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其他地区主要旅游景点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82&rec=34&run=13

老龙湾原名薰冶泉,俗名老龙湾,位于临朐县城南12公里的冶源村前的海浮山阴,
系地下泉水涌出地表汇集而成。 水面面积约5万多平方米,水深数米。水清澈见底,
四季恒温(18摄氏度左右)。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将其载入《水经注》。老龙湾内泉计
万许,著名的泉有铸剑池、善息泉、濯马潭、万宝泉等。铸剑池,又名薰冶泉,在老
龙湾西端,是老龙湾主要源泉之一,传说春秋时欧冶子曾在此铸剑淬火。池西南角磐
石峭壁上,镌明末道人雪蓑手书“铸剑池”三个雄劲大字。善息泉在老龙湾南白龙行
宫故址东40米处,泉水由海浮山脚卧牛石下喷涌,煮水烹茗,清香纯正。濯马潭在江
南亭前,传说战国末期,齐宣王的妻子钟离春曾在此洗马,故名濯马潭。濯马潭出口
处横一拱形石桥,名云桥。濯马潭水未过云桥,即与外水相遇,水面上横有两水分界
线,泾渭分明,是为奇观。万宝泉位于老龙湾北,为长方形水池,池东边松节亭内有
一石碑,书“万宝泉”二字,为清同治年间秀才冯锡田手笔。
老龙湾南有江南亭, 东西长8.7米,南北进深4.6米,高5.2米,是明代著名散曲
家冯惟敏晚年弃官归里,隐居于老龙湾畔时所建。1912年,重新修葺,亭为砖木结构,
硬山卷棚式,属明代民间建筑形式。老龙湾北有清漪亭。清光绪《临朐县志》载,明
代礼部尚书冯琦曾在此建清漪亭,久圮,在其址建小亭,题曰“芳洲”。因年久失修,
1965年拆毁,1973年再建,仍名芳洲亭。1993年更名为清漪亭。亭为攒尖四坡屋顶,
面阔3.5米,高7米,丹柱青瓦,造形精美,四面环水,一小桥与北岸相连,此外,还
有澎壶亭、云栖亭、万宝亭、竹节亭等。1981年,老龙湾风景区管理所成立,并建石
碑、梅花山,修葺亭阁,扩植竹林。于湾中竖起两个铁铸龙头,东西相望,喷水吐珠。
1984年12月,临朐县人民政府将江南亭、铸剑池、万宝泉、芳洲亭、雪化桥等古迹被
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老龙湾接待游客约25万人次。
山旺化石保护区位于临朐县城东北22公里处的山旺村西。这里的硅藻土页岩中蕴
藏着大量形成于1800万年以前的古生物化石,俗有“万卷书”的美称,被誉为“世界
化石宝库” 。1980年1月17日,国务院确定化石产地山旺为国家重点保护区,保护区
面积1.2平方公里。次年设置了专门的保护管理机构。
保护区内已发现化石10个门类,400余种属,1万余件。其门类之多、品种之全及
体态之完美属举世罕见。千奇百态的哺乳动物化石中,有翼膜尚在的蝙蝠和须毛犹存
的硅藻鼠化石;有迄今世界上唯一的保存最好的东方祖熊完整骨架;有体形庞大的食
肉动物犬熊、豺熊和半熊化石;有无角犀牛化石;有三角原古鹿化石等,标本保存极
为完整,就连皮毛、胃中食物都保存了下来。鸟类化石是脊椎动物发现化石稀少的一
个门类,由于硅藻土页岩轻薄、细腻和防腐的有利条件,山旺保存了多而完美的鸟类
化石。其中山旺山东鸟是中国首次发现的第一个完整的鸟化石,它填补了中国第三纪
鸟类化石的空白。硕大临朐鸟是中国发现的最大的鸟类化石。中华河鸭是中国已知鸭
科甚至雁形目保存最完整、时代最早的化石代表。鱼类化石最为丰富,其中仅鲤科就
包括8属10种。 无脊椎动物的昆虫化石不计其数,已发现8目,30科,100余属,近20
0种。植物化石,包括藻类、苔藓、蕨类、裸子和被子植物等,不胜枚举。除藻类外,
已发现植物化石140余种,分属46科,98属。山旺化石不仅门类众多,而且保存完整。
如树叶的叶脉、蝙蝠的翼膜、蜘蛛的足毛、蜻蜓的羽翅、鸟的翎毛等等都印痕清晰,
历历可辨,就连极难形成化石的蝌蚪、青蛙、蝾螈、蜜蜂、花朵,都保持了原态,有
的还保持了原来的色彩,举世少见,故有“稀世珍宝”之称。
山旺化石为研究华北中部中新世生物群、古气候及地层对比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对中国黄海、东海大陆架矿产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山旺已成为中国古生物研究
的重要基地。全国各地有关科研单位和大学,每年都派人前来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
自1978年后,来山旺考察旅游的人数日渐增多,先后接待澳大利亚、美国、英国、日
本、前苏联、奥地利、加拿大、意大利、德国等10多个国家和港澳地区的学者、游客
近千人次。
山旺古生物化石博物馆位于临朐县城文化路西侧,建于1985年4月4日,建筑面积
1600平方米, 展出面积700平方米,是中国第一座县级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博物馆主
体建筑采用楼阁式仿明清古建筑形式,全馆为一个大展室,收藏动植物化石标本上万
件,其中很多是举世罕见的珍品。展品分动物和植物化石两大类。植物化石标本包括
苔藓、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展品主要是保存完好的枝叶、花、果实和种子,
其中以枝叶最多,花朵还保持了原来的色彩,树叶的叶脉清晰。动物化石标本包括昆
虫、鱼类、两栖、爬行、鸟类和哺乳动物。展品中有极难形成化石的蝌蚪、蜜蜂、蚂
蚁、蛇、青蛙等,也有山旺山东鸟、硕大临朐鸟、三角原古鹿、东方祖熊化石、无角
犀牛化石等稀世珍宝。 开馆以来,每年接待中外游客4万余人。全国政协副主席杨静
仁、文化部部长朱穆之等先后来馆参观。
沂山旧称东泰山,别名东镇,位于临朐城南50公里处,是沂蒙山主脉,素有“泰
山为五岳之尊,沂山为五镇之首”的盛名。沂山历史悠久,西汉太初三年(前102年),
汉武帝亲临其下设祠祭祀。至清末2000多年间,历代朝廷对沂山有望秩之典,沿袭致
祭,修建庙殿。
沂山主峰为玉皇顶,因旧有玉皇庙而得名,海拔1031.7米。在旧庙东极顶有一巨
石探出绝壁,谓“探海石”,晴日凌晨,登石可观东海日出。主峰东侧凹处,原有法
云寺,相传建于东汉,今已废,但千载古松犹存。周围十余里多松柏,构成林海,蔚
为壮观。 法云寺古遗址处,1987年建林场管理处和游客接待室。古寺遗址北约500米
处,两崖壁如石门,中间峪谷深峭,名曰“黑风口”,传说即当年黑旋风李逵“沂岭
杀四虎” 之处。古寺东2公里许,至百丈崖。山崖陡如劈,上下高差约65米,一股清
流飞溅而下,遥望若白练悬挂,近视如细雨濛濛。崖下积雪常至四、五月不消,骄阳
盛暑之季,这里亦寒气袭骨,谓之“百丈瀑布六月寒”。悬崖半腰中,原有“迎仙亭”,
明隐士雪蓑题刻已被水流冲激坠毁崖下。崖北侧有吕祖洞,洞旁石缝中有古松,曰万
年松。对面石壁镌“海 ”两个大字,方逾径丈,十分壮观。百丈瀑布之下,便是玉
带河,即汶河上游。
沂山诸峰,唯“双崮”最为奇险。“双崮”,是“狮子崮”和“歪头崮”的合称,
位于玉皇顶西北,各因形而名。二崮东西对峙,中间峭峪万丈,白云翻滚。“歪头崮”
三面悬崖, 唯南侧一小径可盘旋而上。 至峰顶有一石门,门呈拱形,内有石庙,曰
“碧霞宫”,是祭祀泰山老母处。碧霞宫旁有一石穴,名曰“天池”,相传是碧霞元
君净面处。
沂山遍布碑碣,故有“东镇碑林”之称。古代石碑百块,多是御敕或御遣大臣祭
沂山所立。其中有汉武帝太初三年祭告沂山碑、隋文帝开皇十四年(594年) 诏东镇沂
山碑、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年)诏封沂山为东安公碑、五代后周广顺二年(952年)周太
祖祭告东镇碑、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年) 诏重建东镇庙碑、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
祭告沂山碑、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 诏封沂山为东安王碑、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
年) 加封五镇诏封沂山为元德东安王碑、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诏封沂山之
神碑、明世宗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祭告东镇沂山碑、清圣祖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
祭告东镇手书灵气所钟碑、清高宗乾隆二十年(1755年)祭游沂山亲笔“大东陪”碑等
12块御碑及历代名人墨客撰文题咏的碑碣,成为国内少见的艺术珍宝。
石门坊别名石门山,又称石门房,位于临朐城西南9公里处。山入口处两峰耸立,
对峙如门,故名石门。古迹众多。
逄公庙位于入山口东里许,相传建于唐。据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石门坊重修碑
记载:“自唐迄今,殿宇巍峨,廊舍连云,僧僚动以百计”。宋、元、明、清、民国
时期均有修葺。1935年修建文昌殿。日军入侵临朐后,两庙遭兵燹之祸俱毁。1991年,
临朐县旅游局在崇圣寺原址修建了逄公庙。1992年,纸坊乡谭马村又在这里修建了文
昌阁。两建筑均为砖瓦木质结构,建筑面积皆45.9平方米。崇圣寺西侧有石塔两座。
西石塔建于明宣德七年 (1432年) ,耸立山坡,高约8米。东石塔建于明天顺五年 (1
461年),立于谷底,高约7米。两塔经500余年风雨剥蚀,其石雕磨刻仍显风采。文昌
殿东崖石壁原有题刻“晚照”两个行书文字,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山石脱落,“晚
照”崩毁。同年,衣绣桐、衣文俊重刻“晚照”二字,字迹流畅有力。壁之下绿树成
荫,日落西斜,霞光透过林隙直射“晚照”,景色奇特壮观,故有“骈邑石门晚照残”
佳句。
三石龛位于崇圣寺西北。西边石龛为崇圣寺第二代住持僧聚公禅师寿堂,东边石
龛亦称三盘炕,为崇圣寺住持僧道明禅师寿堂,中石龛与西石龛内各有僧骸一躯,合
称三石龛。据明末傅国所著《昌国艅艎》载:“壁龛有僧骸二躯,相传为宋时人卧化
于此,至今未朽,寺僧因附泥其上,遂如卧佛形”。清光绪《山东临朐县志》记载:
“壁龛有僧骸二躯,相传为宋时人卧化于此”。民国《山东临朐续志》云:“所谓僧
骸者,久已无存”。
石佛雕像位于山北石壁,有石佛大小雕像70余尊,多系唐天宝年间(742年-755年)
造像,以后历代均有雕刻。佛像或结跏趺坐,或双足跣立,或骑坐麒麟,其容貌各异。
由于年久,毁坏较重,但数处雕像边铭文可辨。
石门坊古迹大多被毁,但自然景致仍然迷人。清嘉庆年间,石门坊始见黄栌树,
至民国后,黄栌树成林,今已布满山峦。每值深秋,霜染栌叶,漫山红遍,间以青松
翠柏,重阳前后最艳。1979年12月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民俗博物馆位于安丘县石家庄村, 建于1988年3月,占地面积1900平方米,建筑
面积920平方米, 为山东省旅游局、潍坊市旅游局、安丘市政府联合投资兴建。博物
馆坐北朝南,为四合套院,采用当地传统建筑工艺建成。房屋腰装尖基,石灰泥墙,
房顶为小瓦梢,茅草履盖。内设民间礼仪厅、民间工艺室、民间文娱室、农事用具室、
农家生活室、 农家纺织室、村塾学堂室和婚俗院等8个展室。院内遍植垂柳、青竹、
花卉,青砖铺设甬道,典雅清幽,较全面地代表和体现了明末清初鲁中一带农家生活
和风俗习惯。
博物馆正堂为民间礼仪厅,集中展示节俗、礼俗和祝寿。此厅一分为三,中堂张
灯结彩,正面奉祀财神像,“福禄寿三星图”和“天官赐福图”分挂两边,一派除夕
夜的氛围。左上房迎面挂“虎溪三笑图”、“百寿图”、“警子篇”,北墙上悬“八
仙庆寿”,南窗下置古色古香的罗汉床。右上房展示了民间礼仪,壁挂“二十四孝图”
和“治家格言”、“朱子家训”墨轴,李氏家堂挂轴供奉正北。民间礼仪程序所用的
器物道具分列房门两边,琳琅满目,再现了当地农家的各种礼仪。
民间工艺室陈列着各种民间工艺品,有剪纸、泥塑、刺绣、花模、年画等,具有
鲜明的地方特色。民间文娱室放置着各种民间文娱所用器物,有民间舞蹈用具龙灯、
高跷、旱船、狮子等,游戏娱乐器械--“十八罗汉斗悟空”,再现了庄户人欢庆丰年
的壮观场面。农事用具室内有各种农器具,东墙有大型壁画“四季生产图”,展现了
农家一年四季劳作的景象。农家生活室内为农家生活用的各类器皿,展现了农家的居
室生活。农家纺织室陈列着已有数百年历史的纺机、纺车,墙上有大型壁画“农家纺
织图”,再现了自黄道婆传播种植棉花以来,鲁中一带人民民间纺织工艺的全过程。
村塾学堂室的正面,是孔子画像,两壁悬挂当地文人墨客的字画,橱首、案头摆放着
“四书五经”,再现了封建教育的情状。婚俗院,正房为洞房,房内南为土炕,炕上
棉被褥高叠,拳腿桌置于中间。炕前置八仙桌,上置民间工艺品、妆奁等器物,以及
婚礼用服装和凤冠、乌纱。后院放置两乘四抬花轿、马车。旅游者可穿上传统婚服,
举行中国古典婚礼,煞是热闹。山东省、潍坊市旅游部门于1984年在石家庄村开展民
俗旅游, 深受国内外旅游者的欢迎。至1993年底,已接待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36批
5493名国外游客。
汉画像石墓原在安丘县城西南董家庄村。 1959年12月发现,经发掘整理,于196
3年迁至县城北关园艺场复原, 1981年对外开放,是山东省内规模最大的汉画像石墓
之一。墓主为东汉青州刺史孙嵩。孙嵩(138-195) ,字宾硕,北海安丘人。汉桓帝延
熹二年(159年),当时官居功曹的赵岐因受宦官迫害,只身逃出,投奔孙嵩。数年后,
赵岐诏为并州刺史,临别时为孙嵩设计墓一座,以作留念。时日不长,党锢之祸起,
赵岐再次沦为罪人,孙嵩受株连。黄巾起义爆发后,党锢开禁,赵岐先任敦煌太守,
后升为太常,孙嵩也被起用为青州刺史。孙嵩家本富有,擢升后更是荣耀,此墓可能
是此间修成的。
石墓坐北朝南,南北长14米,东西宽7.91米。自墓道至后室的方柱,构成一条南
北中轴线, 整个建筑规整对称。墓室分甬道和前、中、后室4部分。除墓门前的甬道
以砖铺地外,其余部分全部用巨大的石块砌成,共用石材224块,其中有画像石103块,
组成69幅画面。画像石分布于墓门和各室四壁、室顶及柱子上。画面用浅浮雕、高浮
雕、透雕、阴刻等技法刻成,场面壮观,生动逼真。内容大体可分为奇禽异兽、神话
传说、社会生活、历史故事4类。
奇禽异兽类画像分布于各室,姿态生动,许多兽类有双翼,是画像中的佳作。神
话传说类画像题材占比重最大,内容多样,主要有仙人骑鹿、伏羲女娲、日轮月轮、
仙人、云车等。社会生活类画像的数量不多,主要题材有车骑、出行、乐舞百戏和狩
猎图等,为研究东汉中期封建等级制度下的社会习俗、乐舞百戏提供了珍贵资料。历
史故事类画像很少,内容较为明确的为升鼎图。此类画像石有着宽大整齐的边饰,雕
刻精巧。日本《朝日新闻》载文,称赞该墓:“如果说可以称为山东的骄傲有三的话,
那就是孔子、泰山、画像石。”自对外开放以来,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宾客来此参
观考察。
庵上石坊位于安丘县城西南35公里处的庵上村,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是庵
上村马若拙为其兄马若愚之妻王氏所立的节孝坊。石坊坐西朝东,高15米,宽9.35米,
分顶、 身、 座三部分。整个石坊均用巨大的石灰岩雕刻而成。上刻有清宣宗皇帝的
“圣旨”和“大清道光己丑岁建”等大字,刀法精巧,字迹端庄秀丽。尤其是雕刻的
人物、鸟兽、花卉,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其中有矫健昂首的麒麟,吞云吐雾的青龙,
情趣盎然的猿猴,玲珑剔透的鸟笼,勇猛刚劲的雄狮和繁花正茂的花卉等。石坊上的
不同物象采用了不同的雕刻技术,如浅浮雕、高浮雕和透雕等,主次分明,疏密得体,
表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平,堪称石雕艺术的珍品。1992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1993年,近2万中外游人参观了庵上石坊。
团山子古火山口位于昌乐城南20公里处, 海拔191米,相对高差30米。据中国科
学院地质专家鉴定,系郯庐断裂带上的新生界第三纪玄武岩火山口,距今约有1800万
年。火山口内,纵剖面高20米,底部直径65米,四周岩壁与喷发口呈40度倾斜。东壁
陡峭,石条鳞次栉比,呈辐射状,仍保持着当年火山爆发的原始状态。火山口周围遍
布着喷射出来的瓜状石蛋,呈黄褐色,与内壁岩石颜色相近,敲击时有金石声。火山
口周围35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储量达数千万克拉的蓝宝石矿藏。 团山子火山口为国
内所罕见,对于地球物理和地震研究具有重要价值。80年代后,县乡两级政府先后投
资24万元整修仰观台、劈山路,加固了剖面,修建了围墙、凉亭等。田纪云、宋平、
宋健、 谷牧、 钱伟长、姜春云、杨成武等领导人先后来此视察观光。钱伟长题词:
“北展火山口,齐鲁之宝”。
诸城市博物馆原址在诸城南阁街,建于1975年,1979年迁至东关大街47号,占地
面积99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全馆呈庭院式布局,东北两座展厅,为仿古
式二层楼建筑。 馆内陈列面积1000平方米,馆藏文物15000余件,其中一级品41件,
二级品60件。著名的东周青铜器--鹰首提梁壶,曾赴日本、奥地利等多个国家巡回展
出。东周青铜编镈,汉代铜镇墓兽等多次参加过山东省及全国文物展览,有很高的收
藏价值。建馆以来,还先后举办了《诸城历史文物》、《古代青铜器》、《明清瓷器》、
《古代书画》、《汉墓画像石刻》、《古生物化石》、《秦兵马俑展》等陈列展览。
博物馆每年平均接待中外观众万余人次。 1993年接待韩国、台湾等观众200余人,国
内观众1万余人, 其中较著名的有日本佛教造像艺术考察团和韩国佛教造像艺术考察
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