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 宦海沉浮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85&rec=10&run=13

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自灵武进驻长安西部的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 。
当时朝廷初创,满朝文武不足三十人。肃宗以郭子仪为兵部尚书,主管军事;李光
弼为户部尚书,主管民政。二人并为同中书门下平类事。颜真卿为宪部(即刑部)
尚书,主管监察司法。颜真卿是在由襄阳北上途中于武当(今湖北省均县)接到这一
任命的。他立即上表朝廷,认为未能守住平原,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现在竟然
加官晋爵,使他于心不安,请求朝廷给他处分:“伏愿陛下重贬臣一官以示天宪,
使天下知有必行之法……宠荣过于尚书远矣!”(《让宪部尚书表》) 这种严于律己
的精神与王承业、贺兰进明等人的冒功赚赏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满朝文武甚至肃宗
皇帝都深受感动。
颜真卿于至德二载四月到达凤翔,六月又受命兼任御史大夫之职,“掌持邦国
刑宪典章,以肃正朝廷”(《旧唐书·职官三》)。面对朝廷纲纪松弛的局面和部分
朝官“苟贪利权,多致颠覆,害政非一,妨贤实多”(《谢兼御史大夫表》)的现象,
颜真卿以振举朝纲为己任,秉公执法,对朝臣的过错知无不言。中书舍人兼吏部侍
郎崔漪面带酒容上朝,谏议大夫李何忌不孝敬父母,朝会时行为不检点,颜真卿立
即上奏朝廷,使二人受到应有的处分。宰相房是武后时宰相房融之子,与颜氏家
族一向交谊深厚,但他去年冬天率军平叛指挥失误,致有陈涛斜之败。兵败后竟称
病不朝,不理政务,“日与庶子刘秩、谏议大夫李揖,高谈释、老,或听门客董庭
兰鼓琴”(《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这样已属渎职,又公开袒护李何忌,纵容
董庭兰收受贿赂。颜真卿不徇私情,据理弹劾,朝廷罢免了房的宰相之职,降为
太子少师。王府都虞侯管崇嗣恃宠而骄,在朝堂背向宫阙而坐,谈笑自若。颜真卿
部属监察御史李勉弹劾,将其拘管于大理寺,但因肃宗特别优容,竟免于处分。管
崇嗣不思悔改,反而更加骄横狂妄,随元帅、广平王、太子李 出征时,竟当着送
行的唐肃宗和群臣的面,在太子上马之前跃马登鞍,目无礼法。颜真卿又据实劾奏,
尽管肃宗仍以管年老有足疾而姑息宽宥,但满朝文武莫不为之儆肃。
对大臣将相如此,对肃宗皇帝也如此。至德二载十月两京收复后,肃宗自凤翔
返长安,在左司郎中李巽为中书省起草的祝文中,肃宗的署名用了“嗣皇帝”的称
谓,颜真卿认为玄宗还在成都,这样署名不妥,建议改正。唐肃宗到达长安后,颜
真卿认为玄宗出逃、京城陷落、太庙为叛军所焚是国家的耻辱,建议肃宗仿效春秋
时鲁成公重返王宫时的做法,东向大哭三天。肃宗尽管很不情愿,但不得不照此办
理。
颜真卿尽职宪台,兢兢业业,于军国之事知无不言,不畏权贵,不徇私情,自
然招致一些人的忌恨。而唐肃宗又是一个昏庸的君主。八个月后,宰相崔圆等人终
以“事乖执法,情未灭私”(《同州刺史谢上表批答》)的罪名,劝肃宗罢去颜真卿
在京中的职务,贬为冯翊太守。不久,冯翊改名同州,太守改称刺史。
同州地近长安,为京畿三辅之一,长安陷落时,一再遭安史叛军铁蹄践踏,“
生灵涂炭,邑室空虚,杀伤者虽或盖藏,逃亡者尚未归复”(《同州刺史谢上表》)。
面对此情此景,颜真卿十分焦灼。他对被贬外任之事毫不介怀,当即采取措施安定
民心,招逃亡百姓返乡,医治伤病,抚恤亡孤,恢复生产,使同州地区的形势很快
好转。
乾元元年(758年)三月,朝廷任颜真卿“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 充本
州防御使”(《蒲州刺史谢上表》)。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虽然安禄山已
死,史思明投降,但安禄山之子安庆绪仍拥兵六万,据有邺郡等七个郡六十余城,
时时威胁着唐朝政权。颜真卿认真分析了蒲州“扼秦晋之喉、抚幽并之背”(同上)
的重要军事地位,把防御叛军西侵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为布置防守和医治战争创
伤,他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由于堂侄颜泉明的突然出现,颜真卿得以了解到堂兄颜杲卿蒙冤的真相。当年
井陉大捷时,泉明奉父亲颜杲卿之命,与真定县令贾深、郡人翟万德等押解叛将高
邈、何千年赴京,并献叛将李钦凑之首。安禄山伪宰相张通儒之弟张通幽时任内丘
县丞,为开脱自己,请求与泉明等同时赴京。泉明等一到太原,张通幽竟勾结太原
尹王承业,扣押泉明等人。王承业另写新表,将井陉大捷之功据为己有,派亲信赴
京报捷。玄宗不辨真伪,即加封王承业为羽林大将军。颜杲卿殉国后,张通幽又在
杨国忠面前百般诋毁,贾深又不为作证,所以颜杲卿不仅未得褒扬,反而蒙受不白
之冤。泉明后陷入叛军之手,历经磨难辗转来到蒲州。颜真卿得知事情真象后悲愤
难抑,立即上表朝廷为堂兄申诉。五月二十八日,肃宗下诏追赠杲卿太子太保,谥
“忠节”。子侄等被害者也受褒封。
颜真卿又命泉明潜回河北,将常山殉难将士的妻小三百余人找回,一一安置。
并找到了颜杲卿、袁履谦及杲卿之子季明、外甥卢逖等人的遗骸,予以重新安葬。
颜真卿即在此时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祭侄文稿》。
同年十月,由于御史唐的弹劾,颜真卿又被贬为饶州刺史。饶州地处江南西
道东北,治所在鄱阳县(今江西省波阳县)。此地虽未遭叛军蹂躏,但因朝政不修,
盗贼蜂起,民众苦不堪言。颜真卿一上任,首先整顿治安,大力缉捕盗贼,对为首
作恶者,一经捕获,即行处斩,使凶顽之徒很快匿迹。德兴县妇女程小娘,父亲、
兄长俱被强盗杀害,她自己亦被劫掳,后用计得脱,将受害情由上告州府。颜真卿
得悉后,仔细询问案情,了解盗贼的隐蔽处所,随即差遣得力捕役将盗首擒获,磔
之于市。临刑之日,程小娘亲刳匪首心脏祭其父兄,全州人拍手称快,自此“四境
肃然”(黄本骥《颜鲁公年谱》)。
饶州本以物产丰饶得名,初唐之际,所属各县连续丰收,“一郡丰收,可供数
郡食用”(清《饶州府志》)。天宝后期,由于徭役、捐税苛重,经济每况愈下,“
安史之乱”更加剧了这种趋势。对此,颜真卿“简徭役,黜贪残,劝课农桑”( 同
上),鼓励农民利用丘陵地多的特点广植桑麻, 使社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
“课最为诸路第一”(同上)。
颜真卿在饶州任职虽然不足一年,但他注重教化,影响深远,历代撰修图经方
志,无不提到他的德政。宋代以后,人们往往把他与范仲淹在饶州的德政相提并论,
称为“颜范遗风”。
出于对书法的酷爱,颜真卿对前人书法有着特殊的感情。鄱阳荐福寺有块《荐
福寺碑》,系初唐书法家欧阳询所书,颜真卿珍爱不已,建亭覆盖,后人称之为“
鲁公亭”。
乾元二年(759年)六月初,颜真卿改任升州刺史, 充浙西节度使兼江宁军使。
江宁为六朝古都,又扼长江咽喉,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江淮经济发达,又是朝廷
征收赋税的主要地区,系国家的经济命脉所在。所以,这个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关乎
全局。凭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根据江北扬州的种种迹象,颜真卿预感到扬州长史
刘展将要反叛朝廷。又象当年在平原那样,颜真卿一面密切注视江北动向,一面加
紧修固江防,加强水陆战备,频繁视察各关卡要塞,训练士卒,整肃军纪,以应付
突发事变。当时驻扬州的淮南节度观察处置使李 却密奏朝廷,以为颜真卿无事生
非。后来,刘展果然发动叛乱,横行江淮,致使百姓惨遭荼毒。
乾元三年(760年)正月,颜真卿因李 诬告入京改任刑部侍郎。 这次任职虽仅
短短七个月,但他不屈从权贵,与当权用事、势倾朝野的殿中监李辅国等进行了不
妥协的斗争。此前,唐玄宗于至德二载十二月自成都返京后被尊为太上皇,住在皇
城以外的兴庆宫,因多次召见官吏而引起肃宗的猜忌。权臣李辅国为了讨肃宗欢心,
便乘肃宗生病之机,假传谕旨,请太上皇游览西宫,进而武力将其劫持到甘露殿,
直接处于肃宗的控制之下。朝臣们对李辅国这一肆无忌惮的做法十分不满,却没有
一个人敢于站出来说话。颜真卿毫不畏惧,立即起草了一份请问太上皇是否平安无
事的奏章,联络一百多名同僚签名,由他带领,向肃宗进呈,表示了对李辅国的抗
议。李辅国恨之入骨,恰遇御史中丞敬羽告颜真卿“言事忤旨”,便乘机怂恿肃宗
将颜真卿贬到距长安二千余里的蓬州任长史,官阶由四品降到六品。
在蓬州,颜真卿不以官职升降为念,仍一如继往,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百姓
排忧解难。
宝应元年(762年)四月,玄宗、肃宗相继辞世,代宗即位,李辅国被杀。五月,
颜真卿被任命为利州刺史,因羌人围城,未就任。十二月,经户部侍郎刘晏推荐,
入朝接替刘晏任户部侍郎。继而,因“郁然词宗,雅有朝望”( 《谢吏部侍郎表批
答》),在宝应二年(763年)三月改任吏部侍郎,并恢复任平原太守时旧阶,散官为
三品银青光禄大夫。八月,迁江陵尹兼御史大夫,加阶金紫光禄大夫,充荆南节度
观察处置使,未就任。又改为尚书右丞(一说尚书左丞)。
广德元年(763年)七月,吐蕃率吐谷浑、党项、氐、 羌等二十余万人大举进兵
中原,入大震关,占奉天,直逼京城长安。唐代宗仓皇出奔陕州,长安陷落。此时,
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过大功的太师、中书令仆固怀恩不满意朝廷给予的待遇,
拥兵自重,拒不入朝,与朝廷关系逐步恶化。这就使朝廷面临的局势更加危急。为
了扭转这种局面,扈从代宗一起到达陕州的颜真卿主动向代宗提出请求,愿意到汾
州劝谕仆固怀恩入朝,代宗没有允许。
十二月,关内副元帅郭子仪率兵赶走吐蕃军队,克复了长安。当代宗自陕州回
京时,颜真卿依照礼法,请求代宗先拜谒五陵九庙,然后回宫。当时,判元帅行军
司马元载已接替李辅国掌握朝廷权柄,此人贪赃枉法,作恶多端,倚仗权势,专横
霸道。因与颜真卿政见每每不合,元载总想找机会加害。对颜真卿提出的拜谒五陵
九庙一事,他讥讽地说:“公所见虽美,其如不合事宜何!”(《旧唐书》卷一百二
十八颜真卿传)颜真卿愤怒地回答:“用舍在相公耳,言者何罪?然朝廷之事,岂堪
相公再破除邪!”(同上)代宗权衡再三,还是听从了颜真卿的意见。
广德二年(764年)正月,代宗任命颜真卿为检校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 同时让
他充朔方行营、汾晋等六州宣慰使,前往汾州劝谕仆固怀恩入朝。颜真卿对代宗说:
“陛下在陕,臣往,以忠义责之,使之赴难,彼犹有可来之理;今陛下还宫,彼进
不成勤王,退不能释众,召之,庸肯至乎……陛下不若以郭子仪代理怀恩,可不战
而服也。”(《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三)唐代宗听从了这一建议。后来的事实证明
了颜真卿这一建议的正确性。
三月,颜真卿晋爵鲁郡开国公,上柱国,二品勋阶。由于他正色立朝,刚而有
礼,非公言直道不萌于心,出于对他的尊敬,人们不再直呼其名,而尊称为“鲁公”

十一月,郭子仪、郭 父子率部自泾阳凯旋而归,代宗命百官在安福寺举行兴
道之会欢迎。安排座位次序的尚书右仆射郭英 为谄媚观军容使、宦官鱼朝恩,不
顾朝廷礼仪,把鱼排在仆射一列,超出了他应在的位次。对此,百官敢怒而不敢言。
颜真卿于会后致书郭英 ,对他这种“率意而指麾,不顾班秩之高下,不论文武之
左右,苟以取悦军容为心,曾不顾百僚之侧目”的做法提出了尖锐的批评,直斥为
“亦何异清昼攫金之士哉”。这就是著名的《与郭仆射书》,又称《争座位帖》。
郭、鱼二人自此不得不有所收敛。
元载本与李辅国是一丘之貉。李辅国死后,元唯恐有人攻讦他的恶行,便通过
御史中丞李进以代宗的名义向百官宣谕:“诸司官奏事颇多,朕不惮省览,但所奏
多挟谗毁。自今论事者,诸司官皆须先白长官,长官白宰相,宰相定可否,然后奏
闻……”(《旧唐书》卷一百二十八颜真卿传)诏谕一下,朝野哗然。颜真卿不顾个
人利害,凛然而起,写奏章给代宗,反对这道堵塞言路的谕旨:“诸司长官皆达官
也,言皆专达于天子也。郎官、御史者,陛下腹心耳目之臣也。故其出使天下,事
无巨细得失,皆令访察,回日奏闻,所以明四目、达四聪也。今陛下欲自屏耳目,
使不聪明,则天下何述焉……今天下兵戈未戢,疮 未平,陛下岂得不日闻谠言以
广视听,而欲顿隔忠谠之路乎!臣窃闻陛下在陕州时,奏事者不限贵贱,务广闻见,
乃尧、舜之事也。凡百臣庶以为太宗之理可翘足而待也。臣又闻君子难进易退,由
此言之,朝廷开不讳之路,犹恐不言,况怀厌怠,令宰相宣进止,使御史台作条目,
不令直进。从此人人不敢奏事,则陛下闻见,只在三数人耳。天下之事,方钳口结
舌,陛下后见无人奏事,必谓朝廷无事可论,岂知惧不敢进,即林甫、国忠复起矣。
凡百臣庶以为危殆之期又翘足而至也。如今日之事,旷古未有,虽李林甫、杨国忠
犹不敢公然如此。今陛下不早觉悟,渐成孤立,后纵悔之无及矣……”(同上)奏折
被宦官传抄出来,在朝廷内外广为传播,影响很大,这就是著名的《论百官论事疏》

永泰二年(766年)二月, 代宗命颜真卿以刑部尚书的身分代替太常寺卿祭祀太
庙,颜真卿将祭器不曾整治的情况如实报告朝廷,元载乘机诬他讪谤时政,奏请代
宗贬颜为硖州别驾,继而又改贬为吉州别驾,自正三品降到从五品下阶。
对于年近花甲的颜真卿来说,这是一生中遭贬谪最甚的一次。虽然他心情凄凉
交臻,但忠义之心丝毫不改。他在给晚辈绪汝的书信(即《守政帖》)中说:“政可
守,不可不守。吾去岁中言事得罪,又不能逆道苟时,为千古罪人也。虽贬居远方,
终身不耻。绪汝等当须谓吾之寸心,不可不守也。”明确地表达了自己为国守政,
“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决心。
大历三年(768年)四月,颜真卿由吉州别驾起复为抚州刺史。在抚州四年, 他
关心民众疾苦,注重农业生产,热心公益事业。针对抚河经常泛滥淹没农田的现状,
他集资鸠工,带领民众在抚河中心小岛扁担洲南建起一条石砌长坝,从而解除了水
患,并在旱季引水灌田。抚州百姓为了纪念他,将石坝命名为千金陂,并建立祠庙,
四时致祭。
大历六年(771年)闰三月,颜真卿罢抚州刺史。次年十一月, 又被任命为湖州
刺史,第二年正月至任。在湖州五年,他“以杭州富阳丞李 为本州防御副使,苏
州寓客校书郎权器、游客前大理司直杨昱为判官。委垦草辟田之务于 ,委阅簿、
检吏、接词政之务于器、昱等,而境内晏然”(殷亮《颜鲁公行状》)。
在撤离平原郡后的二十七年内,长期在地方任职,所在之地形势比较安定,颜
真卿采取与民休息的方针,公余之时,广泛地结交儒、佛、道、宦各方友朋。或探
讨学问,著书立说;或团聚宴饮,吟诗联句;或寄情山水,寻访遗踪;或筑路建亭,
修缮寺观,于地方文化及公益事业建树颇多。
颜真卿懿文硕学,襟怀坦荡,虚己下士,待人热诚,结交了众多的海内文儒之
士;他爱惜人才,奖掖后进,许多人慕名投效,追随左右。在饶州,他与邑校蔡明
远交契,后来他卸任北归,绝粮江淮间,蔡明远载米济之,有《与蔡明远书》记其
事。鲁山县人元结“自湖北大冶猗洞迁居江州 溪,颜真卿与之游预,且规其苟
戏”(朱关田《颜真卿年表》),结为忘年之交。在抚州,当地文士左辅元、姜如璧
等倚颜为门墙,奉事唯谨,并全力协助他增广旧著,整理诗稿。据清人黄本骥考证,
在湖州,与颜真卿交往的文士多达八十余人。其中,参与编纂《韵海镜源》、见于
颜真卿所撰《湖州乌程县杼山妙喜寺碑铭》的有五十八人,参与吟诗联句的有二十
四人,见于《颜鲁公行状》及《续仙传》的有三人。著名人物除诗僧皎然外,尚有
《渔父词》作者玄真子张志和、茶圣陆羽、大历十才子之一的耿 、以擅长五言诗
而名闻天下的皇甫曾、著名书法家李阳冰、“亮直有父风”的萧颖士之子萧存及女
婿柳淡等,或为隐逸至友,或为文学知己。又如李 、权器、大理司直杨昱、国子
助教褚冲、评事汤衡、太祝柳察、长城丞潘述等,或帮助处理政务,或参与著述,
或为诗友。
有唐一代,尤其在“安史之乱”后,佛、道盛行。颜真卿原本熟谙佛道文化,
自乾元以后,与僧侣、道士的交往明显增多,并热心宗教活动,其诗文、书法创作
也多与此有关。乾元元年(758年)十月,在贬赴饶州途中,他登华山,谒金天王祠,
书《华岳庙题名》。在饶州,出于对道教上清派陶弘景五代传人茅山道士李玄靖的
追慕,他派专人致书,“以抒诚恳”。上元元年(760年)七月, 他擘窠大书《天下
放生池碑铭》并乞御书题额,对肃宗帝设放生池的“好生之德”极力颂扬。永泰二
年(766年)六月,在贬吉州途中,他登庐山,游东林寺、西林寺,与熙怡、 法真结
为参禅之侣,并有《东林寺题名》和《西林寺题名》。在吉州,他游青原山靖居寺,
结识寺僧智清、明刚,并有《靖居寺题名》。
在抚州四年,他也热心于道教活动。初到临川,即为道士谭仙岩书《马伏波语》
。大历四年(769年)正月,倾慕晋代道士王、郭二真君修道异事, 他派人赴崇仁县
华盖山寻访遗踪,又重修二真君神坛,亲自撰书《华盖山王郭二真君坛碑铭》。三
月,寻访临川井山晋代女道士魏华存仙坛遗迹,撰书《魏夫人仙坛碑铭》,对时人
增修观宇之举备加称赞。同月,游井山华姑仙坛,撰书《华姑仙坛碑》,详细记述
了本朝道姑黄令微修炼升仙一事。四月,僧人智清、什喻和道士谭仙岩共同修复的
抚州谢灵运翻经台旧宇告竣,颜真卿亲临法会,撰书《宝应寺翻经台记》。大历六
年(771年)三月,抚州临川县宝应寺创建律藏院,立戒坛。 颜真卿亲为撰书碑文,
颂述律宗传授渊源。四月,游南城县麻姑山仙都观,撰书《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
记》,对仙人王方平、麻姑的奇异道术推崇备至。
大历六年八月,自抚州返京,途经上元,专程作茅山游,表达了对已故道人李
玄靖的崇敬。年底,游吴县虎丘,出于对前代道士清远的敬重,刻其诗于石壁,并
作诗记其事。第二年五月,至宋州,适逢刺史徐向为旧主田神功设八关斋会,颜真
卿应徐之邀撰书《八关斋会报德记》予以称颂。九月,在东都洛阳邂逅书僧怀素,
相见恨晚,为怀素《草书歌行集》作序。大历八年(773年)正月,至湖州任所, 得
遇妙喜寺高僧皎然,二人一见如故。“皎然不仅是颜真卿《韵海镜源》的忠实支持
者,又是颜真卿开创联句形式的最大响应者。”( 嵇发根《颜真卿刺湖五年事迹初
探》)“亲密友谊,当远胜于他人。”(朱关田《颜真卿传》)大历十一年(776年),
应李玄靖弟子韦景昭之请,为其师李玄靖撰写碑文,并于第二年五月正书刊石,立
于茅山玉晨观。在湖州,颜真卿还与云游到此的著名道士吴筠过从甚密,皎然曾有
诗《奉同颜使君真卿清风楼赋得洞庭歌送吴炼师归林屋洞》记述饯别情景。大历十
三年(778年)二月,颜真卿在西京奉命谒拜昭陵,过瑶台寺, 作《使过瑶台寺有怀
圆寂上人》诗,表达了对僧人圆寂的怀念之情。
在与文朋诗友的交往中,颜真卿著述和诗文创作收获颇丰。在吉州,他的诗作
辑为《庐陵集》十卷;在抚州,门人左辅元帮他编次《临川集》十卷;在湖州,又
编成《吴兴集》十卷。《韵海镜源》一书,在平原南撤时大部分书稿丢失。在抚州,
经左辅元、姜如璧等人协助,又重新进行增补,成书五百卷。在湖州,经儒、释、
道诸方贤哲之士鼎力相助,正经之外,又补充释、道等内容,然后删繁就简,成书
三百六十卷,成为一部音韵学巨著。正如黄《汉学堂经解》所说:“自有声韵以
来,其撰述该备,未有如颜公此书者也。”此外,他还写了大量的表、奏、疏、状、
序、记、碑铭等,并将联句发展成一种特殊的诗歌体裁,创作了《登岘山观李左相
石樽联句》、《水堂送诸文士戏赠潘丞联句》和《竹山联句》等。
这一时期,颜真卿在书法艺术方面也取得了空前的成就。除前文已涉及的书作
外,主要的还有:赴饶州途经洛阳时,撰书《祭伯父濠州刺史文》;任饶州刺史时,
有行书《送刘太冲序》;出贬蓬州,书《唐赠太常卿韦缜神道碑》;宝应元年奉诏
入都,书《鲜于氏离堆记》;任检校刑部尚书、吏部尚书时,书《郭氏家庙碑》、
《颜元孙神道碑铭》;贬吉州,道经浔阳,书《吊烈士左伯桃诗》;在抚州,撰书
《颜允南碑》、《颜乔卿碑》、《颜幼舆碑》、《颜允臧碑》、《殷践猷碑》、《
千金陂碑》、《赠梁州刺史徐秀碑》,书《大唐中兴颂》等;罢抚州刺史、返东都
途中,有《颜含大宗碑》、《颜含碑》、《颜默碑》、《与夫人帖》、《元结墓碑》
等;在湖州时,有《吴兴沈氏述祖德记》、《干禄字书》、《湖州石柱记》、《湖
州帖》、《欧阳 碑》、《刘中使帖》、《项王碑阴述》、《李抱玉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