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类 德州地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82&rec=50&run=13

德州地区,位于山东省西北部,南以黄河为界,西部和北部以运河、漳卫新河为
界, 东部与惠民地区相连,西南部与聊城地区接壤,面积为10341平方公里,人口51
5.64万, 辖德州、乐陵、禹城3市,陵县、平原、夏津、武城、齐河、临邑、宁津、
庆云8县。 早在旧石器时期,人类就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自秦汉以来,德州市
便是历代封建王朝州府县衙的驻地。京杭大运河从这里进入山东,使德州在历史上享
有“神京门户, 九达天衢”的美誉。现津浦铁路纵贯南北,德石铁路在此交汇,5条
国道界穿越境内,交通十分便利,已成为冀鲁主要的物资集散地。唐代大书法家颜真
卿的《东方朔画赞碑》、古代建筑--文庙以及国外君主的墓--苏禄王墓等文物古迹,
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苏禄王墓位于德州市城北1公里处的北营村, 是外国君主在中国的大型古墓葬。
古苏禄王国在今加里曼丹岛和菲律宾群岛之间的苏禄群岛上。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
7月,苏禄国东王巴都葛叭答喇与西王、峒王率眷属、随从340余人,前来中国访问。
在北京受到明成祖朱棣的隆重接待, 并封王赐印。9月辞归途中东王不幸于德州“遭
疾殒殁”。永乐皇帝闻讣,不胜痛悼,派礼部郎中陈世启赴德州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葬
礼,并赐谥“恭定”,勒石以志。东王长子归国继位,王妃葛木宁、次子温哈刺、三
子安都鲁及侍从10余人留居中国守墓,俱受朝廷俸禄。王妃逝世后,附葬于王墓东南
隅。明宣德年间,在墓旁修建了清真寺。清雍正九年(1731年),守墓人员子孙入中国
籍定居德州。 现该地温、安二姓均为苏禄国东王的后裔,有30余户,120多人,已到
第16~19代子孙。
苏禄王陵园为前殿后墓, 墓高6米,直径17米,墓基圆形,砌石作护,四周松柏
苍翠,墓碑题“苏禄国恭定王墓”。墓前是祭庙,正殿内供奉有东王画像,东西为配
殿、回廊,祭庙前矗立一座高大的仪门。庙殿仪门是陵园甬道,两侧对称排列翁仲、
石狮、石虎、石豹、石羊和华表等石仪,石刻雕凿精致,形象生动。王墓东南侧的永
乐帝御碑亭内,有明成祖亲撰“御制苏禄王东王碑”的碑文,额雕蟠龙,龟趺随驮。
碑亭旁边是王妃墓和两个王子墓。陵园南侧是一座清真寺。
1980年,菲律宾驻华大使雷耶斯博士专程前来瞻仰王墓,并会见东王后裔。同年,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来此拍摄了王墓纪录片。1986年,中菲两国合拍大型历史传
奇故事片《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王墓逐渐成为中外知名的旅游观光点。1977年12
月,王墓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又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墓每年5月、 10月为旅游高峰期。80年代后年均接待中外游客15万人次,1993年接
待中外游客达18万人次。
新湖位于德州市市中区,占地约35公顷,是一处人工湖。原为德州市石长河河道
淤塞后形成的一片洼地。由于历代在此挖土筑城,使其面积逐渐扩大,形成大片水面。
1980年开始兴建并辟为公园,1987年夏建成新湖风景区。景区借鉴苏州园林的风格,
以东湖为主景,分东、中、西三片水域。人工堆积而就的主景叠翠山,山高15米,其
山巅名义和峰,可登临望景。一座三孔明月桥将东、西水域连成一体。东岸全部由片
石砌成,长1300米。南岸有药园、药王亭、知春台、踏浪台、红鲤池等建筑映影水中。
环湖还有回廊及卧波楼、朝阳轩等风格不同的仿古建筑。湖畔岸旁柳成荫,楼轩亭间
环境优雅,景致迷人。
神头汉墓群陵县神头镇西北1公里处,有数十座古冢,其中包括著名的东方朔墓。
1938年《陵县续志》称之为“七十二疑冢”。1973年文物普查时仅存38座。1978年秋
对其中三座进行发掘, 出土文物30余件,经鉴定为汉墓。墓大者直径约40米,高8米
~9米; 小者直径约14米~15米,高3米~4米,分布于东西约2.5公里,南北宽约1公
里的区域内,连绵如山丘。1977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方朔画赞碑存于陵县文博苑内,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所书,又称颜子碑。碑
高2.6米, 宽1.03米,厚0.22米,造型高大宽硕,四面刻。正面和两侧正文为晋夏侯
湛撰《汉太中大夫东方朔先生画赞》正文,背面为唐颜真卿撰《东方先生画赞碑阴记》。
碑阴碑阳各15行, 两侧各3行,每行30字,大字楷书。碑文内容是对东方朔的高度赞
誉。
颜真卿(709-785) ,字清臣,号应方,祖籍山东琅邪(今山东临沂)。东方朔画赞
碑是颜真卿于唐天宝十三年(754年)所书。唐天宝十二年(753年),因受权奸杨国忠排
挤,颜真卿被贬出任平原郡(今陵县)太守。次年,范阳、卢龙、阿东三镇节度使安禄
山反意已显,派人去平原郡游说。颜真卿一面募兵储粮备战,一面泛舟饮酒假作懈怠,
以麻痹使者。与使者同游时,见东方朔碑已残缺漫漶,便亲书赞文,重刻石碑。后安
禄山举兵反叛,唯平原郡得以坚守。
颜真卿书此碑时正值盛年(45岁),笔法刚健雄浑,遒劲严正,为颜碑中的珍品。
苏轼云:“颜鲁公平生写碑,唯东方朔画赞为清雄,字间栉比而不失清远。”千百年
来,世人争相拓摹,推崇备至。1977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单位。
乐陵文庙位于乐陵市城内。明洪武二年(1369年)建。明清时期多次修葺、扩建,
形成相当规模的文庙建筑群。庙内大成殿,5楹,高9.8米,长20.8米,进深11米,为
一座庑殿顶殿式明代建筑。内外各有十二根合围的红柱。殿顶高脊起拱,斗拱叠罗,
飞檐参天,正脊中部有五条金龙戏珠,脊端饰有鸱吻,垂脊和戗脊尽头置以兽、跃鱼。
今保存完整的有大成殿5楹, 两庑14间,还有古槐、明楷数株,枝繁叶茂,苍劲
古朴。殿前立有清乾隆二十年 (1755年) 御制太学碑,即平定准噶尔叛乱的纪功碑。
1938年9月县抗日民主政府的成立大会、 泰山支队的庆祝大会、1939年八路军东
进抗日纵队司令肖华举办的党员干部训练班都在此举行。如今,文庙经过修葺,面目
一新。
乐陵枣园鲁北平原北部等地盛产枣,其中尤以乐陵市境内更为集中。枣园面积达
70万余亩, 有枣树800多万株。枣有多达十几个品种,其中以金丝小枣为最佳,枣呈
椭园形或侄卵形,核小皮薄,果肉丰满细腻,风味甘甜鲜美,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据《齐民要术》载:“青州有乐氏枣,丰肌细核,膏多肥美,为天下第一”。明《乐
陵县志》载:“知县王登庸教民树艺,劝民种枣,有过者课种枣,以赎行,故邑多枣”。
清乾隆皇帝还给乐陵城南杜尹村的一老枣树挂了“枣王”的牌匾。新中国成立后,枣
园得以恢复和发展,目前已成为中国著名的小枣生产基地。枣园内,还有乾隆赐枣王
匾、 李先念题词碑、有500年树龄的枣树“母子树”等景点,每年吸引众多的游客前
来观光游览。
禹王亭禹城市西徒骇河畔有一南北长45米、 东西宽50米、 高8米的土岗, 古称
“具丘山”。据县志载:大禹治水时,为视察水情,特筑此丘。明代,人们为表达对
大禹的怀念之情,在此丘上修筑一座“禹王迹亭”。后又改建,称为“禹王庙”。清
光绪二十年(1894年),禹城知县应百姓之意,主持将禹王庙重新修葺,并改称“禹王
亭” 。亭内有大禹全身坐像,高1.8米,面朝东方,两个侍女立左右,手持日月龙凤
扇, 端庄肃穆。坐像前上方悬有“神功千古”横匾一方。楼阁前左右侧各建有平房5
间。历代曾有不少文人墨客前来瞻仰凭吊。清代林则徐赴京途中曾在此驻足,并记之
于其《丁亥日记》中。1977年该遗址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代铁钟存于禹城市第一中学院内。铁钟原悬挂在县城东街“泰禹楼”(钟楼)楼
上,后来钟楼倒塌,钟被移置县文化馆内保存。铁钟铸于金泰和二年(1202年) ,高1
85厘米, 中腰围长450厘米,口呈喇叭状,周长490厘米。钟壁厚5厘米,口唇堞边厚
8.5厘米, 重2000余公斤。钟顶有“声大”二龙盘踞,高52厘米。钟身遍布纹饰,下
沿有八卦图形,还铸有“大金国山东济南禹城县黎济寨铸造”等其他字样。县志载,
铁钟“重数千角力,声闻三十里”。
邢侗纪念馆位于临邑县城,建于1986年,由临邑县政府为纪念明末著名诗文家、
书画家邢侗投资约100万元所建。 邢侗,字子愿,号知吾,山东临邑人,明万历年间
进士,曾任南宫知县、监督御史、太仆少卿等职。明末,邢侗与董其昌、张端图、米
万钟齐名,被誉为四大书法家,并素有“南董北邢”之称。邢侗辞官后,于明万历十
四年(1586年)在临邑县城南隅建“来禽馆”书斋。书斋早已毁,1986年重建。纪念馆
为砖木结构的仿明式建筑,占地2070平方米,建筑面积6255平方米,正厅五间,两厢、
门厅各3间, 28间游廊连接各厅房,整个建筑古朴典雅。馆内藏有邢侗的《唐人双钓
十七贴》、《澄清唐贴》等23面石刻书法珍品。
龙门石碑位于平原县恩城镇。原镇东南隅城墙下,有一座拱门,称“三水门”,
拱门上有“文昌阁”。阁初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和乾
隆二十七年(1762年)曾两次重修。传说刘备任平原令时,一次张飞怒打贪官督邮后,
刘、关、张三人,由水门逃出。后人念其恩德,在此建“龙门”。清代在阁和水门之
间镶嵌“龙门”石刻。石刻高152厘米,宽64厘米,厚17厘米,中间刻有高100厘米、
宽50厘米一笔写成的狂草“龙门”两个大字,起笔处如龙头,收笔处似龙尾,潇洒遒
劲,别具特色。两字出自何人之手已无考,却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文化大革
命”期间,阁被拆除,唯洞楣上的“龙门”二字石碑尚存。现石刻由平原县图书馆收
藏。
唐枣位于德州庆云县漳马河西岸周、尹两村间,俗称“枣树王”。相传,此树已
为隋代以前所植,距今已有1400余年的树龄。据传说,隋末瓦岗寨起义将领罗成曾拴
马于此树下,树枣倜落马鞍套中,至京城献给唐王尝鲜,美味可口,唐王诏封此树为
“糖枣”,故后人亦称此树为唐树。树高6余米,粗围4余米,主干空裂,而主枝似虬
龙飞爪,枝密桠繁,蔽荫40余平方米,年产紫红大枣50余公斤。枣皮薄甜脆,为国内
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