,官至翰林学士、礼部尚书。他学颜不拘形质,唯求意趣。他自称“我书意造本
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其实,他不是“无法”,而是在法中施意,这“无法”
之法乃更高之法。追根究源,苏轼是从颜真卿变古人之法中得到启迪的。黄庭坚《
山谷集》称“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中岁喜学颜鲁公、
杨疯子书”。“东坡先生常自比颜鲁公,以余考之,绝长补短,两公皆一代伟人也。
至于行、草、正书,风气皆略相似”(《山谷题跋》)。
黄庭坚(1045-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治平三年(1066年)举进士,历仕哲宗、徽宗两朝,曾任秘书丞兼国史编修官。他是
“苏门四学士”之一,对颜书也十分推崇,他说:“唐自欧虞后能备八法者,独徐
会稽(浩)与颜太师耳……盖自二王后能臻书法之极者,惟张长史(旭)与鲁公二人。”
他学颜书,与苏轼相近,多取笔意。他的行书入古出新,兼取颜真卿的沉着、怀素
的飞动、杨凝式的萧散,并掺以《瘗鹤铭》的宽博飘逸,以多变的笔法和结构形成
了纵横奇崛、气象森严的鲜明个性,在宋代书坛独树一帜,世称“黄体”。文徵明
以为山谷书学得“屋漏痕”、“折钗股”之法。
米芾(1051-1107年)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襄阳(今湖北襄阳) 人。
官至礼部员外郎。从他自述学书经历得知,他初学颜,继学柳、欧、褚,再学李邕、
苏、黄、王献之,转益多师,终于领悟古人笔法,窥视魏晋风范,以沉着痛快为一
代大家,历代书家无不服膺。苏轼称赞米书:“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
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
南宋词人张孝祥,其状元策、诗与字,时誉极高,人称“三绝”。其字取法颜
真卿,杨万里说他“书真而放”,骨格清劲,得颜笔法意趣。
元初沿习两宋余风,也多宗颜氏。鲜于枢(1256-1301年)字伯机,号困学山民、
寄直老人,大都(今北京)人。元世祖时官至太常寺典簿。其书法以骨力胜,脱胎于
颜字的奇伟刚劲。其传世名作《颜鲁公祭侄文稿跋》,全篇气势奔放,点画丰润浑
厚,甚得颜字神韵。他与赵孟 在艺术上各有千秋,时有“南赵北鲜”之称。
董其昌(1555-1637年)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
江县)人。官至南京礼部尚书。他学书从颜真卿《多宝塔碑》入手,继习有唐诸家,
然后由唐入晋,临习历代名帖。他经眼和临习的法帖无法计数,终于形成意态妍美、
风流潇洒的董氏书风。其楷书以颜真卿为经纬,行书杂揉王羲之、颜真卿、杨凝式、
米芾为一体,草书则师怀素之法。其书法当时与赵孟 抗衡,几乎风靡江南。到清
代又得到康熙皇帝的赞赏,声价并隆,几乎定为一尊。清初张照、刘墉、王文治等
均从董书中脱出。
清代中期以后,帖学由盛转衰,颜、欧、褚复为世人所重,习颜之人也随之日
益增多。综观清代书家,学颜书而卓有成就者,有刘墉、钱沣、伊秉绶、何绍基、
翁同 等人。刘墉(1719-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官至东阁大学士。
他出入古人,博取众家之长,学书求其意而不求其形。其书法融合颜的浑厚,赵的
圆润,董的生拙,苏的丰肥,形成了骨劲貌丰、雄深雅润的独特风貌。论者譬之以
黄钟、大吕,推为一代书家之冠。钱沣(1740-1795年)字东注,一字约甫,号南园,
云南昆明人。是地道的学颜正宗。杨守敬《学书迩言》说:“自来学前贤书,未有
不变其貌而能成家者,独有南园学颜真卿,形神皆至,骨力强健,人品气节,不让
古人,非袭取也。”钱沣的楷书,骨力强健,气势雄伟。在直逼颜字形神之际,又
极尽跌宕变化,在细微处给人以新鲜空灵之感。伊秉绶(1754-1815年)字组似, 号
墨卿、默庵,福建宁化人。虽然以隶书闻名,但他从李东阳上溯颜真卿,且用隶笔
书写,气势浑厚,深得颜真卿神韵。何绍基(1799-1873年)字子贞,号东洲, 晚号
 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是晚清书坛最有影响的书家之一。他早年多写楷书,
中年多为行草、篆隶,后又将篆隶笔法融入行楷,其书金石味甚浓。杨翰《息柯杂
著》说:“贞老书专从颜清臣问津,积数十年功力,探源篆隶,入神化境。”何不
仅学颜而自出机杼,晚年学隶出手也不凡。正是由于他学颜功夫极深,使其隶书也
时露楷书笔法。翁同 (1830-1904年)字声甫,号叔平,江苏常熟人。 他由钱沣上
攀颜氏,又采北碑精华,遂自成家。杨守敬《学书迩言》称:“松禅(翁同 号)学
颜平原,苍老之至,无一稚笔。同治、光绪间,推为天下第一,询不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