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市区主要旅游景点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82&rec=52&run=13

万亩石榴园位于峄城区西部王庄乡和棠阴乡北山坡, 东西绵延20公里,南北宽3
华里,面积约6万亩,有石榴树300余万株,达40多个品种,被誉为“天下第一榴园”。
据史书记载,石榴原产于西域,西汉时传入中原,但仅限于种植在皇家的内苑中。据
光绪年间修定的《峄县志》记载,传说西汉武帝年间丞相匡衡将石榴从皇家禁苑中带
回家乡峄县种植,至明代成园。峄县石榴以个大、皮薄、汁多、口感好等特点而久负
盛名,其中尤以大青皮、大马牙、谢花甜、大白袍、软仁石榴等品种为最佳。石榴花、
果、枝叶皆美,四季均有观赏价值。1987年,枣庄市人民代表大会将石榴花定为枣庄
市市花。万亩石榴园内主要有七个游览小区:青檀寺、藏王宫、一望亭、园中园、三
近书院、匡衡墓、权妃墓,兰薛公路从园中通过,形成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
的七点一线的旅游格局。
青檀寺位于峄城西约3.5公里楚汉两山的窄谷中, 坐落在青檀山前,是石榴园自
东向西的第一个旅游景点,俗称“青檀秋色”,为古峄县八景之一。据《峄县志》记
载,唐朝以前名“云峰寺”。唐时青檀树遍植山谷,遮天蔽日,故改名为“青檀寺”。
从唐代到宋、元时期,寺庙香火日盛,谷中置寺庙多处,故有僧屋如巢之说。到明、
清时期, 此地为文人墨客达官贵人游玩胜地。 清末民初, 毁于兵火。现青檀寺为1
985年重建。 门坊为三门四柱双垂飞檐斗拱,木质结构与钢筋水泥混合结构的仿古建
筑。门上方一黑色大理石镶嵌横匾,题“青檀秋色”四字,为浙江省副省长刘亦夫书。
门坊内是长约1.5公里的峡谷, 谷内树龄在千年以上的青檀树有36棵,百年树龄的不
计其数。狭谷尽头即为青檀寺。庙门匾额“青檀寺”三个字,为书法家舒同手笔。寺
院占地面积1050平方米,建筑面积33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大雄宝殿五间,飞檐斗拱,
殿内供奉三世佛。殿前院内有一株银杏树,树龄逾千年,至今干壮叶茂。殿前有一龙
窑泉,水从大殿基地流出。西有三间配房,东有长亭。亭旁的东山岩壁上有文峰山人
题写的摩崖石刻“忘归”、“龙”二处。大殿后石壁上刻有“还我河山”四个大字,
上有岳飞养眼楼,相传宋代民族英雄岳飞因患眼疾曾在此养病,宋时建楼纪念,毁于
“文化大革命”时期。1985年重建,建筑面积为112平方米,楼内塑有岳飞坐像。
藏王宫位于万亩榴园东首,是1993年利用一天然裂隙洞建造的新景观。洞长97米,
最宽处8.3米,高7.6米;最窄处1.5米,高1.8米。洞内钟乳石遍布,建有螺旋天窗四
处,分支洞穴七处。藏王宫根据民间传统“十八层地狱”构思、设计而建,由地藏菩
萨殿、“冥府”、“阎罗殿”、“沧桑正道”4部分组成,塑像25组场景,150多个造
型, 布置200多盏彩灯,采用声、光、电现代手法,动、静结合,成为万亩榴园中的
一景。
一望亭位于青檀寺西5公里处, 1984年筹建,1987年落成。亭为两层六角,钢筋
与木质混合结构,顶为黄色琉璃瓦,登亭远眺可纵观石榴园全景。亭北面建有展览厅,
1987年建成,厅内以图片、录像片的形式向游人们展示了万亩石榴园的全貌、兴建开
发过程和名胜古迹。日本书法家本田耕堂为之题写了“扬名天下,千壑吐翠,万株流
丹”的诗句。
园中园位于棠阴乡朱村北约500米处, 建于1985年,是万亩石榴园中别具特色的
小公园。据考证,此处是繁衍万亩石榴园的发祥地,西汉武帝年间丞相匡衡将石榴引
回家乡就栽培在这里。园中的石榴树大多在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以上,其中一株最大的
石榴王树树龄已有500多年,年产石榴达600余斤。园里有三树三泉一条溪。三树为:
“石榴王树” 、 “将军树”、“苍龙探海”,三泉为:“恩赐泉”、“滚锅泉”、
“盛水泉”,一条溪是:“青龙溪”。80年代中期以后,这里又相继建设了一些亭台
园池及茗香茶社、静心轩、留仙聚饭社、三香居别墅等。
三近书院位于棠阴乡贾泉村北,原址称“石屋山泉”,传说是《金瓶梅》作者贾
三近幼年读书的地方,后为官回家省亲,曾在此著书。贾泉村北石屋山有一页岩巨石,
上楷书镌刻“石屋山泉”,字体古朴秀丽,洒脱自然。两边有楹联:雨余雪浪喷千尺,
旱后春流济万家,落款为明万历一十年春三月石屋主人贾三近题。石刻北边的石隙下
有山泉流出, 巨石北边石壁上有刻石数字,由于年久已风化,大多不可辨认。1 992
年,在其旧址建“三近书院”。书院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
为仿古式建筑。书院有三个展室,一展室为“桐乡舍”,存有部分“三近手稿”和石
刻碑文拓片,并展出名人字画;二展室为“永怡堂”,是三近著书立说的地方,展出
三近部分生活用具,正中有三近的塑像;三展室为“育英轩”,存有当年贾三近光禄
寺卿时悬于其府第上的“光禄卿第”的匾额。书院内有52座题词碑刻组成的碑林。
权妃墓俗称娘娘坟,位于峄城区西12.5公里的狮山象山之间的山坳里。明史载:
权妃,朝鲜人,聪明伶俐,善吹玉箫,明永乐七年(1409年)封恭献贤妃,次年随永乐
帝北征,途中死于临城,葬峄县(今峄城区) 。墓高7米,东西北三面环山,有小溪从
东西绕过。这里遍植柿树,每当深秋,柿树经霜,红叶满山。
匡衡墓位于峄城西南6.5公里的王庄乡贾庄村,占地29.6亩。匡衡,西汉经学家,
字稚圭,东海承(山东苍山兰陵镇)人,西汉建昭三年(前36年)为丞相,封乐安侯,食
邑六百户。成帝时,为司隶校尉王尊所劾,后免官。《西京杂记》云,匡衡夜于勤学
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而读之。历史上流传的“凿壁偷光”的故
事即由此而来。匡衡墓南侧建有祠堂和林墙,毁于旧时兵火,“文化大革命”时期再
度被破坏。 1992年在原址上重建。墓坐南朝北,高约4米,直径25米,四围石栏精雕
细刻,周围遍植刺槐。墓石碑,上刻“汉丞相乐安侯匡衡墓”,并记载着匡衡的生平。
墓两侧各有一块石碑,其一为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峄县令张玉树立;另一石碑记叙
了峄城区政府建墓情况。墓座向北有300余米的神道,两边排列石人石兽,石人高约3
米, 石兽高约1.5米,形象逼真。神道前是牌坊,高13米。匡衡墓于1985年被枣庄市
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亩石榴园自1984年建设以来,省、市、区、乡对万亩榴园共投资一千余万元,
其中省有关单位投资180万元, 市政府投资220万元,区政府投资240万元,乡政府投
资420万元。 建设了餐馆、别墅、会议室、茶社、商店、饭店等服务设施。80年代中
期以来,石榴园年均接待25万人次,1993年度接待35万人次。国家和省领导人李鹏、
姜春云、贺敬之、王蒙、李昌安、马忠臣、赵志浩、秦和珍、李震、李子超、陆懋增
等曾先后到石榴园考察游览。
抱犊崮旅游区抱犊崮位于枣庄市东北部,离市区25公里。抱犊崮山,又名君山,
海拔584米。 汉代称楼山,魏晋名仙台山。古人有云:“昔有王老抱犊耕种其上,后
仙去”,故又称抱犊崮。历史上素有“鲁南小泰山”之称。
建国前,抱犊崮是一处500余亩的天然林区,为寺观僧侣庙林。现面积为665.5公
顷,森林覆盖面积占98%,以天然杂木林和松柏防护林为主。抱犊崮地处温带和亚热
带间的过渡地带,植物区系有着明显的地带过渡性,园内有植物165科627个品种,其
中古代植物多达十几个品种, 均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森林公园区境共有鸟兽类1
38种,其中属国家保护的14种,有昆虫10目82科295种。1992年9月被林业部批准为国
家级森林公园。
20世纪20年代初, 抱犊崮曾发生过震惊中外的历史大事件--“临城劫车案”。1
920年, 孙美珠、孙美瑶率领的民间武装成立“山东省建国自治军五路联军”,孙美
珠为总司令,北京政府令山东督军田中玉予以剿灭,1922年孙美珠战死,其五弟孙美
瑶继任为总司令。 1923年5月,孙美瑶在津浦线临城南拦截了由浦口开往天津的第二
次特别快车,劫持了英、法、美、意、葡、墨西哥等国乘客二十余人,其中有美国前
总统罗斯福的女儿。中外为此震惊。后官府将孙美瑶招安,又于1923年12月将其杀害。
1935年5月, 枣庄地区第一个山区共产党党支部在抱犊崮西侧的牛鼻子洞建立。
1938年3月,共产党领导的大北庄抗日义勇队在抱犊崮成立。1939年9月,罗荣桓、陈
光率领的八路军115师挺进抱犊崮, 创建抱犊崮山区根据地,组建铁道游击队和运河
支队等抗日武装,并组建了鲁南军区。
抱犊崮自古是佛、道两教的圣地,至今庙宇、寺观以及洞府遍布。著名的有巢云
观、清华寺、灵峰寺、紫竹庵以及水帘洞、桃源洞、吕祖洞、玉禅洞、罗汉洞、北斗
洞、 浸云泻月洞等。 历史上抱犊崮还被誉为“仙山”。据山中碑文记载,晋代葛洪
(道号抱朴子)在此得道成仙,现山顶仍存有抱朴真人修道的遗址真人炼丹洞。抱犊崮
有三大景区,各具幽、险、奇、秀的特点。观沟景区,位抱犊崮西麓,是抱犊崮最大
的沟涧之一。这里林木高大繁茂,幽深难测;崮顶景区,是抱犊崮的最高处,山势陡
削,有鹰见愁、鬼门关等险处;凤凰崖景区,凤凰崖又称百丈崖,位于抱犊崮的西南
山麓,崖上崖下林木遮天,怪石参差,奇秀挺拔。
京杭大运河台儿庄段京杭大运河,流经峄城区、台儿庄区,至苏鲁边界陶沟河口
入江苏省邳县,全长42.5公里,约占京杭运河总长的2.45%。历史上运河道在微山湖
西,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开凿氵加河,移运河道于微山湖东,台儿庄河段即氵加
河旧道中段疏浚而成。明万历年间,年通过运河京山粮米四百万石,船只近万艘,台
儿庄成为沟通南北的商业城镇,并享有小苏州之美誉。台儿庄运河码头也成为当时南
北运输最重要的码头。清末张建芬等人在枣庄筹办中兴煤炭公司,1902年在台儿庄设
分场建专用码头。建国后,人民政府对台儿庄运河进行整治,相继建成了韩庄、台儿
庄、伊家河、刘庄四座节制闸,伊家河、刘庄、台儿庄三座船闸。台儿庄运河两岸河
渠众多,水网密布,盛产大米、鱼虾。80年代末以后,这里开展了垂钓旅游、游船旅
游,每年吸引着大批的中外旅游者。
台儿庄大战遗址1938年春,台儿庄大战震惊中外,重挫日军坂桓、矶谷两个精锐
师团。现存遗址有:老火车站、清真寺和修复后的中正门。
老火车站1908年中兴公司投资40万白银修建了枣庄至邳县赵墩的这一段铁路,连
结陇海线,俗称“小陇海”。在台儿庄大战中,老火车站是中国军队及其后勤物资的
主要装卸站,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李宗仁将军曾在站牌下留影。原火车站楼房为哥
特式建筑,两层,四十余间,通讯设施完备,车站两侧商贾云集,入夜灯火辉煌,时
有“小上海”之美称。1945年日军撤退后,车站夷为一片废墟,仅存遗址。
清真寺俗称北大寺,清乾隆七年(1742年),阿訇李中和主持兴建,位于中正门西
南约200米处,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建有礼拜堂25间,讲堂
5间,水房6间,及配房、耳房、门楼等,整个建筑具有鲜明的回民特色,清末改建成
南门楼时,古寺改称回教堂。1937年,苍山县青山道人、台儿庄粮行老板马华亭集资
整修。在台儿庄战役中,清真寺为日军的指挥点,从而成为敌我双方争夺的重点。为
夺回清真寺,中国军队与日军经过了七天七夜的拉锯战,中国官兵付出了巨大牺牲。
至今门楼及大门东面的墙面弹痕累累。日军溃遁时,将寺内楼堂付之一炬。1942年,
马华亭再次集资重修清真寺,并在寺内院西增建望月楼。60年代中期,望月楼被毁。
1985年,国家拨款5万元,民间集资3万元,依原样重建礼拜堂,整修了院堂、门楼等,
恢复了清真古寺的旧门额。院内现存两棵苍劲的松柏,躯干弹孔尤存,成为侵华的日
军的历史罪证。讲堂西墙的弹痕墙面于1988年移入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永作历史的
见证。
中正门位于台儿庄北部,重建于1985年,高9.15米,厚7.95米,东西长48米。中
正门原修建于清顺治四年(1647年),为当时台儿庄城的北门,砖木结构,完整坚厚。
中正门位置险要, 在台儿庄大战中成为中日军队的争夺的要塞。1938年3月24日,日
军对中正门轮番进攻,守门官兵186团与日军展开殊死的战斗,最后全部为国捐躯。4
月6日, 中国军队在师长池峰城指挥下,收复中正门,并将国旗插上城楼。经过台儿
庄大战后中正门垛残壁缺,于1945年拆除。1985年,为拍摄电影《血战台儿庄》,剧
组按原貌重修中正门。修复后的中正门,肃穆庄严,成为台儿庄人民爱国主义教育的
重要场所。
台儿庄大战纪念馆位于台儿庄古运河畔, 1993年4月8日正式开馆,占地面积3.4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千平方米,总投资为2000万元。纪念馆正门向北,在天棚的
上面镶嵌着“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八个镏金大字,由启功先生题写。馆前建有台儿庄
大战纪念碑, 碑高9.15米,宽3.36米,厚0.4米,碑文由原李宗仁的秘书、全国人大
副委员长程思远先生撰文,全国书法协会秘书长权希军书写,碑名由前国防部长张爱
萍将军题写。馆前用花岗岩铺设38级台阶,其寓意为台儿庄大战发生的时间是1938年。
台阶中间有中正门图形的石雕,中正门图形上还刻有三个花环,既是对胜利的庆祝,
也是对烈士的缅怀。 纪念馆的平面为“T”型,白瓷面砖墙,汉白玉栏杆,白色构成
了纪念馆的主色调。
纪念馆有陈列馆、影视馆、全景画馆三部分。陈列馆有三个展室,介绍了台儿庄
大战的全过程,共陈列实物160余件,图片260幅。影视馆存有三部实况录象,一是由
美国战地记者在1938年战役中现场拍摄的记录片《台儿庄战役》,二是记录片《台儿
庄战役访谈录》,三是《台儿庄的记忆》,采访当年目睹大战的台儿庄籍老人。全景
画馆高28米,圆形,直径43米,以环形画卷的形式,并配有声光电,再现了台儿庄大
战的情形。纪念馆自1993年4月开馆到年底共接待中外宾客4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