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其他地区主要旅游景点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82&rec=43&run=13

丹土遗址位于五莲县潮河镇丹土村,是一处以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为主,兼有周
代遗存的古文化遗址。遗址坐落在一高埠之上,面积为28.8万平方米。遗址断崖上暴
露出大片红烧土块, 丹土村由此得名。1934年山东省古迹研究会发现了古遗址。195
6年以来,对此遗址进行了多次勘探调查,文化层深达2.2米,内涵丰富,下层为龙山
文化,上层为西周遗址。
丹土遗址出土的器物有石器、陶器、玉器和青铜器等。在出土的石器中,有用花
岗岩制的生产工具,其造型美观,工艺精致,光洁度可与现代磨制的花岗石板媲美。
出土的陶器, 带有明显的轮制痕迹。尤其是蛋壳陶,轮制精湛,胎壁极薄,厚仅0.5
毫米~1毫米左右, 小巧玲珑,通体黑光发亮,质地极为细腻,造型美观,反映了当
时制陶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出土的石器,主要有大玉铲、玉铖、玉璜、玉琮、
璇玑等。四个长方形大玉铲和四个大玉环,目前陈列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璇玑,也叫
璇玑玉衡,是古代的一种天文仪器。1977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莲山原名五朵山,为九仙山之别峰,位于五莲县东南部,距县城约18公里,西
与九仙山隔壑并峙,主峰五莲峰海拔515.7米。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 建护国万寿光
明寺,诏改五朵为五莲,始自成一山。五莲山山势峭拔,风光旖旎,著名的峰、涧、
泉、 石和殿,阁、楼、亭遗址118处。宋熙宁年间苏轼知密州曾以“奇秀不减雁荡”
赞五莲、九仙二山。1932年10月,著名的日照暴动南、北两路军在此会师,并与反动
政府和地方武装进行了浴血奋战。 1982年4月,五莲山被列为县级风景名胜区。1988
年8月7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含九仙山、卧像山在内的五莲山风景名胜区为省级风
景名胜区,总面积40平方公里。
五莲峰为五莲山主峰, 位于五莲山南部,海拔515.7米,俗称五朵。五峰东西并
峙,远望如莲花初放,由此得名。明代礼部侍郎、翰林院侍读学士翁正春赞:“其山
五峰列峙、耸接云霄,如莲花初放。登山顶,则大海汪洋澎湃环绕于下,又有烟云结
色,时若波涛万顷,时若锦秀千纯……千崖万壑,竞秀争流,其齐鲁间最圣地也”。
天竺峰以佛家教语命名,在光明寺西南,与望海峰东西相望。其峰峰陡如削,底
部东侧,有如掌巨石附其上,掌上五指分明,指甲隐约可辨,仰首望去,天竺峰似赖
此掌擎托,蔚为壮观。峰顶巨石兀立,名复有山。复有山西侧一壑,一石飞跨东西,
名飞梁石,是攀登天竺峰顶的必由之路。峰后与梳妆台(又名西极台)相接处为织女洞。
织女洞在天竺峰下,长70米,为一天然石洞。缘沿上攀可至峰顶。相传古时候洪
水泛滥,淹没了九州,唯天竺峰露出水面,峰上有桑。勤劳的织女为养蚕抽丝,驾舟
穿洞,然后攀上天竺峰采桑。从此,便形成莲叶舟、织女洞、梳妆台、仙人脚、漱玉
泉等五处自然景观。
望海峰在光明寺正东,与天竺峰东西相望。峰顶有巨石相支成棚,状如洪波涌起,
古人题刻“石浪飞空”,故称石浪棚。峰顶有一清代建筑,名曰望海楼,三层八角,
高约8米,青砖灰瓦结构。晴日登楼远眺,沧海渔帆与山下村舍田园可尽收眼底。
护国万寿光明寺位于天竺、望海、大悲三峰之间,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明万历三
十年(1602年),蜀郡高僧庞明开(法号心空)云游至此,见“其苍壁插空,云岚出没,
缭青绕白,出泉如龙湫,引松若风鸣”,遂择大悲峰下结茅定居。既而北走京师,适
逢明神宗之母李皇后患眼疾,久医不效,心空为之医治,立愈。神宗大悦,赐山名:
“五莲”,并发内帑千金,敕建“护国万寿光明寺”,又遣太监张思忠亲自前来督工。
历时五载,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落成。该建筑群气势宏大,在38层石阶之上,依
次建有光明殿、藏经楼、分贝阁、伽蓝楼、护法殿等。主体建筑光明殿,飞檐琉瓦,
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明崇祯及清顺治、康熙年间,又多次复修与扩建,其中尤以康
熙二十三年(1684年) 规模最大,名噪大江南北。后在战乱中毁坏。1985年5月五莲县
投资50万元修建西配殿、伽蓝楼、大雄宝殿、藏经楼等主体建筑,并于1987年落成。
1988年至1990年, 又先后修复通山大牌坊、 三山门、 寥天阁、鼓楼等建筑。截至1
993年底,修复工作仍在继续中。
云堂寺又名地藏殿,位于五莲山天竺峰下东南,始建于宋代。寺为圆楠无梁式石
砌建筑,故又称无梁殿。该殿分三部分,中间为地藏殿,东西两侧分别为水陆道场。
该建筑保存完好。
锡扣泉俗称海眼,在五莲山五老石北,与五老石隔涧相望,泉大如臼,不涸不溢,
终年如一。泉上方有古人题刻“锡扣泉”三字。
映山红映山红又名满山红,通称杜鹃花,春至夏季为杜鹃盛开的时节,是五莲山、
九仙山名贵野生花卉,在游览区内(包括九仙山) 连片成林的杜鹃花约有6百多亩,其
品种之多,面积之广,花色之丽,在华北地区也属罕见。
九仙山位于五莲县城东南约16公里处,主峰八垛峰海拔697米,面积54平方公里。
九仙山以奇、秀、险著称。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曾留有“九仙今已压京东”的诗句。
兴云寺遗址原名侔云寺,建于宋代,位于万寿峰下,与五莲山护国万寿光明寺隔
壑相望,宋时建筑规模宏大,虽历经沧桑,遗址仍依稀可辨。史载,五莲山原为九仙
山之五朵峰,自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赐名五莲,乃自成一山。自此,五莲山护国万
寿光明寺的香火一天繁盛一天。因此,九仙山和尚即将其所住持之“侔云寺”,改为
“兴云寺”。“兴云”含有遮盖“光明”之意。五莲山和尚知其用意,遂筑“寥天阁”、
“卧云亭”、“镇云亭”等,以制胜兴云寺之“云”,从此九仙山香火日渐颓废,终
至衰败。
龙王庙遗址在白龙潭东岸,内有龙王及清人张侗、丁野鹤、邱玉林、王仲行、马
三宝等古人的塑像。据史载,张侗在明末之后,淡泊名利,浪迹山林,隐居九仙山,
结交同好100余人,与丁野鹤等4人尤为亲密。故后人所建龙王庙内供奉其像。
摩崖石刻即九仙山石刻,位于东南麓一巨石东侧摩崖上,上有多处石刻,以宋代
苏轼题写的“白鹤楼”最为著名,字径约40厘米见方,据清道光《诸城县志》记载,
为苏轼知密州时所书。
大佛位于九仙山东北麓, 距庄沟村约500米,是一面向南卵形巨石雕刻。佛像高
4.5米,宽2.2米,身着袈裟,端坐于莲台之上。据考证为宋代雕刻。
老母阁望海峰之顶,有一天然石洞,洞内曾有观音菩萨像,俗称“老母阁”。洞
高2米,直径2.5米,椭圆形洞门仅容一人侧身而进。洞外有半米宽无栏杆的环形走廊,
从地面至该阁约有20层楼房之高,形势险要。
靴石位于石村西之山颠,有一巨石,状如巨大的皮靴,靴石村即以此而得名。传
说八仙在过海之前,忽见脚下有高山一座,山上却无花草、树木。于是吕洞宾祭起七
星剑,降服了山上的火龙,铁拐李脱下一只靴子,东去装来海水,让山神用柳枝蘸水
往山上洒落,顷刻之间,但见林木复苏,百鸟争鸣,流水潺潺。八仙走后,山神唯恐
山上草枯木萎,用了七七四十九天,磨破了九九八十一双铁鞋,将水洒到山上各个脚
落, 使山色更加壮美, 后人感恩山神,把他也列为一仙,合称“九仙”,将山起名
“九仙山”。装水的靴子,被山神放置在一座山峰上,逐化为“靴石”。
白龙涧瀑布位于九仙山北麓。山麓有一条山间河流,名毛家河。两岸绝岩峭壁河
水顺流至白龙涧,形成宽约10米、落差10米的瀑布,势如银河倾泻,声如万马奔腾。
白龙潭又名霜潭,沿白龙涧瀑布顺河而下,即白龙潭。潭上口之西边,峭壁险岩
之间水道宽不及1米,古人在悬壁上镌刻“孝子回车”4字以警之。碧水自隘口飞下,
宽约3米, 落差10余米,长年悬帘如注,泻入潭中,泛起浪花,似霜雪堆成,故名霜
潭。潭状如井,壁高百米,直径30米,东、西、南三面为悬崖峭壁,北面为出口。白
龙潭水质优良,故又称为“甘泉”、“玉泉”、“龙潭泉”。
牌孤城遗址又称盘古城遗址,坐落于五莲县城东南的王世疃乡迟家庄村,是战国
时的古城堡。 因北依牌孤山,故名为“牌孤城遗址”。城址东西长300米,南北宽25
0米,面积为7.5万平方米。现存城墙东面较高,平均高度约3米,局部高度为4米;城
基宽6.5米,顶宽3米,均为沙土分层夯筑而成。其东北部城墙之夯土特别坚硬,上面
寸草不生,被风蚀之突出部分,敲击有声。牌孤城遗址发现于50年代初,此后,在城
内外出土许多铜剑、铜戈、铜镞等文物。其中尤以1964年秋出土的8块古印最为珍贵,
印文均为“左桁正木”。据此推断,“左桁”与“左关”当同是齐国东部沿海一带的
重镇。 距城东北约500米处,有一地名曰“百将口”,其周围每年都有不少青铜兵器
出土,同牌孤城内出土的兵器相同。据传,在此曾损折过百名战将,故名“百将口”。
据出土文物的分布情况及民间传说推论,此处是一古战场,这里曾发生过一场激烈的
战斗,与牌孤城有直接联系。牌孤城遗址对研究战国时期齐国的经济、文化交流等,
都具有重要意义。
莒国故城位于今莒县县城,为东周至汉代时期的古遗址。莒城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商为姑幕国,西周分封为候国。春秋初年迁于莒(今莒城),秦灭六国,改莒国为县治。
西周时建的莒国国都面积近百平方华里,为现在莒城的6倍多。《水经注·沭水》
载:“其城三重,并悉崇竣,惟南开一门,内城方十二里,郭周四十许里”。今之莒
城垣,是元代缩城,明代砌之以砖,因而有“三撙莒城”之说。莒城城垣外部和子城
系周至汉代所建。故城外廓除东面模糊不清外,其余三面残垣犹存。现在西北城门口
尚存城垣。50年代初,从立“莒国故城”的碑志地点起,向东北延伸,尚有完好的子
城城垣三华里许, 50年代末被拆除。现在南面的子城尚存残垣700米,高8米~9米,
宽40米。城垣宛若一条长廊,煞是壮观。1977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且于门故址春秋时期莒国都城的西南门,即且于门。古代曾立碑以志。碑高79厘
米, 宽54厘米,厚1.5厘米,现存莒县博物馆。关于且于门,还有一段广为人知的历
史故事:齐庄公四年(公元前550年) ,齐攻晋未遂,回师袭莒,部将杞梁战死。噩耗
传到临淄,杞梁妻痛不欲生,全身镐素,出临淄到长城(齐国长城)边迎丧,她哭夫十
日,城墙崩塌,便投入淄水而死,这就是孟姜女哭长城故事的由来。后人出于对暴君
的憎恨,便把这个故事附会到三百多年后的秦始皇身上。
乐毅垒在莒城东南约3华里处, 原有一堆像小山似的巨石,这就是“乐毅垒”。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采纳了乐毅的建议,联合五国(楚、韩、赵、魏、燕) 兵力,以
乐毅为大将攻伐齐国,取齐七十余城,唯莒、即墨未被攻破,当时齐缗王也只身到莒
避难。乐毅率大军包围莒城,并在城东南方用巨石垒筑高台以观察城内情况。由此历
代相传此台为“乐毅垒”。
国士桥位于莒县护城河上。原为长6米,宽3米许的石砌五孔桥,名“国士桥”。
桥西侧有古碑两方,一为卧碑,传为唐代所立;一为立碑,为明代遗物。在两方碑的
稍南有一石碑,碑身完好,正面隶书“国士桥”3字,为清康熙元年(1662年) 知州韩
弘度所立。石碑阴刻内容大意是:春秋时期,有个叫柱历叔的人在莒国为官。他忠君
爱国,智深虑远,但国君敖公昏聩,于是他愤而离莒,到一孤岛上居住,过着夏用菱
芡充饥,冬以橡栗为食的孤苦生活。后来敖公果然国破人亡。历叔听说后,要回去以
死殉君报国。好友劝他,说:为何要为他而死呢?历叔说:我今去以身殉国,以此警
劝后世那些不识贤臣,类似敖公的国君,再不要重蹈误国之辙了。厉叔毅然回归莒国,
他站在五孔桥上,便纵身跳到桥下溺水自尽。后人推崇厉叔的高风亮节,便称誉他为
“国士”,并立碑以志。又因他是在这五孔桥上殉国的,故把桥易名为“国士桥”,
示以纪念。古桥于70年代拆掉,重建新桥。三方石碑,现已无存,但碑文收入《中国
人名大辞典》。
书院夜诵故址位于莒县城南。春秋末期,孔子的得意门徒曾子和子夏曾在莒国为
官,并设立书院讲学,今书院遗址尚存。传说每当晨风夜露之际,犹闻有朗朗的读书
之声从书院方向隐隐转来,便立石以志,名曰“书院夜诵”,并列为莒县八景之一。
浮来山又名浮丘, 位于日照市莒县城西8公里处。有三峰,北为“佛来山峰”,
西为“浮来峰”,南为“飞来峰”,三峰鼎峙而又拱围相连,统称浮来山。山上多次
发现三叶虫化石和其他海生动物化石, 说明早在4.9亿年-4.4亿年前古生代奥陶纪,
浮来山曾淹没在汪洋大海之中。浮来山历史悠久,多文物古迹。
定林寺与天下银杏第一树位于浮来山东麓。定林寺始建于南北朝时代,中国历史
上著名的文学理论评论家刘勰晚年曾在这里居住。定林寺始建于南北朝时代,久圮,
现建筑为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建。寺南北长95米,东西宽52米,面积为4940平方
米。整个建筑分前、中、后三进院落,以大雄宝殿为主体向前后左右展开。东西两庑
对称,依山势而建。大雄宝殿前有一株银杏,树高26.3米,树围15.7米,现仍春
华秋实,枝叶繁茂,称“天下银杏第一树”。1982年,联合国科教组向全世界播
放了它的近影。
刘勰故居位于定林寺中院,建于南北朝,清重修,为刘勰校经藏书之处,是一幢
砖石结构的二层小楼。 门匾上镌刻“校经楼”,为1962年纪念《文心雕龙》著书146
0年时, 由郭沫若题写。楼现辟为刘勰生平陈列馆。馆内正中悬挂着黑白龙、王小古
等著名作家创作的刘勰肖像,两边是著名文学史教授陆侃如撰写、蒋维崧手书的《刘
勰生平》和《刘勰年表》,还陈列着《文心雕龙》的各种版本和当代研究文献及纪念
章。1977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怪石峪定林寺山门南有小桥,名曰“柳桥”。桥南有一片怪石,其状如睡狮,如
奔马,如卧牛,形态各异,这就是“怪石峪”。怪石丛中有一红亭,六角飞檐,建于
1962年,是为纪念《文心雕龙》成书1460周年而建。郭沫若命名,并题写“文心亭”,
镌石立碑。 亭内巨石上镌有“象山树” ,字大盈尺,沉雄豪劲,浑穆苍古,落款为
“隐士慧地题”。据传为刘勰的亲笔。
陵阳河遗址位于莒县城东南陵阳河之南, 面积约4万平方米,属大汶口文化晚期
类型,距今约五千年左右。1957年发现,1963年曾首次拭掘,1979年正式大规模发掘。
先后清理墓葬36个, 随葬品2800余件,其中有8件随葬品在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属
首次发现。在陵阳河遗址的墓葬中,发掘出带有图像字的大陶尊,经有关方面考证,
确定为“图象文字”比象形文字还早,可以说是汉字的祖型。陵阳河遗址还出土了成
套的酿酒器,说明在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掌握了酿酒技术。十九号墓里出土的“陶
质牛角形号”,长32厘米,它酷似黄牛角,吹之能声闻数里,是在出土的原始社会文
物中仅有的发现。另外,还出土了两件白陶和两件高柄杯盖纽,很像鸟形器物,为研
究少昊文化提供了实物依据。
齐长城遗址齐长城经莒县东莞段称“东莞齐长城”,经五莲县部分称“齐长城五
莲段”。齐长城经莒县境内的保护地段位于东莞乡的北山村以北15公里的一段,和曾
家山东长岭的一段, 高约3米,宽逾10米,系黄土粘土夯筑而成。该段1977年被公布
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莲县地段,西起河湖山,长约50公里,1979年被公布为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