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市区主要旅游景点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82&rec=8&run=13

趵突泉公园位于济南市趵突泉前街91号,1956年辟为公园,因园内趵突泉而得名,
占地面积82.5亩, 水域面积18.35亩,是一座以泉为主、具有中国传统园林特色的公
园。公园有东、南两座门,东门为正门,门额上书“趵突泉”三字,为郭沫若所题。
趵突泉古称泺,位于公园西侧,是公园的主体景观。据记载,春秋时期,鲁桓公
十八年(公元前694年) ,曾“会齐侯于泺”。北魏时,因泉畔建娥英祠,称娥姜水。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记云:“泺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北宋时,又称“槛泉”、
“瀑流”,宋代文学家曾巩《齐州二堂记》中称之为“趵突泉”。金代立碑,趵突泉
列72泉之首。清乾隆帝封其泉为“天下第一泉”。清泉三股自地下裂隙中喷涌而出,
状如白雪,浪花飞溅,势如鼎沸,平均流量每秒1600公升。《水经注》云:“泉源上
奋,水涌若轮”。泉池呈长方形,东西长30米,南北宽20米,周围绕以石栏。
吕祖庙位于趵突泉池北岸。北宋熙宁年间(1068年-1077年) ,著名文学家曾巩曾
在这里建二堂,南为泺源堂,北为历山堂,后又称吕公祠、吕祖庙。现存庙为清代建
筑,由三座大殿组成,坐北朝南,在同一中轴线上。北殿是平房,原为“斗母宫”,
现称“三圣殿”,中殿是“娥英祠”,南殿称“泺源堂”,后为吕仙阁,祀吕洞宾。
堂前抱厦柱上书有“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的楹联,为元代赵孟 的咏
泉佳句。 后院墙壁上嵌有明清以来文人的题记石刻若干, 中大殿前尚存清康熙所书
“激湍”的石碑。1979被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观澜亭位于趵突泉池西岸, 高7.5米,占地面积30.8平方米,是一座四面敞亭,
北宋熙宁年间称槛泉亭,明天顺五年(1461年)改建后称观澜亭。1971年重建。亭东面
水池中有石碑,碑上“趵突泉”三字为明代书法家胡缵宗所书。亭西墙上石碑“第一
泉”为清人王钟霖书。
来鹤桥位于趵突泉池东岸,明万历初年历城知县张鹤鸣建。桥南北纵向,长17.1
米, 宽4.3米,原为木桥,清顺治年间重修,民国时改为平板石桥。1971年在桥体两
侧设置雕花石栏。桥东侧有望鹤亭,明末称漱玉亭,又称溪亭,亭子半伸于水中,内
设茶座,游人可于内品茗赏景。
龟石位于漱玉泉东侧竹林内,高4米,重8吨,为元代著名散曲家张养浩的遗物,
明代移入万竹园,清代移至济南文庙,1977年移至趵突泉公园。此石挺拨露骨,多空
窍,具有瘦、透、漏、皱的特点,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故有“济南第一名石”之说。
夔石位于老金线泉的西侧洞门处,石形奇特,有单足、昂首、吼天之势,类似夔,
故得此名。
尚志堂位于趵突泉东北部,始建于唐初,因金线泉而得名“金线书院”,至宋而
大盛,明清时代成为培养科举人才的场所,改称“尚志堂”。清光绪九年(1883年),
书院改为“校士馆”,遂又改为“存古堂”。解放后重修。尚志堂南北各有三间厅房,
坐北朝南, 东西曲廊相围, 自成院落,院外三面小溪环抱,因院内遍植兰花,又称
“玉兰院”。院内有奇石一具,名“待月峰”,为宋代遗物。
李清照纪念堂李清照(1084-约1156),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宋代著名词人,
婉约词派代表,著有《易安居士文集》和《易安词》等作品。李清照纪念堂位于公园
东北隅, 建于1959年,建筑面积362平方米,是在清末丁宝祯祠旧址上修建的一座仿
宋建筑。 1980年6月改建,自成院落。纪念堂由正厅、耳房、溪亭、叠翠轩和曲廊等
组成。门楼匾额“李清照纪念堂”和门前抱柱木刻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
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为郭沫若手书。正厅内陈列着李清照生
平事迹介绍、画像和部分代表作及其丈夫赵明诚关于古代金石文字的著作,还有其父
李格非的撰文、石碑、拓片及后人书写的李清照的词章和名人题咏。院内四季常青有
花,其中以玉兰为最。
沧园原名勺沧园,位于公园的东南隅,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年-1619年) ,占地
面积2500平方米。沧园原为明代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 济南著名诗人“后七子”
之一李攀龙的读书处,明万历年间按察使叶梦熊为纪念李攀龙,在附近建起“白雪楼”,
改称“白雪书院”。清顺治、光绪年间曾重修。1956年进行了修葺。1964年改建。园
门朝西,园内有三座大厅,南北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四周以曲廊相围,构成三厅两
院,形成一所别具风格的庭院。1987年1月,在园内建王雪涛纪念馆。王雪涛(1 903-
1982),中国当代杰出的花鸟画家。纪念馆分无陋山计庄、萝月堂、瓦壶斋三个展厅,
陈列王雪涛遗作和收藏品等200余件。
1985年以来趵突泉公园年均接待游客200万人次, 其中接待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有
李鹏、朱钅容基、胡锦涛、杨尚昆、万里、刘华清、姜春云等。
大明湖公园位于济南市中心偏东北部, 面积1290亩,水域面积697.5余亩,1958
年辟为公园。大明湖之名始见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书中记载,城西南有泺水,
“北为大明湖”。六朝时,因湖内多生荷莲,曾名“莲子湖”。隋唐时,又名“历水
陂”。宋代称“西望湖”,又称“西湖”。金代起又称“大明湖”,沿袭至今。湖水
主要有珍珠泉泉群汇集而成, 平均水深3米。本世纪50年代,黑虎泉、趵突泉部分泉
水亦由护城河汇入,1980年,又引五龙潭水入湖。湖水经北门汇入小清河,东注渤海。
大明湖风光旖旎,景色秀丽,有“泉城明珠”的美誉,是历代名人会聚之地,为济南
三大名胜之一。
大明湖门坊即大明湖南门(正门),原为木结构,1952年从济南文庙移来,1984年
依原样改建为混凝土结构。 坊为“五间七踩重昂单檐”式,高8.5米,阔14.7米,坊
上绘有“旭日云鹤”、“金龙戏珠”等图案。中间门额上“大明湖”三字为清代书法
家、济南文人于书佃手书。坊内是游船码头。
遐园位于南门西侧,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占地面积9600平方米,为山
东学政使罗正钧创办山东省图书馆时,按宁波“天一阁”前的泉石林园的形式所建。
门两侧有长廊。园内有假山,山上有朝爽台,台上有风亭。北侧山脚下有池塘,池塘
之水从湖中引来。山西池内建有一亭,船形,四面出厦,玻璃门窗,称“明漪舫”。
四周绕以小溪,沿溪西岸建半壁长廊,长廊北端跨溪架拱桥,名“玉佩”。桥北为方
塘,周植垂柳,内生荷莲。塘西廊内南壁嵌有宋代以来的石刻,其中有临摹岳飞手书
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园内北侧建读书堂,堂东有假山,山上有浩然亭,为游人
休息赏景之处。
辛稼轩纪念祠在遐园西侧,大明湖南岸,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占地面积
1400平方米,原为李公祠,是为李鸿章建的生祠,1961年改为辛稼轩纪念祠,为纪念
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而设立。辛弃疾(1140-1207) ,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
名爱国词人,山东历城人。早年曾在家乡参加抗金义军,南渡后历任地方官吏,坚持
抗金主张,屡次上书朝廷,竟遭贬谪。其词作深沉雄浑,纵横慷慨,与苏轼并称“苏
辛”,为豪放派之魁首。著作有《稼轩词》、《美芹十论》等。纪念祠于1965年整修,
并翻建临湖楼, 祠内陈列书画等展品, 1980年重修。祠坐北朝南,两进院落。门额
“辛弃疾纪念祠”为陈毅手书。院内为辛弃疾纪念堂,匾额“辛弃疾纪念祠”和楹联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燕南飞”是郭沫若1956年题
写。北侧是临湖楼,二层,楼上建有凉台,楼下设有茶座,供游人品茗赏湖。楼北水
中有七曲桥,上有栏杆,桥下可通小舟。桥北端有九曲亭。
历下亭又称古历亭,位于大明湖湖心岛上,面积4100平方米,略呈方形。历下亭
建造年代无考, 位置多有变化。 北魏至唐,在五龙潭附近,叫“客亭”,天宝元年
(742年) 因齐州改为临淄郡而称临淄亭。宋代以后,历下亭移建大明湖南岸。今日历
下亭是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济南知府李兴祖重建并移至湖心岛上。亭“东、西护
以廊庑,左竖绰楔,右置闲房,后列李、杜诗廊”。1965年进行大规模的改建。改建
后的历下亭高9米,宽7米,红柱碧瓦,八角重檐,古意盎然,是一座典型的清代木结
构建筑。上悬清乾隆帝手书匾额“历下亭”,亭前“海右此城古,济南名士多”的对
联,是杜甫诗,何绍基书。亭北五间大厅是“名士轩”,门前抱柱上有郭沫若撰书一
联:“杨柳春风万方极乐,芙蕖秋月一片大明”。大厅西墙上嵌有唐天宝年间北海太
守李邕和杜甫的线描石刻画像。轩内东壁还嵌有清代诗人、书法家何绍基写的《历下
亭诗碑》。亭西三间大厅,为“蔚兰轩”,取“湖光山色相染之意”。20世纪20年代,
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和邓恩铭等人曾多次在历下亭活动。1979年被公布为市级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极阁亦称北极庙、 真武庙,位于大明湖东北岸7米高的石镶土台上,占地1078
平方米。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由杨成修建。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重修,成化初年,
德王朱见嶙在正殿后建净乐宫(后称启圣殿)。整个建筑由钟楼、鼓楼、前后两殿及东、
西配房组成。正殿内原有元代的真武和龟、蛇二将的塑像,明永乐年间,在真武像两
侧增添木雕侍人像, 嘉靖年间又铸铜质龟、蛇二将,塑像于1966年10月被毁。1 980
年,市园林局进行修复,重建钟鼓楼,殿中重新塑起神像。前殿正中的佛龛中是真武
的坐像,两边是金童、玉女;佛龛前下方分别是火将、水将、龟将、蛇将;佛龛左边
是青龙、赵天君、关天君、仙真、风伯、雷公;佛龛右边是白虎、马天君、瘟天君、
仙曹、雨师、电母,这些塑像都是根据神话传说中的形象塑造而成。殿内东西山墙上
根据真武修炼的故事绘制壁画。启圣殿中塑有圣父母的坐像,两侧有玉女,各持仙桃、
石榴,殿内的壁画是演奏、舞蹈的祝寿场面。
南丰祠又名曾公祠,位于北极阁东,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是历城知县汤世
培为纪念北宋时期的文学家、齐州太守曾巩所建,原名曾公祠,因曾巩是江西南丰人,
故又称南丰祠。南丰祠为封闭的古典式庭院,占地面积2435平方米,由大殿、戏厅、
水榭、游廊等建筑组成。北边为大殿,南出厦,红楹柱,半壁花格隔扇,为小青瓦屋
面。大殿南面西侧是戏楼,是旧时品茗看戏的地方。祠东北有一石垒高台,称晏公台,
因台上有晏公庙而得名。晏公庙则是为了供奉“水神”晏戍存而建。庙宇年久已塌废,
唯留汤世培于道光十七年(1837年)书写的“晏公台”石匾一方,尚嵌在台前壁上。
汇波楼位于南丰祠北邻北水门之上。北水门,又名汇波门,宋熙宁五年(1072年),
曾巩在此建水门设水闸,以调节水量。明洪武四年(1371年),在北水门上修建汇波楼。
建国前夕,楼毁。1982年,济南市人民政府拨款重建。汇波楼为一座悬崖歇山重檐两
层城楼式建筑,建筑面积560平方米,登楼眺望,大明湖风光可尽收眼底。傍晚登临,
可睹“汇波晚照”的壮丽景色,为古时济南八景之一。
铁公祠位于大明湖北岸,占地面积6386平方米,是大明湖公园中的一座园中园。
铁公,即铁铉,字鼎石,河南郑州人,明建文帝时为山东参政,镇守济南。建文二年
(1400年),明燕王朱棣夺帝位兵至济南,屡攻不下,后取南京,复取济南,铁铉被执,
不为屈服,受磔刑而死。后人为纪念其忠烈,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建祠祀之。
东大门为朱红琐壳式门楼,迎门内为叠山石小品,东廊壁有异形洞窗,西廊壁嵌有清
代铁保、阮元等著名书法家的题刻。祠堂居庭院东北东隅,坐北朝南,南阔三间,前
檐出厦,红柱青瓦,歇山起脊,饰以吻兽。穿过祠堂两侧是曲廊,院中偏南为八角亭,
亭内置石几石凳,可供游人休憩。1977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小沧浪位于大明湖西北岸,是一处由八角亭子、湖滨曲廊、荷花水池等组成的亭
园,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以修铁公祠之余工而建。因亭园的建筑是效仿苏
州沧浪亭的设计风格建造的,故名“小沧浪”。亭园傍湖而建,湖滨绕以曲折长廊,
湖水穿渠引入庭中,小沧浪居园中临湖处,三面荷池,境界清幽。园门两侧,镌刻着
清代书法家铁保书写的刘凤诰的名句“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长廊西
北壁嵌有清代学者和书法家阮元、梁同书等人的诗文墨迹石刻。
80年代后, 公园在湖西岸建成了游乐场,设有摩天轮、碰碰车、Disco健身车、
天使转椅、海盗船等十几种游乐项目,很受游客欢迎。建国以来,越南劳动党主席胡
志明、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柬埔寨元首西哈努克等国际友人曾先后来大明湖游览参观,
接待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徐特立、郭沫若、江泽民、李鹏、
万里等。自1985年以来年均接待游客150万人次左右,1993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
千佛山公园位于市区南部,因以千佛山为主体建园而得名,是一座山岳公园,为
济南三大名胜之一。千佛山山脉是泰山山脉之余脉,海拔285米。千佛山,古称历山。
相传,上古虞舜帝为民时,曾耕种于历山之下,故又称舜耕山、舜山。晋朝时期,佛
教传入济南,千佛山每年举办“迁祓”仪式,故又称之为迁祓山,后转音为千佛山。
隋开皇年间(581年-600年) ,山东佛教盛行,随山势凿窟,镌佛像多尊,此后千佛山
便成为正名,并建寺称千佛寺。唐贞观年间(627年-649年)重新修葺,改称兴国禅寺,
明朝时又重建, 清代进一步扩大规模,寺内崖上有隋、唐佛像130多尊,千佛山便成
为香火胜地。自元代起,每年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就有赶庙会的习俗,沿袭至今日。
建国前殿宇遭破坏,山林被砍伐,盘道冲毁。建国后政府拨款修复,1959年辟为公园。
1981年附近的黄石崖石窟造像、佛慧山、千佛山东麓的辛亥革命烈士陵园划归千佛山
公园。公园还有唐槐亭、齐烟九点坊、黔娄洞、一览亭、黄岩崖等主要景点。80年代
后,千佛山公园每年接待游客约100万人次。
唐槐亭又称四面亭,位于山腰盘路旁,1957年建,当代书法家舒同题写匾额。该
亭四面八柱,宝顶飞檐。亭西有一古槐,树干半枯,后于空心中生一幼树,故称子母
树。相传唐朝名将秦琼曾拴马于此树,亦称秦琼拴马槐(亭子也因靠近唐古槐而得名)。
齐烟九点坊在唐槐亭的上方,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历城县知县叶圭书建造。
原坊为木质,1985年改建时,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二柱一楼式。叶圭书题写匾额
“齐烟九点”,是化用唐代诗人李贺《梦天》诗中“遥望齐州九点烟”的诗句。匾额
背面“仰观俯察”是化用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兰亭序》贴中“仰观宇宙之大,俯察
品类之盛”的佳句,指此处是仰观山体、俯察市貌的好地方。
云径禅关坊从齐烟九点坊继续上登,即为云径禅关坊,约为清乾隆初年建。坊正、
背面分别题字“云径禅关”和“峰回路转”,由清道光年间王观成题写。1972年维修
时“云径禅关”改成黄立孙手笔,“峰回路转”改成姜守迁手笔。坊为民族形式的木
质牌坊,四柱三楼式,红柱彩顶,精美古朴。碑坊迎面石壁上嵌有清高宗皇帝于乾隆
十三年(1748年)登千佛山时题写的诗碑《千佛山极目有作》。
兴国禅寺又名千佛寺, 位于千佛山山腰,建于隋开皇年间,占地4.9亩,是一座
佛教寺院,也是千佛山公园的主体建筑。唐代贞观年间重修,改称兴国禅寺。南宋绍
兴年间又重修扩建。元末明初,因战乱寺院遭破坏。明成化四年(1468年),德王府内
官苏贤捐资重建佛殿、僧寮和库房,殿内重塑释迦牟尼佛、大悲观音、地藏王菩萨、
十八罗汉、 四大天王等像。清嘉庆至咸丰年间又扩建观音殿等。1917年、1926年和5
0年代, 都对兴国禅寺进行了较大修缮。寺门上额嵌刻“兴国禅寺”,两侧有石刻楹
联:“暮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迷人”,为济南清末秀才杨兆
庆书写。门内两侧为钟鼓楼。寺分东西两院,西院北侧有厅房三楹,厅东接走廊,廊
东为殿宇三楹。廊北墙上分别镶有赵朴初的“齐鲁青来”、董必武的游千佛山诗《古
寺云千佛》和郭沫若的《俯瞰齐州烟九点》七绝碑刻。院南是悬崖,上刻佛像,称千
佛崖。崖下由东向西依次是龙泉洞、极乐洞、黔娄洞、洞天福地坊、对华亭、吕祖洞。
东院南侧是观音堂,对面是三间殿堂。
千佛崖是隋唐时期(587年-649年)所镌刻的佛像,现可观全貌和残迹的有130余尊。
最早的是隋开皇七年(587年) 造弥勒佛像,距今已有1300多年。由于年代久远风雨剥
蚀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破坏,1979年-1980年5月对其进行了整修。千佛崖下有三
个洞:极乐洞、龙泉洞、黔娄洞。极乐洞是造像群中的主窟,洞内佛像共87尊,中间
是阿弥陀佛,高3米,右是大势至菩萨,左为观世音菩萨,为开皇十年(590年)建造。
龙泉洞位于极乐洞西侧, 洞口上方篆刻“龙泉洞”3字,是济南任晓麓手笔。洞内南
壁上镌有三世佛, 佛像下是一垂直深洞,深2米,面积10余平方米。黔娄洞西临极乐
洞,洞以春秋时齐国隐士黔娄命名。进洞三折之后成长方形,为人工开凿,面积约20
平方米, 高2米。洞内有残碑,后毁,1980年整修时重刻一碑,记载了黔娄的生平。
黔娄洞东侧是洞天福地坊。石坊用青石仿木结构雕砌而成,为清乾隆年间建造。
历山院位于兴国禅寺东, 俗称东庙,占地4.9亩,原是佛教、道教、儒教杂居之
处。历山院呈东西长方形院落,南部石台上有文昌阁,东侧分别是鲁班祠、舜祠,北
侧是一览亭。建国后,先后于1957年、1972年、1977年维修改建,现有殿、阁、亭、
祠7处, 构成完整的历山院落。舜祠,又叫重华殿、重华协和殿,位于历山院的东南
隅,约建于北魏。祠内原有舜及娥皇、女英塑像,久已圮。1983年10月又按记载重新
塑像。
文昌阁位于历山院内南侧的悬崖上,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 (1694年) 。咸丰三年
(1853年)、光绪五年(1879年)分别进行维修,光绪十六年(1890年)添建朱衣阁拜台,
增砌石磴。正殿3间,两侧偏房各1间,阁前台上古柏挺立,石壁翠柏悬生。鲁班祠,
位于文昌阁下东侧,相传建于宋代,有文字记载是清咸丰年间建。祠内原有鲁班塑像,
久废。1983年8月按原样重塑。
一览亭与文昌阁相对,建于1979年。亭坐北朝南,是一四面长亭,飞檐起脊,玻
璃门窗,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时代创新。北面基部探出崖外,亭两侧各有曲廊相连,
东接四面亭,西连历山门。从亭中眺望,大明湖、黄河、山城景色可尽收眼底,一览
无余,故取名一览亭。
佛慧山位于千佛山东侧,山势峭拔,有大佛头、开元寺遗址、黄石崖佛雕、辛亥
革命烈士陵园等名胜景点。秋日满山丹桂黄花,素有“佛山赏菊”之誉,为济南八景
之一。1979年被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佛头位于佛慧山顶部西侧峭壁上,是依山雕刻的一尊头部佛像。佛像高7.8米,
宽5.4米,于北宋景佑二年(1035年) 开凿,翌年竣工。佛头西壁镌有明代题记,东侧
石壁上雕刻着两座方形石塔。颜额“大雄宝殿”四字是济南清代书法家张英麟手书。
民国十三年(1924年)增修石窟外室一座,高约9米,中间为拱形门。
开元寺原名佛慧寺,明初改称开元寺,位于佛慧山下的深涧,建于唐开元年间,
宋景佑年间重修。寺原有正殿5间,东西配殿各3间,殿后石壁上凿有石室,过去有儒
生在此读书。寺毁于60年代,现仅存隋、唐以来各代名人石刻。石壁西首,有乾隆五
十八年(1793年)开凿的真武洞,洞下依山雕有灵龟像探出崖壁和蛇绕龟颈石像。后院
石壁上,有唐代石窟造像,其中一洞叫琵琶洞,内有一唐贞观时镌刻的佛像,头已毁。
佛龛下有长生泉,长年不涸。寺院南侧山崖下有一浅洞,水从岩壁流下,水势甚小,
如露珠滑滚,故叫滴露泉,因水味甘美,也叫甘露泉,是七十二名泉之一。泉下有池,
旁生海棠,叫“秋棠池”。甘露泉上有小亭,叫“滴露亭”。佛慧山秋日满山丹桂黄
花,“佛山赏菊”为“济南八景”和明代《历乘》载十六景之一。
黄石崖造像位于佛慧山西侧黄石崖上,是济南市最早的浮雕群。黄石崖高350米,
相传因秦时黄石公在此,又因山上岩石呈黄色而得名。临近山顶有天然石台,是一探
出犹如厦檐的悬崖,长50余米,宽4米,高3米,难以攀登,称一步登天,亦称天台。
崖上有北魏正光四年(523年)至东魏兴和二年(540年)所凿石窟一座,现有大小佛龛十
几个,佛像85尊。造像分4区,每区雕菩萨、胁侍不等,一般像高1.5米。造像有圆形
头光及舟形身光,并有火焰形大背光,外圈装饰卷草花纹图案。上半弦则有小佛像、
飞天、龙形装饰等,所雕佛像表现出汉化风格。黄石崖造像是山东佛教史的重要史迹。
辛亥革命烈士陵园位于千佛山东路中段西侧,建于1934年,抗日战争前夕中断,
只建成了纪念塔和部分墓室。 1981年,山东省和济南市人民政府决定重建陵园。198
3年竣工。 陵园南北纵向,顺山势建成,园内整修了纪念塔,修建了碑碣、影壁、树
池、花坛等,并铺装了4118平方米的甬道、广场,形成了一处较为完整的瞻仰胜地陵
园。南端是陵园的主体建筑--纪念塔,建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双十节”,塔高
约8米, 四棱锥体形,北面刻有“山东革命先烈公墓纪念塔”,是滕县陈名豫手笔。
塔北葬有辛亥革命前后为推翻清王朝及反对袁世凯复辟而牺牲的23位烈士。主墓是辛
亥革命山东领袖徐镜心的墓室,东西分别是刘溥霖、薄子明墓,其他烈士分别在通道
两侧的林中。
济南动物园位于城区北部,环金牛山而建,占地面积约1000余亩,建于1960年,
始称金牛公园,1988年10月改称“济南动物园”。金牛山海拔46.7米,居动物园中央,
三面环水,相传为一金牛所化,故得名金牛山。山南有金牛头石雕、金牛泉,山北有
金牛滩、金牛槽和金牛洞,洞内有石雕半身巨牛,牛脚下泉水淙淙,从洞口溢出,沿
山涧流入金牛滩。山顶有金牛阁,上下两层,高12米,黄瓦雕檐、石柱环廊,“金牛
阁”横匾及“青松绕画阁、白水望金牛”楹联均为当代书法家舒同手书。在金牛山东,
面对动物园东门牌坊,有“天下第一牛”铜雕,1992年6月落成。铜牛坐落于宽8米、
长18米的黑色花岗岩石基之上,身高、体长各15米,形态生动稳重,身驮金宝,双眼
圆睁,四蹄着地,高大雄伟,由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韩美林根据金牛山的传说设计创
作,用紫铜30吨铸成。石台前镌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著名书法家启功手书的“天下
第一牛” 巨字石刻。1991年末,动物园展出动物园207种,共2850余只,其中国家重
点保护动物47种,共300余只,外国产世界珍稀动物28种,1000余只。
黄河斜拉桥位于济南泺口下游5公里处的黄河之上, 与东外环路相通。桥为预应
力混凝土连续梁斜拉桥, 1978年12月动工兴建,1982年6月建成。桥全长2023米,其
中主桥5孔, 长488米,主孔跨径220米,引桥51孔,长1535米;桥宽19.5米,其中车
行道15米,桥下可满足四级航道要求。桥上牵拉主桥混凝土梁的两座索塔,各高68.4
米, A型门式塔柱,每塔两则各有11对斜拉索缆,呈扇形布置。整座桥宏伟壮观,与
周围雄浑豪放的黄河风光相映衬,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游览。
济南植物园位于经十路106号,千佛山西侧,1986年11月动工,1989年9月建成,
占地面积700亩,有各类植物906种15万株,为山东省境内第一个植物园。植物园分为
植物游览区、 观赏温室区和引种驯化区。植物游览区位于该园东部,占地600亩,分
为裸子植物区和被子植物区。该区按照植物进化过程中观赏价值较高的类群,建有松
柏、牡丹、月季、竹、柳、菊、丁香等园。观赏温室区位于该园西部,是由热带、亚
热带、沙生多浆植物和盆景组成的大型建筑群,面积2600平方米,最高点达27米。游
人可在室内观赏到不同气候、不同地理条件下生长的各种植物。引种驯化区有从各地
引进和拯救培育的珍奇濒危植物,为绿化科研提供服务。1992年,在中日两国邦交正
常化20周年暨山东省与日本山口县缔结友好关系10周年之际,山口县赠给山东省的一
座具有日本民族风格的庭院建筑坐落于石榴园内,庭院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由木户
门、五桥、东屋(亭)等建筑组成。“五桥”是山口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东屋”是以
山口县的代称“防长” 命名,园内还有日本特有的枯山水。植物园内有湖池7处,水
面1.86万平方米。1992年6月园内建大型水上娱乐设施--水上世界,占地面积2万平方
米,水域面积8000平方米,设有滑梯、人造海浪、神奇涌泉、惊险吊索等十几个娱乐
项目。 植物园已成为济南一个新的旅游热点,自建成以来年均接待游客80万人次,1
993年接待游客约100万人次。
黑虎泉位于济南市黑虎泉东路,护城河南岸陡壁下的深洞中。黑虎泉之名始见于
金代, 因洞内有一黑色巨石盘曲伏卧, 如猛虎深藏而得名。洞高2米,进深3米,宽
1.7米。 泉水由洞中通过暗道由三个雕虎中喷出,波涛汹涌,水声喧腾,然后汇入泉
池。泉池系石块砌成,长13.5米,宽9米,深3米。黑虎泉是七十二名泉中第三十三泉,
它与附近的白石泉、九女泉、琵琶泉、玛瑙泉、豆芽泉、五莲泉、南珍珠泉、任泉、
溪中泉、金虎泉、胤嗣泉、汇波泉、对波泉、鉴泉等15处泉水共同组成黑虎泉泉群。
1991年,在黑虎泉东侧建成“双虎”雕塑,由著名美术家韩美林设计,与黑虎泉融为
一体。济南解放纪念阁隔护城河相望,泉旁依势建有清音阁、五莲轩、琵琶桥、伴月
亭、对波亭等仿古建筑,风姿各异,与泉水山石、繁花绿叶相辉映。1985年上述景点
被划入环城公园的泉石园。
五龙潭公园位于济南旧城西门外泺源桥北,于1965年始建,“文化大革命”时期
停建,1985年重新规划建设,占地面积约81.6亩,水城面积12亩,是一处以潭、池、
泉、林构成的水景公园。五龙潭,又名“灰湾泉”,古称“净池”,是古大明湖的一
部分。北魏至唐代,五龙潭还是浩淼的湖水,湖南岸是大明寺,在湖畔有客亭。元朝
时,潭边有座五龙庙,供奉五方龙神像,始称五龙潭。清乾隆年间,曲阜学者桂馥在
潭畔筑“潭西精舍”。五龙潭与周围天镜泉、古温泉、七十三泉、贤清泉等20余处名
泉构成五龙潭泉群,是济南四大泉群之一。
秦琼故居唐朝时为纪念秦琼在五龙潭畔建造了秦琼祠堂,并随建了秦琼府第,后
为历代建筑所代替,但后人仍习惯将此地称为秦琼故宅。秦琼,字书宝,唐时随太宗
征战,勇武有威名,官至左武卫大将军,封胡国公。今在潭西侧存有“唐左武卫大将
军胡国公秦叔宝之故宅”的石碑,1979年被公布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山东省委秘书处旧址位于五龙潭东南侧, 是一座青砖灰瓦白墙二层小楼。1
921年, 王尽美和邓恩铭出席中共“一大”回山东后,选这里作为办公地点,1923年
至1927年间这里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山东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指挥机关。1977年被公
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珍珠泉为七十二名泉中第十四泉,位于泉城路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大院内
西南侧。因泉池中泉眼甚多,涌出串串水泡,参差错落,日光相映,如同珠玑,故称
珍珠泉。隋唐以前称流怀池,北宋曾巩曾在这里建“名士轩”。金末元初,是山东行
尚书省兼兵马都元帅张荣的府第,其子元大都督张宏曾在此建白云楼。明英宗天顺元
年(1457年)封皇子朱见嶙为王,在这里建“德王府”,将珍珠泉划归府内。清康熙五
年(1666年),改建为巡抚衙门。民国后,巡抚衙门改为督军督办公署和省政府。建国
前,建筑多被焚毁。建国后,政府多次整修。1980年整修时,用石块砌垒池岸,四周
饰以汉白玉栏杆,池中立汉白玉泉名碑,池南岸建水榭深入水中。池北侧立有乾隆赞
珍珠泉诗碑。附近有宋海棠、国槐、水杉、桂香柳等古树名木,还有清代巡抚院署大
堂、 珍珠泉礼堂等著名建筑。珍珠泉与大明湖路以南泉城路以北约1.5平方公里的长
方形地带内的43处泉池构成珍珠泉泉群,为济南四大泉群之一。
万竹园位于西青龙街17号,趵突泉西侧,占地面积18亩,是一座兼有南方庭院与
北京王府、北方四合院风格的古建筑庭院。万竹园始建于元朝,因竹林成片而得名。
明朝隆庆四年(1870年),当朝宰相殷士儋归隐万竹园,建造“蒙斋亭”,将万竹园易
名为通乐园。以后该园几易其主,废为菜圃达六七十年。至清代,济南诗人王苹购得
通乐园,人称王氏南院,又称阁老园、殷家亭子。王苹在望水泉边建书屋,因望水泉
列济南名泉中第二十四泉而为书屋取名为二十四名泉草堂。清末民初,北洋常备军第
五镇统制张怀芝(后为山东督军兼省长)圈购此地,于1912年至1917年征集大江南北能
工巧匠, 用5年时间建成此园。庭院在建筑布局上采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充分利用泉
池、溪流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修建了楼、堂、亭、阁,曲廊环绕,院院相连,布
局合理;在建筑装饰上,有石雕、木雕、砖雕,雕刻的二龙戏珠、象狮虎豹、松竹梅
兰、八仙过海、喜鹊登梅、刀枪剑戟等玲珑剔透,精巧细腻。张怀芝的后代于1951年
将万竹园卖给国家。1980年整修对外开放。现存3处庭院,13个院落,房屋186间,园
内有望水泉、东高泉、白云泉等名泉,还有4亭、5桥和西花园。1992年被公布为省级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苦禅纪念馆位于万竹园南门。李苦禅(1899-1983) 山东高唐人,中国当代杰出
的大写意花鸟画家、书法家和教育家。中国画坛向有南潘(天寿)北李(苦禅)之称。李
苦禅纪念馆有18个展室, 房160余间, 展出作品170余幅,其中有《红梅怒放图》、
《晴雪图》、《墨竹图》等杰作,尤其是其84岁高龄绘制的巨幅《盛夏图》,面积达
2 1平方米,在写意花鸟画史上是罕见的,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南大寺位于济南穆斯林集居地西关礼拜寺巷南口,建于元元贞元年(1295年),占
地面积5238平方米,建筑面积2830.9平方米,因别于清真北大寺,又故名清真南大寺,
是济南最古老最宏大的清真寺。寺始建初仅“楹殿数间”,明弘治年间广建房舍,清
代、民国年间均又重修,形成现在规模。寺院坐西朝东,沿东西中轴线呈对称布局。
建于13级石阶高台上的望月楼将寺院分成前后两个大院,前院东为宣礼楼,又称邦克
楼,3间,单檐黑瓦庑顶。楼下辟寺院正门。后院高出前院近2米,主要建筑物礼拜殿
建在4.32米的台基上, 由卷棚、前殿、后殿三部分组成,共45间,建筑面积949平方
米。 抱厦内悬明、清、民国匾牌8块,立明弘治《修济南府礼拜寺记》、明嘉靖掌教
陈思《来复铭石碑》等。前殿歇山顶,后殿庑殿顶搭连一体,面阔5间,进深8间,立
硕大朱柱28根,可同时容纳1200余人做礼拜。前后两院的南北两侧建厢房,分别为沐
浴室、学习室和讲堂。整座寺院设计独特,庄严宏伟,有阿拉伯风格。1979年被公布
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升格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东省博物馆1954年,山东省博物馆筹备处成立,1955年正式建馆,是建国后最
早建立的省级地方性综合博物馆。1956年首次接纳观众,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闭
馆,1972年重新开放。馆藏包括自然标本、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共15万余件。馆分东
西两院, 东院坐落在文化西路103号,主要陈列自然标本;西院在上新街51号,以陈
列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为主。其中山旺古生物化石以种类繁多、完整清晰而驰名中外。
原始社会文化有著名的大汶口文化的各种代表性器物;龙山文化的“蛋壳陶”杯,是
原始文化中的瑰宝,为国内仅有。汉代文化遗存有驰名中外的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
其中有失传1700余年的《孙膑兵法》及《孙子兵法》、《六韬》、《尉缭子》等兵书,
《管子》、《晏子》、《墨子》等先秦古籍,还有中国最完整的历谱--《汉武帝元光
元年历谱》,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历史的极为珍贵的资料。1991年8月动工兴建新馆,
1992年10月24日举行落成典礼。 新馆位于千佛山北麓,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建筑
面积2.1万平方米。 整个建筑群分陈列区、库房区、办公区,布局错落有致,主次分
明。主楼高32米,顶部为琉璃瓦,外部为汉白玉石砌筑,室内用大理石铺面。整个建
筑既有民族性、时代感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又富有较高的文化内涵、实用价值和艺术
价值。
柳埠古迹位于济南市东南三十余公里处的柳埠镇。这里群山环抱,风景秀丽,文
物古迹众多。国家领导人习仲勋、谷牧、陈慕华、刘澜涛及新加坡副总理王鼎昌等曾
到此参观游览。
神通寺遗址位于柳埠镇东北的通天峪。古称朗公寺,为前秦皇始元年(351年) 僧
朗公所建, 隋开皇三年 (583年) 改名神通寺,是山东早期最大的佛教寺院之一。据
《水经注》载:“朗居琨瑞山,大起殿舍,连楼垒阁”,“上下诸院,十有余所,长
廊延袤,千有余间”。隋唐时,神通寺达到鼎盛,为”三齐名刹“之首,成为佛教在
山东的发祥地。元末战乱,为兵火所焚。现在,神通寺已荡然无存,但遗留下很多佛
塔和石刻造像以及当地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石器、陶器,殷商时期的铜器、铁器等文
物。
千佛崖位于神通寺遗址西北部的白虎山崖壁上。 崖壁长65米,上面有大小石窟1
00余个,窟中雕像千余尊,造像题记43条,多为唐代所刻。造像最大者为第四窟中一
尊盘膝坐佛像, 高2.85米,最小者只有0.2米高,最著名的是南端第一窟唐南平公主
显庆二年(657年)造像石窟。造像最多的是中部悬崖的一群体造像,共35尊。1988年1
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门塔位于柳埠镇东北的青龙山麓,神通寺遗址东侧,建于隋大业七年(611年),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单层石砌佛塔。因塔四面各有一高2.1米,宽1.4米的圆形拱门,后
称“四门塔” 。塔高15.04米,每边宽7.4米,壁厚0.8米,全部用当地产大块青石砌
成。 塔檐挑出叠筑5层,塔顶用23行石板层层收缩叠筑,呈四角方锥形攒尖塔顶,顶
端有方形须弥座,四角置山华蕉叶,中央由相轮构成塔刹。塔室中心有石砌方形塔心
柱,塔心柱与墙之间有石拱板和16根三角石梁,一起托住塔顶。塔心柱四面各有一尊
石雕佛像, 都是螺髻、盘膝,朝门静坐。东、西、南3尊双手平叠于腹前,做“禅定
状”;北面一尊双手分抚两膝,做“说法状”。这些佛像是: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佛
(阿弥陀佛)、南方欢喜世界宝声佛、东方香积世界阿内佛、北方莲花庄严世界微妙声
佛。佛座下面,原有东魏武定二年(544年)杨显叔造像记和唐景龙三年(709年)尼天畏
等造像记,建国前流失,现有的为1972年据拓片复制的。四门塔轮廓十分简洁,整个
形体浑厚古朴。 塔后有参天古柏, 因分出九枝而称“九顶松”。此树高15米,树围
5.4米,树态婆娑,与四门塔相映生辉。四门塔于1961年3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
墓塔林又称祖师林,位于四门塔西,为神通寺高僧的墓地。现存有元明时代神通
寺僧人墓塔43座。其中元代神通寺主持“清公山主人塔”为墓塔林中现存最早的一座,
砖砌,5层,呈六角形。皇姑塔,建于唐天宝五年(747年),因由皇姑庵遗址迁来而得
名, 又因造型与龙虎塔相似,亦称小龙虎塔。塔为砖砌,高仅3米多,因造型玲珑而
著称。 在墓塔林北端有一唐殿基台,呈长方形,东西长13.3米,南北宽11.33米,高
0.95米,基台四面刻有伎乐人物雕像,从艺术风格上看,是唐代遗风。1980年在这里
修建了游廊和休息亭。
龙虎塔位于墓塔林南端,与四门塔隔谷相望,建于唐代,因塔身雕有龙虎而得名。
塔高10.8米,砖石结构。塔身每面刻有火焰状纹样的券门和刻工精致的高浮雕龙虎、
罗汉、力士、伎乐、飞天等形象。三层平台大檐的须弥座,也用覆莲、伎乐、狮子等
浮雕精心装饰起来, 塔室内有石雕的四面佛龛,每面各雕有佛像1尊。塔顶为砖砌,
重檐,檐下双挑华拱承托,顶置覆盆相轮塔刹。龙虎塔建筑华丽优美,在唐塔中别具
一格,是民族建筑形式与精湛的石刻艺术相结合的优秀作品,1977年被公布为省级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顶塔位于柳埠东南的灵鹫山西麓,始建于唐代。原在九塔寺内,现寺已废。塔
为单层八角, 顶有小塔九座,通高13.3米。塔身用水磨砖对缝砌筑,檐部叠涩挑出1
7层, 檐上又叠涩收进16层,形成八角平座,平座之上各隅均筑2.84米的三层叠涩挑
檐方形小塔一座,正中筑一同样小塔,约高5.3米,高出8座小塔之上,聚为九顶三层
小塔,故名九顶塔。明人许邦才《九塔寺记》称此塔“其塔一基,上而九顶各出,构
缔诡巧,他寺所未经有”。塔南辟有佛室,内有石雕佛像一尊,僧像两尊,室顶有无
花藻井, 回壁尚有残存壁画。塔后灵鹫山悬崖上有唐摩崖造像3处,计17龛58像,雕
凿精美。1977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
龙洞山位于济南市区东南十余公里的群山中, 海拔523米,因山有龙洞而得名。
北宋王存著《元丰九域志》称,大禹治水时,曾登临此山镇服龙神,所以又名禹登山。
南北朝时,已有人在这里雕刻佛像,至今还能看到历代文人、官员留下的题刻。
龙洞位于西峰半腰,是一个南北贯通的喀斯特溶洞,高约2.7米,宽约1.3米,深
约500米。相传,洞曾是龙的蜇居处。洞内石壁上有3组、50余尊南北朝时期的佛像。
洞顶有钟乳石,乳花丛生倒挂,洞径高度和宽度不一,弯弯曲曲。
寿圣院位于通往龙洞山路的谷底, 建于唐代。 原庙内奉祀龙神,北宋治平四年
(1067年),宋英宗诏赐此寺名。该院坍塌于十年动乱中,至今峭壁上留有“敕龙洞寿
圣院” 6个石刻大字,为北宋苏轼手书。在银杏树下,还有宋代立的两座石碑,其中
有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封龙洞神敕牒牌。寿圣院西南鹫栖崖上有石塔,名报恩塔,
建于宋政和六年(1116年) ,塔座方形,共7级,高约10米。塔东北面有一峭峰,为独
秀峰。峰壁上有很多古代名士拜谒龙神、游览名胜所题刻的诗文。
锦屏岩寿圣院后有一长约百米、高七八十米的垂直峭壁,名锦屏岩。它耸立在鹫
栖崖与独秀峰之间,恰如一道巨大的屏风。每当阳春季节,崖上山花绚若锦屏,故有
“锦屏春晓”的美称,为济南八景和明《历乘》载十六景之一。屏上还有“壁立千仞”、
“锦屏春晓”等巨大石刻。其中“壁立千仞”四个大字,笔划的宽近1米,深近2米,
苍劲有力,气势雄浑,为山景中的奇观之一。在独秀峰的西南,有藏龙洞。这一带峭
壁林立,蜿蜒曲折,绵亘数里,有“危崖峭壁削玲珑,锦绣天开十二屏”的佳句。
佛峪又称佛而峪, 位于龙洞东南约2公里。佛峪以飞瀑、悬泉、危石、红叶独具
特色,故济南素有“游龙洞必观佛峪”之说。景区内有隋代千年古刹“般若寺”遗址
及有隋、唐开凿的佛像和摩刻的铭文及古人游览的题字。沿山路有禹王台。禹王台又
称“灵台”、“钓鱼台”。山顶建一亭,名“听瀑亭”,又名“环翠亭”。对面悬崖
上有一瀑布,沿石级三跌而下,汇成水潭。清代学者周永年曾在此建“林汲书屋”,
著书立说。深秋,群山红遍,是佛峪旅游的旺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