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其他地区主要旅游景点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82&rec=46&run=13

孙膑故里孙膑,战国时期军事家。据《史记》记载,孙膑生于阿鄄之间,有的专
家认为即今鄄城县,孙武的后代,大致与商鞅、孟轲同时,曾与庞涓同学兵法,后涓
为魏惠将军,忌其才能,诱他到魏处以膑刑(去膝盖骨),故称孙膑。后经齐国使者秘
密载回,被齐威王任为军师。他设计先后大败魏军于桂陵和马陵。
膑公家祠即孙膑家祠,位于孙老家村东西大街中段路北。膑公家祠建于清代,原
在孙老家村西, 1993年迁至村东。祠有前后两院,共占地100多平方米,青砖门楼,
红色院墙。前院有膑公纪念碑及当代中国一百多位将军题写的碑林。后院有厅堂式房
三间,正厅安放着孙氏先辈族长的灵牌,东西厢房陈列孙膑书稿及孙氏家族族谱等文
献资料。房脊及前檐为雕砖砌成,前檐为双狮戏珠图案,房脊及外墙顶端饰有各种牡
丹花卉图案。
孙膑墓位于鄄城县宋楼乡孙花园村东北约500米处向阳河东岸。1991年8月,在孙
花园村挖掘出明代嘉靖三十七年(1559年)重修亿城寺残碑,碑上似有“膑墓址深隧”
字样。原亿城寺即在孙花园村北二里,水西岸一里处。亿城寺为魏晋时兴建,到清代
仍香火不断,后为大河淹没。
尧王墓又名尧陵,位于鄄城县富春乡谷林寺。《吕氏春秋》载:“尧葬谷林”。
皇甫谧注:“谷林即成阳”。《括地志》云:“尧陵在濮州雷泽县西三里”。成阳、
雷泽,皆在鄄城境内,谷林即今县城西南15里谷林寺。本地有“尧王虚葬八百墓,唯
有谷林是真身”的传说。东汉永康元年(1674年)济阴太守孟郁始建尧庙。陵前有明嘉
靖二十四年(1545年)八月濮州知州薛孟书“祭文”碑和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濮州
知州缪润绂书“帝尧陶唐低墓”碑各一通。碑前有享殿、东西厢房、东西更衣亭,大
门、 碑坊、圣母殿等建筑。院内石碑数通,有清末所植古柏246棵。陵向南是黄河金
堤,陵北有箕山河。谷林寺尧王墓是“濮州八大景”之一。1979年被公布为县级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鄄城县人民政府对古老残破的尧陵进行了修复。
长东黄河铁路特大桥该桥是黄河上的第21座大桥,桥中心位于新菏(新乡--菏泽)
铁路线113公里135米处, 于1982年2月18日开工,1985年12月建成。大桥西起河南省
长垣县的赵堤乡, 东连山东省东明县的东堡城。 钢桁梁主桥在山东境内, 全长
10282.75米,为当时亚洲第一长桥,居世界第八位,总投资4176万元。桥上线路为单
线,一级线路标准。整个桥有256个孔,257个桥墩。主桥由1联3孔和1联4孔 (每孔跨
度10 8米) 的连续梁以及9孔 (每孔跨度96米) 简支梁组成, 桁梁高16米,主桥全长
1634.65米。洪汛季节,洪水断面宽9700米,咆哮的河水成为一大景观。
东明黄河公路大桥东明黄河公路大桥南端位于东明县莱园集乡,北端位于河南省
濮阳县郎中乡,于1991年8月30日开工,1993年8月30日竣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
主席江泽民为大桥题名。 大桥全长4142.14米,桥宽18.5米,总投资2.35亿元,
被誉为齐鲁公路第一桥。主箱梁从向预压力张拉吨位4500吨千牛,是当前国内之冠。
鲁西南革命烈士陵园位于曹县西北部安陵固堆古遗址,面积4.26万平方米,是冀
鲁豫第十专署为纪念1943年“九一七”反“扫荡”牺牲的烈士于同年冬集资修建的。
陵园内共安葬烈士261名, 其中有朱程、刘齐滨、袁复荣、王雪静等烈士。陵园前建
有革命烈士纪念堂,建筑面积315平方米。堂内并列9块石碑,刻有26位烈士的传略,
墙壁悬挂着46位烈士的遗像。 1988年1月,陵园被列为省级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
单位。
安陵固堆遗址位于曹县刘岗乡孙庄村东北300米处, 为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和商
代文化的遗存(以商代为主)。遗址南北长225米,东西宽150米,最高处高出地表8米。
遗址保存较好,遗迹遗物暴露较少,仅采集到少量龙山文化时期的方格纹、陶片及石
镞等。1977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梁固堆遗址位于曹县侯集乡梁固堆村东北,为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至汉代的遗址。
1957年发现。遗址东西长124米,南北宽92米,面积10000余平方米,平面呈椭圆形。
现在地面以上仅存高5米, 面积近1000平方米的固堆,土质较硬,呈黑灰色,暴露有
灰坑、炭粒等,及龙山文化和商周时期的残陶片。1976年,文物工作者在西侧边缘进
行了试掘,除发现有夯土外,还发掘清理了汉墓两座,出土有陶壶、盒、罐、陶俑及
铜洗、铁釜等。1977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三村抗日联防遗址红三村指曹县韩集乡的刘岗、曹楼、伊庄三个村。三村相距
不过二三里,呈鼎足之势。抗日战争时期,三村是鲁西南革命根据地领导机关驻地,
日军在地图上将三村用红笔圈在一起,并写了一个大大的“赤”字,因此人称“红三
村” 。1940年秋,鲁西南抗日根据地主力部队奉命北上,仅留下地委机关和独立团1
50人继续领导当地的抗日斗争。日伪军乘机勾结王子魁、马逢乐汉奸的地方反动武装
围攻夹击根据地。抗日军民以地委干部和党员为骨干组成守寨指挥部,以积极分子为
基础组成模范班,以青壮年为主编成自卫队,在三村与敌人苦战三个多月,一直坚持
到抗日主力部队到达。1977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将“红三村”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
湖西革命烈士陵园位于单县东南郊, 1945年建,1946年被国民党军队破坏,195
1年重修, 面积10万平方米。陵园内共有烈士塔、亭、堂、公墓等纪念建筑物11座,
共安葬烈士2000余名,其中有苏鲁豫皖特委书记王文彬、七纵十九旅旅长吴大明、湖
西区专员李贞乾等烈士。 1986年由省政府拨款在陵园内重新建成高26.74米的烈士纪
念塔, 正南镌刻着胡耀邦题写的塔名。1988年1月,陵园被列为省级重点烈士纪念建
筑物保护单位。
百狮坊原名朱氏节孝坊,俗称张家牌坊,位于单县城内张牌坊街东端,清乾隆四
十三年(1778年) ,为文林郎张蒲妻朱氏而建。因其夹柱上精雕100个姿态各异的石狮
子, 故名“石狮坊”。坊通高14米,宽9米,四柱三间五楼式,歇山顶,正间单檐,
侧间重檐。 坊上雕刻有狮子、云龙、牡丹、吻兽、尊像等。坊为全石结构,8根夹柱
分8组,精雕石狮百头。正反两面8座石狮均巨头、卷毛、突目、隆鼻、阔口、利齿。
每个大狮身上攀附着5个小狮。 狮座的前、左、右三面,浮雕圆型松狮图,狮子大小
不一,蹦跳翻滚,争戏绣球。1977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百寿坊俗称朱家牌坊, 坐落于单县城内, 以正间上枋心环雕一百个不同书体的
“寿”字而得名。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为翰林朱叔琪妻孔氏所建。坊全部为石建,
四柱三间三层楼阁式, 高13米,宽8米,结构形式与规模和百狮坊相似。狮座左右两
面有蟠螭、 鹤凤图浮雕,狮座夹柱上雕有4幅寓意福禄寿喜的花鸟图,可堪称国内罕
见的石雕艺术珍品。1977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巨野教案遗址位于巨野县夏屯官乡磨盘张庄村内。 巨野教案又称曹州教案,指1
897年德国天主教神父能方济和韩·理加略在山东曹州巨野县被杀事件。 巨野张庄教
堂德国神父薛田资在周围发展教会势力,指使教徒欺压平民,引起民愤。1897年11月
1日, 上述两教士途经张庄夜宿薛田资处,为当地民众所杀,薛氏借宿它处方免。德
国政府以此为借口迅速出兵强占了胶州湾,迫使清政府签订《胶澳租界条约》,攫取
了山东的路矿特权,并用清政府的赔款重修教堂。教堂1966年被拆除,现仅存一眼水
井。1977年,遗址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秦洞位于巨野县城东南20公里处的金山南坡。传说唐李世民称帝前,曾在此歇兵
避暑,故后人称其为“秦王避暑宫”,或“秦王洞”。此宫系劈山凿成,南北长90余
米, 东西宽5米。宫内两壁平滑如镜,多有石刻,宫底为人工石洞,平顶立壁,可容
百余人。洞内冬暖夏凉,故亦称“清凉洞”。原有石雕佛像,今已散失,仅存《秦王
洞壁记》、《大明禅院记》及前人的咏词诗文碑刻。秦洞背风朝阳,晨霞暮霭,穿射
而入,故民间有秦洞云霞之说。
永丰塔位于巨野县城东南角,始建于五代后周,塔未合而止,北宋年间继建而成。
此后, 清、民国又多次整修。塔为砖石结构,高30米,分7层,上层周长36米,下层
周长44米,每层四角八门。塔尖为圆型亭式砖木结构。青瓦覆盖。此塔虽历时千余年,
仍甚坚固。明洪武七年(1374年) 黄河决口,水深4米,淹没塔下二层,水过后依然如
故。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 ,巨野发生7级地震,倾坏城垣、房舍,而塔完好无损。
1990年,巨野县人民政府拨出专款对塔进行了维修。
仿山古墓群位于定陶县城北6公里处, 为古代曹国历代国君墓葬地,系西周--汉
时代的古墓群,因其突兀耸立,状如山峰,故称“仿山”。定陶是周代曹国故地,周
武王克殷后,封叔振铎于此,传二十五世,后被宋国所灭。墓葬群由东西两个土丘组
成。东丘现南北长340米,东西宽100米,最高处10米。丘上存有明天启、清乾隆、道
光年间碑刻各一块,丘后南端残存着数间旧庙宇。西丘南端已遭破坏,北部尚存南北
长140米、东西宽54米、高4米的高地,现已成为耕地。墓地有汉墓多座,并出土部分
陶器, 在东丘北端采集到商、周遗物。1977年被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截至1
993年底,苏鲁豫皖等临界省份的农民,从80年代末以来,自发地募捐筹集资金150余
万元,已修复或重建各种大殿五座。
唐塔位于郓城县城内东北隅,因始建于后唐,故名。塔原名观音浮屠,占地80平
方米, 系砖砌圆型塔,全高32米,共7层,为中空楼阁式建筑。塔每层上下有石梯相
连,每层八角四门,角门对称。塔体上下锥度不大,青石青砖,白灰砌筑而成。明正
统十四年(1499年),河决荥阳,郓城被洪水吞淹,塔淤没2层。建国以后进行了整修。
1992年,郓城县人民政府共筹集资金90余万元,维修唐塔。维修后的唐塔八棱安装了
风铃。塔上常年栖息着一种只有前爪而无后趾的奇异燕子,数量甚多。此燕翅膀似燕,
头及脚腿似蝙蝠,出窝后靠滑翔飞行,落地难以起飞。每当春夏季节,塔周绿树成荫,
碧水映辉,群燕绕塔翔鸣,堪称当地一景。
田塔位于成武县大田集镇田塔村东头,建于唐开元年间。塔呈方形,四角,攒尖
式,全石结构,层层塔檐均雕有花方纹。塔共7层,“文化大革命”期间毁掉3层,现
尚存4层。底层有一半淤入地下,地下半层有塔室。塔门向南,室内进深1米左右。东
西两壁有石刻, 东壁中间为浮雕佛像,佛像两侧有立幅镶嵌石刻。田塔地上部分高5
56厘米,其造型与风格为鲁西南所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