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代表作品评价(二)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85&rec=21&run=13

十三、《颜氏家庙碑》(780年)
此碑是颜真卿72岁时为其父颜惟贞书立。其意在发扬祖德,敷演家声。颜真卿
将自己一生功业德行告诸先人,心境肃穆平和,庄重笃实。此碑书法沉雄宏恣,巧
拙相生,系颜真卿晚年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最能体现颜书成熟以后的独特风格。其
书气魄浩大,不使小巧;筋骨刚健,用笔凝重;形质朴拙,不敷雕饰;韵味醇厚,
与日芳烈;端庄严正,精神浸人。因此,备受历代书家推崇。王世贞《 州山人四
部稿》称:“风棱秀出,精彩注射,劲节直气隐隐笔画间。”清王澍《虚舟题跋》
称:“评者议鲁公书‘真不及草,草不及稿’,以太方严为鲁公病,岂知宁朴无华,
宁拙无巧,故是篆籀法。此《家庙碑》乃公用力深至之作。”“年高笔老,风力遒
厚,又为家庙立碑,挟泰山岩岩之象,加以俎豆肃穆之意,故其为书,庄严端悫,
如商、周彝鼎,不可逼视。”

十四、《祭侄文稿》(758年)
行草书,墨迹。又称《祭侄季明文稿》,颜真卿50岁时书。此文稿追叙了常山
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
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季明为杲卿第三子,真卿堂侄。其父与真卿共同讨伐安
禄山叛乱时,他往返于常山、平原之间,传递消息,使两郡联结,共同效忠王室。
其后常山郡失陷,季明横遭杀戮,归葬时仅存头颅。颜真卿援笔作文之际,悲愤交
加,情不自禁,一气呵成此稿。故用笔纵横挥洒,姿态横生,不经意而有自然生动
之妙。通篇波澜起伏,时而沉郁痛楚,声泪俱下;时而低回掩抑,痛彻心肝,堪称
动人心魄的悲愤之作。元鲜于枢在《书跋》中称:“唐太师鲁公颜真卿书《祭侄季
明文稿》,天下第二行书。”此评为历代书家公认。
《祭侄文稿》有三大特色:
一、圆转遒劲的篆籀笔法。即以圆笔中锋为主,藏锋出之。此稿厚重处浑朴苍
穆,如黄钟大吕;细劲处筋骨凝练,如金风秋鹰;转折处,或化繁为简、遒丽自然,
或杀笔狠重,戛然而止;连绵处,笔圆意赅,痛快淋漓,似大河直下,一泻千里。
二、开张自然的结体章法。此稿一反“二王”茂密瘦长、秀逸妩媚的风格,变
为宽绰、自然疏朗的结体,点画外拓,弧形相向,顾盼呼应,形散而神敛。字间行
气,随情而变,不计工拙,无意尤佳,圈点涂改随处可见。在不衫不履的挥写中,
生动多变。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刚烈耿直的颜真卿感情的起伏和渲泄。行笔忽慢忽快,
时疾时徐,欲行复止。字与字上牵下连,似断还连,或萦带娴熟,或断笔狠重;或
细筋盘行,或铺毫直下,可谓跌宕多姿,奇趣横生。集结处不拥挤,疏朗处不空乏,
可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深得“计白当黑”之意趣。行与行之间,则左冲右突,
欹正相生,或纽结粘连,或戛然而断,一任真性挥洒。尤为精彩的是末尾几行,由
行变草,迅疾奔放,一泻而下,大有江河决堤的磅礴气势。至十八行“呜呼哀哉”,
前三字连绵而出,昭示悲痛之情已达极点。从第十九行至篇末,仿佛再度掀起风暴,
其愤难抑,其情难诉。写到“首榇”两字时,前后左右写了又改,改了又写,仿佛
置身于情感旋风之中。长歌当哭,泣血哀恸,一直至末行“呜呼哀哉尚飨”,令人
触目惊心,撼魂震魄。
三、渴涩生动的墨法。此稿渴笔较多,且墨色浓重而枯涩。这与颜真卿书写时
所使用的工具(短而秃的硬毫或兼毫笔、浓墨、麻纸)有关。这一墨法的艺术效果与
颜真卿当时撕心裂肺的悲恸情感恰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一致。

十五、《祭伯父文稿》(758年)
行书。全称《祭伯父濠州刺史文》,又称《告伯父文稿》。现有刻本行世。乾
元元年颜真卿被御史唐诬劾,贬饶州刺史(治今江西波阳),途经洛阳时,仓促奠
告其伯父颜元孙及其一门去世者。此即为祭文稿本。或行或草,刚劲圆熟,在用笔
上中锋运转,沉着凛然,不取侧锋之妍,故溢盈篆穆气息。且一任纵笔,无意工拙,
不计其布局,然每字活泼圆劲,行气贯串,全篇风神洒脱。明王世贞《 州山人四
部稿》曾以此帖与《祭侄文稿》比较,说:“此帖与《祭季明侄稿》法同而顿挫郁
勃似少逊之,然风神奕奕,则《祭季明侄稿》似不及也。”

十六、《争座位帖》(764年)
行书。亦名《与郭仆射书》。无书写年代,只具“十一月”三字,据颜真卿仕
履行迹,当在广德二年(764)十一月书,时年56岁。 此帖系颜真卿与尚书右仆射、
定襄郡王郭英 书。直言指谪郭英 于安福寺兴道会上,藐视礼仪,谄媚宦官鱼朝
恩,致其礼遇高于六部尚书之事,字里行间,洋溢着忠义之气,读之令人肃然起敬。
此帖与《祭侄文稿》、《告伯父文稿》并称“三稿”,均为真卿叙事抒情之作。
虽系书稿,但由于笔法精熟,在抒情达意的同时显示了高超的艺术功力。《争座位
帖》与王羲之的《兰亭序》有行书“双璧”之称,历代十分珍视。米芾《宝章待访
录》云:“字字意相联属飞动,诡形异状,得于意外,世之颜行书第一书也。”
《争座位帖》是颜真卿以篆籀笔法书写行书的成功之作。其用笔圆劲婉通,特
别是提笔转换时深藏圭角,笔锋过处如屋漏痕,点画凝重而不板滞,豪放逸宕而不
流滑,真力弥满,气势充沛。而这也正是他推陈出新、创立个人风格的一个重要因
素。细看此稿的用笔,可以充分体味到作者主张的“屋漏痕”的笔意。阮元对此帖
线条意蕴及其运动态势所作的譬喻很恰当:“《争座位帖》如熔金出冶,随地流走。
”作者在用笔中还善于以方破圆,时出顿折,间跃锋芒,在圆活遒畅的笔致中透露
出刚俊坚毅的骨气。
清杨守敬《学书迩言》称:“行草自右军后,以鲁公此帖为别格,绝去姿媚,
独标古劲。何子贞至推之出《兰亭》上。”此帖信笔而书,点画所至,真趣盎然,
意态连属,飞动诡异而出于意外;笔墨淋漓,既以神行,而真行草三法皆备;忠义
之气充塞,而字间奇劲,虽雷霆斧钺,凛然不可犯。

十七、《与蔡明远帖》(759年)
行书,信札。或称《与蔡明远书》等。与上述“三稿”创作心境不一样,此是
在较恬静的心境中书写的赠送文字。因此,作品笔韵流荡之律动,气势转换之迅缓,
都与前“三稿”不同。此帖有一种疏淡的意境,脱俗的气韵。宋黄庭坚尤为敬服,
他在《山谷集》中说:“《蔡明远帖》是鲁公晚年书,与邵伯棣、谢安石庙中题碑
傍字相类,极力追之不能及其仿佛。”又说:“笔意纵横,无一点尘埃气,可使徐
浩服膺,沈传师北面。”

十八、《送刘太冲序》(772年)
行书,序文。书于大历七年(772年)。风格与《与蔡明远帖》相近, 较《祭侄
文稿》、《争座位帖》有根本性的变化。笔法古拙,结体诡异。此帖笔画秀挺见骨,
有硬弩欲张之势。结体绝崖逢生,复归庄重。字字独立,大小相近。整篇气势神采
凝沉,既遒逸浑厚又灵动飞扬。这多少反映了颜氏晚年备受诘难的心态:入静和不
平并存。宋米芾首先将其收入《书史》,评为:“神采艳发,龙蛇生动,睹之惊人。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称:“郁屈瑰奇,于二王法外别有异趣。”清王澍《竹
云题跋》称:“颜书多遒古,钗脚、屋漏之趣,时时流露于行墨之间。此序独秀润,
有姿态,为颜书最宜人之作。”又称:“此序碧笺书,碧笺宜墨,故在颜书中独为
腴润。”

十九、《刘中使帖》(775年)
或称《瀛州帖》。信札,行书,墨迹本。此帖与《与蔡明远帖》内容虽同属一
般书信,但有一种欣慰之情溢于笔端。《蔡帖》锋多敛含,此帖则锋芒耀露。前者
律动怡缓,此则急湍迸流。“耳”字末笔拖长竟占一行,其欣慰之情,一抒为快。
且情未尽,意未完,故其下半篇之字比上半篇更大,如心胸舒张,激情不已,线条
更加遒逸联绵。明文徵明在帖后跋语中说:“徵明少年时,尝从太仆李公应祯观于
吴江史氏,李公谓鲁公真迹存世者此帖为最。徵明时未有识,不知其言为的。及今
四十年,年逾六十,所阅颜书屡矣,卒未有胜之。”又说:“神气爽然,米氏所谓
忠义映发、顿挫郁屈者,此帖诚有之,乃知前辈之不妄也。”明汪玉《珊瑚网》
说:“行草书青纸上,忠义之气,森然横入,始知世间自有此真物,非可伪袭者,
法书中神品第一。”今人启功称:颜真卿“今世传墨迹,可列上驷者,只是四事:
楷书大字首推《告身》。然名家书告,唐代虽一时偶有其事,并非每告必出名家。
且自书己告,实事理之难通者。湖州帖全属宋人笔习,其非唐迹,已不待言。唯《
祭侄》、《瀛州》二卷,则赤日经天,有目共见。《瀛州》一帖,尤欣快时所书。
昔人以宋拓《圣教序》谥为墨皇,正当移标此迹也。”启功为此帖作七言绝句一首,
云:“真迹颜公此最奇,海隅同慰见心期。请看造极登峰处,纸上神行手不知。”
(以上均见《启功论书绝句百首》及自注)

二十、《裴将军诗帖》
又称《送裴将军北伐诗卷》。这是一件楷、行、草夹杂的特殊书作,也是一件
受历代书家褒贬至极的争议书作。就书法艺术而言,此帖有一看便无法释手的震撼
人心的显著特色。其笔法中锋外拓,裹笔落锋。其结体宽博宏大,气魄雄强。其章
法神龙变化,笃实生动。其形势大气扑人,巍峻凛心。其正书则如泰山独尊,巍然
屹立;其行草则如龙虎振威,不可逼视。此如一首狂飚之曲,对裴将军的豪放生命
的颂赞。此帖不愧为传世名帖的精品,开破体书法之先河。清王澍《虚舟题跋》称:
此帖“书兼楷行草,若篆若籀,雄绝一世,余题为鲁公第一奇迹,不虚也。”又说:
“此书诡异飞动,出《论坐》外。盖自右军来,未开此境,其心目中不复欲存右军
一笔,所谓善学柳下惠,莫如鲁男子者也。”清刘墉跋:“纵横豪宕,独辟异境。
所书如篆如隶,如真如草;如神龙之变化,如云鹤之冲天。万象集之手下,百体见
之毫端,神乎?技乎?我无得而称之,名之曰鲁公怪体。此碑之骨力神韵,非他帖可
及。”今人沙孟海《临裴将军诗自记》称:“鲁公《裴将军诗》境界最高,或疑非
颜笔。余谓此帖风神胎息于《曹植庙碑》,大气磅礴,正非鲁公莫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