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83&rec=1&run=13

山东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作为记录人类社会活动的档案,其形成历史
悠久,档案管理源远流长。
早在纸张出现以前,档案是以甲骨、金石、竹简、缣帛等为载体的,称之为甲骨
档案、金石档案、简牍档案、缣帛档案。这些档案,由于形成年代久远,已亡失殆尽,
山东境内尚留存至今的只有秦代的泰山刻石、琅琊刻石等金石档案,临沂银雀山出土
的《孙膑兵法》、汉武帝元光元年历谱等简牍档案。东晋以后,随着纸张的广泛应用,
纸质档案大量产生,但由于自然的和社会的种种原因,明代以前的纸质档案保存下来
的已很少。清代档案,除胶海关、东海关的海关税务档案和曲阜孔府档案较多较完整
外,其他只有少量零星的保存。
山东古代的档案工作,伴随档案的产生而逐步开展。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地处山
东境内的齐国和鲁国就设置了“掌书”、“周人”等职官,负责档案文献的管理工作。
曾任鲁国司寇的孔子,十分重视文献典籍的作用,毕生致力于文献典籍的收集、整理
和编纂工作。《尚书》这部中国最早的档案文献典籍,就是孔子编纂的。宋代,山东
金石学家赵明诚,潜心致力于古器、彝铭、遗碑刻石等文献资料的收集、研究和整理
工作,编纂出了《金石录》。清代,山东巡抚衙门、承宣布政使司、提督按察使司及
各州府官署,均设有“经历”一职,专门管理档案。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 山东近代的档案工作较前有所发展。 清光绪二十五年
(1899年),山东著名金石文字学家王懿荣最早发现甲骨档案,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
搜集甲骨档案1500余片,为以后甲骨档案的发现、收藏和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清光
绪三十四年(1908年),山东都督府颁发《商务总分会与地方官衙行文章程》,对商
务总会与地方官衙来往公牍的行文体例作了统一规定。清宣统元年(1909年),山东
巡抚部院奏准创办山东图书馆,储藏四库善本兼收列国宝书,并附设山东金石保存所,
负责收藏全省金石档案。清宣统二年(1910年),山东巡抚部院札委丁道津充任山东
省印刷官纸厂经理,负责掌管公牍文件的纸质、程式、装订、检查等事宜。
1912年1月,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为革除封建的文书、档案工作旧习,临时
政府很快发布了公文改革令。但是,由于辛亥革命的成果不久被北洋军阀所篡夺,公
文改革令未及在山东推行。1913年,山东省行政公署印发了北洋政府国务院厘定的公
文书用纸条例及程式,并从1914年开始实行。1928年国民党山东省政府成立后,档案
工作有所加强,在一些政府机关建立了档案室,配备了档案工作人员,并制定了一些
文书处理和档案工作的制度。但是,由于档案管理体制不统一、不完善,以及受到战
争环境的影响,已经制定的一些档案工作制度未能有效实施,大量档案遭到损毁或散
失。
1937年12月,日本侵略军占领济南后,日伪山东省公署成立。日伪山东省公署及
其所控制的辖区内也开展了档案工作,并制定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档案工作规章制度。
但是,这些规章制度在实际工作中并未完全得到执行。
中国共产党山东地方党组织自1922年建立以后,虽然长期处于地下斗争和战争的
环境,但却十分注意档案的保存与管理工作。建党初期,历届省委都指定专人负责保
存档案文件。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山东党组织及其领导下的政权机关,多
次发出有关档案工作的指示,并制定了一些有关档案工作的规章制度,要求切实保管
保护好各种档案。山东省档案馆保管的近14万卷(件)革命历史档案,就是在地下斗
争时期和艰苦的战争年代保存下来的。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山东的档案工作步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并
逐步发展成为全省性的社会主义档案事业。在新中国成立后的41年中,山东档案事业
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从建国到1957年,是山东档案事业的创建阶段。建国初期,山东档案工作的基础
十分薄弱,突出的问题是:档案工作机构和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档案专业干部缺乏,
档案整理方法不科学、 不统一。 为了建立社会主义的档案事业,中共中央山东分局
(1955年1月改为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1955年2月改为山东省人民委员
会)不断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这一阶段,山东的档案工作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按照党、政系统的档案工作分别管理的体制,省、市(地)、县的党委和政府开
始逐步建立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对本系统的档案工作实行管理和指导。二是各级党、
政机关、群众团体和企业事业单位,开始由上而下的建立档案室,配备相应的专职或
兼职档案干部,开展本单位的档案工作。三是开始研究和制定全省性的文书处理工作
和档案工作的规章制度,并从1956年起在全省县以上机关推行文书处理部门立卷归档
工作制度。四是开始收集、接受建国以前的革命历史档案和旧政权档案,清理和整理
建国以来的积存档案,并积极开展了档案的利用工作。五是进行了档案干部的专业培
训工作,除要求档案干部在职学习和举办业务训练班外,还陆续选派部分档案干部到
中国人民大学档案专修科学习。此外,省委、省人委还从1956年开始酝酿筹备省委档
案馆和省人委档案馆。总之,这一阶段的档案工作,初步奠定了全省社会主义档案事
业的基础。
从1958到1966年5月, 是山东档案事业开始全面建设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
档案工作的管理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实现了党、政档案工作的集中统一管理。1959
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统一管理党政档案工作的通知》 。早在通知下发前,中
共山东省委办公厅就建立了档案管理处,同时撤销了省人委办公厅档案管理处,将全
省党、政档案工作的管理和业务指导统一于省委办公厅档案管理处。通知下发后,山
东省又于1961年11月在省委办公厅档案管理处的基础上,成立了山东省档案管理局,
此后,各市地、县也陆续建立了档案行政管理机构。档案工作的集中统一管理,极大
地促进了全省档案事业的全面建设。
首先,机关档案工作有了进一步发展。各级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档案
室普遍建立起来,并充实调整了档案人员,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开展了档案的
整理、鉴定、编目、提供利用等业务工作。与此同时,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的档案工
作也开始陆续建立起来。
其次,技术档案工作开始得到重视并有了较快的发展。省委办公厅档案管理处于
1958年12月提出了在省直有关部门和济南市开展技术档案资料工作的意见,并于1959
年2月在济南市召开了全省首次技术档案工作会议。 此后, 全省又进一步贯彻落实
《技术档案室工作暂行通则》和国务院转发国家档案局《关于加强城市基本建设档案
工作意见的报告》等文件,省档案局也配合各有关专业主管机关加强了对技术档案工
作的业务指导,使全省技术档案工作逐步开展起来,部分大型厂矿企业和科研单位建
立了技术档案室,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
第三,各级地方综合档案馆相继建立。随着机关档案工作的发展,档案的大量聚
积,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开展,社会各方面对档案的利用需求越来越迫切,
建立档案馆已势在必行。 1958年8月召开的全省档案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合并县委、
县人委机关档案室, 建立县档案馆的要求。此后,各县档案馆相继建立。到1964年7
月, 除1个县未建档案馆外,其他109个县全部建立起档案馆。1959年8月,山东省档
案馆筹备处建立。 1963年1月,山东省档案馆正式开馆。在山东省档案馆筹建的同时
和之后, 各市地档案馆也开始陆续建立。到1964年7月,全省4个省辖市和9个专区全
部建立了档案馆。各级地方档案馆依据国家档案局制定的《省档案馆工作暂行通则》
和《县档案馆工作暂行通则》,积极开展了各项业务工作,促进了档案馆建设。
第四, 档案的利用工作广泛开展。1958年4月,全国档案工作会议提出了“以利
用为纲”的档案工作方针。全省各级档案部门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进一步增强了服
务观念,一方面突击整理积存文件,广泛开展档案的收集工作;一方面努力编制检索
工具,编写各种档案参考资料,积极提供档案为机关工作、经济建设和编史修志等各
项工作服务,档案利用工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应该指出的是,在执行“以
利用为纲”方针的过程中,受“大跃进”的影响,山东档案工作也出现了一些偏差,
提出了一些不恰当的口号,如“大收大编”、“大家办档案”、“送货上门”等。这
些问题从1959年6月全国档案资料工作先进经验交流会议之后, 逐步得到了解决,档
案利用工作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走上了健康的轨道。
此外,在这一阶段,还进一步加强了档案干部队伍的建设,专职档案干部数量有
较大增加,档案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有较大提高;适应国际形势的需要,积极进行了
档案战备工作,并以战备为中心,开展了全省性的档案清理鉴定等工作。
从1966年5月到1981年, 是山东档案事业遭受挫折和逐步恢复的阶段。正当山东
的档案事业开始全面发展的时候, 1966年5月开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使其遭到
了严重的破坏。“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各级档案部门陷于瘫痪状态,大部分档案
人员被调离,档案工作基本停顿。在一些地区和单位,还发生了档案人员被冲击、被
批判,档案被抢被烧的事件。
1972年9月, 中共山东省委、省革命委员会召开全省档案工作会议,提出了恢复
档案工作的意见。会后,各市地、县陆续恢复档案工作机构,在同级党委办公室或革
委会办公室下设立了档案组,代替原来的档案局、馆开展业务工作。同时,各级机关、
团体、 企业事业单位的档案工作也开始恢复。到1979年8月全国档案工作会议召开之
前,全省档案工作的恢复工作已取得较大成绩。
1979年8月全国档案工作会议提出了档案工作“恢复、 整顿、总结、提高”的任
务。会后,山东于10月召开了全省档案工作会议。会议贯彻全国档案工作会议精神,
提出了两三年内完成恢复、整顿全省档案工作任务的目标。到1981年底,这一任务目
标已基本完成。
在机构人员方面, 1979年9月,恢复了山东省档案局、山东省档案馆。到1981年
底, 各市地、 县档案局、馆全部得到恢复;省、市地、县三级档案局、馆人员达到
780人,比“文化大革命”前增加了137人。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档案室也普遍恢
复起来。全省公社以上机关和县以上企事业单位90%以上恢复或新建了档案室。
在科技档案工作方面, 全省认真贯彻1980年全国科技档案工作会议、 国务院
[1980] 246号文件精神和《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进一步确立了按专业统一管理
的体制,加强了对科技档案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全省85%以上的企事业单位恢复或建
立了科技档案工作机构,59%的单位达到了全国科技档案工作会议提出的五条标准。
此外,济南、青岛、烟台、潍坊等4市还建立了城建档案馆。
在档案馆、室业务工作方面,基本走上了正常发展的轨道。各级档案馆、机关档
案室进一步健全了工作制度。部分市地、县档案馆开始接收1966年以前的现行机关档
案和公安机关原存的历史档案,并开始着手对纸张老化、字迹褪变档案的抢救工作。
各档案馆、室还加强了档案的整理、保管、鉴定、编目和提供利用工作。
在档案教育方面,各级档案部门普遍加强了对档案干部的业务培训,仅1981年内,
全省即举办各种训练班500余期, 培训档案干部1.8万余人次,从而为业务工作的开
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这一阶段,全省的档案工作不仅完成了恢复整顿任务,而且在恢复中有发展,
在整顿中有提高。一是工作范围较前扩大了,档案工作开始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二是
档案馆开始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开始向机关、团体、科研单位开放历史档案,并
编辑出版档案史料,主动为社会服务;三是成立了档案学会,创办了《山东档案》刊
物,档案学术研究逐步开展起来;四是开始了档案干部业务职称评定工作,促进了档
案干部队伍的建设。
从1982到1990年,是山东档案事业迅速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全省各级档案
部门和广大档案工作人员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改革、充实、巩固、
提高”的档案工作方针,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团结奋斗,踏实工作,使全省的档案
事业出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档案工作机构和领导体制进一步巩固,档案行政管理工作进一步强化。1983年开
始的全省机构改革中,刚刚恢复不久的省、市地、县三级档案局、馆绝大部分被降格,
档案工作一度受到影响。1985年下半年和1986年,全省通过贯彻落实中共山东省委、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认真贯彻中委[1985]29号文件的通知》,省、市地、县档案局、
馆又很快恢复为一级机构,同时进一步确立了党政档案工作统一管理的原则;各级档
案局既是党的机构,又是政府的机构,列入各级政府编制序列;各级档案局归各级党
委和政府领导,以党委领导为主,日常工作分别由党委和政府的秘书长(县由县委和
县政府办公室主任)领导;各级档案馆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直属事业机构,在业务上
受省档案局指导,并与各级档案局合署。全省各级档案局、馆机构和档案工作领导体
制的巩固与完善,有力地推动了全省档案事业的发展。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进一步
强化了对档案工作的“统一规划、组织协调、监督检查、业务指导”的职能,使档案
事业管理走上了宏观调控、以法治档的轨道。全省初步建立起了以档案馆工作为主体,
以机关企事业档案工作为基础,文书档案、科技档案和各种专门档案工作全面发展的
档案事业体系。
档案教育工作成绩突出,档案干部队伍建设有较大进展。全省各级档案部门除继
续坚持举办各种类型的业务培训班外,还陆续开办了正规的档案专业教育。1983年,
山东省档案局与山东大学合作,在山东大学历史系开办了档案专业。1985年,山东省
档案局与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合作,在全省开办了档案学专业。此外,青岛、泰安、济
南、烟台等市地还与有关学校合作,开办了档案职业高中、中专班。山东省档案局还
委托山东大学历史系档案专业举办了档案专业证书班。各类档案教育的开展,不仅大
大提高了广大在职档案干部的专业素质,而且也为档案战线输送了大批档案专业人才。
到1990年底, 全省省、市地、县三级档案局、馆人员达到2048人,比1981年增长267
%;全省各级各类档案室专兼职人员达到5万余人,比1981年增长283%;全省省、市
地、 县档案局、馆档案干部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1.4%,有各种档案专业技
术职务的达1379人,占67%,其中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为505人,占24%。
档案馆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一是档案馆事业费逐年增长。 全省三级综合档案馆
1990年的事业费达到875万元, 比1980年增加近10倍。二是档案保管条件有了很大改
善。继1978年省档案馆建成新馆库之后,市地、县档案馆也陆续开始进行新馆库的建
设。 到1990年底,全省绝大部分市地档案馆和105个县级档案馆建设了新馆库,全省
三级综合档案馆馆库面积达到14.9万余平方米, 比1983年增加1.4倍多。三是馆藏
档案大幅度增加, 档案种类日趋多样化。 全省三级综合档案馆1990年馆藏档案达到
283.8万卷,比1983年增加近1.4倍。馆藏档案中,有建国前档案,也有建国后档案,
有文书档案,也有科技档案和各种专门档案。四是档案的基础工作规范化程度和管理
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省档案馆进一步修订和健全了档案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了
档案的接收、征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编目等工作。各市地、县档案馆按照
省档案局制定的《地县档案馆基础工作规范方案》,也加强了档案馆基础工作规范化
建设。与此同时,省档案馆和部分市地、县档案馆还购置了电子计算机、缩微设备和
复印设备,开始进行计算机检索试验和抢救、复制档案的工作。五是加强了档案信息
资源的开发,利用服务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全省各级综合档案馆普遍加强了档案检
索工具的编制、档案参考资料的编写、档案史料的编纂公布等工作,采用各种方式积
极提供档案为山东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服务,在此期间,全省各级综合档
案馆还按照开放档案的规定,向社会开放档案40余万卷。六是各级档案馆的整体水平
有较大提高。 到1990年底,全省148个市地、县档案馆中已有57个达到省档案局规定
的先进标准,占市地、县档案馆总数的38.5%。
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乡镇村的档案工作正在向纵深发展。到1990年底,全
省1.2万余个省、市地、县机关单位中,有57%实现了档案的综合管理,其中省直机
关为51%。全省有1174个省、市地、县机关档案室达到省档案局规定的先进标准,占
全省机关档案室总数的10%,其中省直机关达到先进标准的占省直机关档案室总数的
15%。企业档案工作通过档案管理升级活动,整体水平也有明显提高。到1990年底,
全省档案管理达到省级以上先进等级的企业达到2000余家。乡镇档案工作进一步建立
和健全。部分市地、县还开展了村级建档工作。
档案学术研究和科学技术研究取得可喜成果。到1990年底,全省取得省以上奖励
的档案学术和科学技术研究成果有76项(次),其中,获国家档案局科技进步奖的有
7项,,获省档案局科技进步奖的9项,获中国档案学会档案学优秀成果奖的10项,获
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4项,获山东省档案学会档案学优秀成果奖的46项。
建国41年来,山东的档案工作虽然经历了曲折的道路,但是在各级党委、政府的
领导下以及全省各级档案部门和广大档案工作者的努力下,还是有了前所未有的大发
展。一个由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实行统一管理,以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工作为基
础,以各级各类档案馆工作为主体,以档案教育和档案科学技术研究为条件,文书档
案工作、科技档案工作和各种专门档案工作共同发展的全省档案事业体系已经形成。
山东的档案工作在山东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山东的档案
工作在前进、发展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较为突出的是:档案机构不稳固,每遇机构
改革易生变动;不少基层档案馆业务经费严重不足,物质条件较差;档案工作的现代
化程度较低,科学管理水平不高。可以断言,随着全社会档案意识的不断提高和全省
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些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山东的档案工作必将以更快的速度向前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