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市区主要旅游景点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82&rec=19&run=13

太白楼(李白纪念馆)又名太白酒楼,位于市区太白楼中路路北,高15米,宽35米,
占地面积4000余平方米,是唐代贺兰氏经营的酒楼。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开元二十四年
(736年) 移家任城(今济宁市),时常去此楼饮宴,后人为纪念李白,故以太白命名。
楼原在任城故城内,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重修,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移至现
址。1948年毁于战火。1952年重建。
太白楼坐北朝南,为两层七楹歇山顶式建筑,四周走廊环绕。墙上镶嵌诗文刻石
数十块,其中“观”字刻石传为李白所书,于清嘉庆十年(1805年)出土于运河边,同
时出土的还有一块“壮”字刻石,已失。二楼内壁所嵌李白、杜甫、贺知章线刻画像,
系明万历年间李汉章立石。太白楼于1987年9月辟为“李白纪念馆”,馆内分两部分,
一部分是李白生平,由反映李白游踪的示意图、照片组成;一部分为李白诗文与后人
关于李白研究的论文专著、李白墨迹及现代书法家的题词等。其中李白所书《清平调》
平卷墨迹摹本,长约8.25米,行草书体,卷末署“天宝元年李白醉书”,下压“李白
之印”方形图章,卷面钤盖数十枚收藏印鉴,卷后有吕温、苏轼、黄庭坚、米芾、蔡
襄、赵子昂、文征明、祝允明、朱彝尊等历代书法家的跋语。另外,传为李白所书的
《送贺八归越》诗帖,明朝祝允明手书杜甫的《饮中八仙歌》长卷等,均具较高的历
史和艺术价值。
济宁城古运河俗称运粮河,西起京杭大运河,迤逦南流,经顺河门入南四湖,流
经市区,长644公里。自至元二十年(1283年) 建大都于燕京,为了达南粮北运目的,
遂由任城(济宁)向北至须城(东平)开挖一条“济州河”。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又挖
了一条东平至临清的人工河,名曰“会通河”,始通“永济渠”。从此,运河山东与
江南沟通,成了全国南北运输的主航道。至明永区九年(1411年),由工部尚书宋礼在
城内南部挖越河并建上新、中新、下新三闸以调节运河宣泄,同年又大规模疏浚“济
州”、“会通”两河,永乐十三年(1415年)峻工,统称“会通河”。从此,运河船只
南往淮驶向江南杭州,北通临清入“卫运河”直达北京。京杭运河至此全部畅通。济
宁地处运河中游,为运河的南北枢纽。这时的济宁城“船舶往来,商旅辐辏”,文化
发达、市场繁荣到了空前鼎盛时期。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几次整修,城区段全用青石
垒砌,使河岸成荫,花卉点缀,使古老运河增添新的生机。沿河漫游,则别具一番诗
情画意。
崇觉寺铁塔位于市中区铁塔寺街北侧铁塔寺内。铁塔寺原名崇觉寺,始建于北齐
皇建元年(560年)。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建铁塔,遂改称铁塔寺。铁塔原为7层楼阁
式,明万历九年(1581年) 济宁道台龚勉集资重修时,在原塔上增加2级并铸起塔顶。
铁塔通高23.8米。铁塔本身高度仅十余米,平面呈八角形,铁壳砖心,每层由塔檐、
平座、勾栏组成,塔檐和平座下施半拱,平座边有高约30厘米的围栏。塔壁每层四面
有方形假门,其余四面设龛,龛内各置佛像二尊。一、二层塔壁上铸有“大宋崇宁乙
酉常氏还夫徐永安愿”和“皇帝万岁”、“众臣千秋”等题记。除顶层八角尖端悬风
铎外,其八层各层风铎已失,鎏金宝瓶塔刹,置于仰莲须弥座之上。铁塔构件仿木结
构建筑雕模铸制,反映了宋代铸造技术的水平。塔身下部为砖砌八角形基座,基座南
辟门,室内顶部砌八角藻井,中藏宋代千佛石像和清光绪七年(1881年)塔铭。1988年
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声远楼原称“钟楼”,位于市中区铁塔寺街。因楼内悬一巨型铁钟,用槌撞击,
声传甚远,故名。始建于宋,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明天顺四年(1460年)都曾重修。
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又进行过较大重修。楼基为砖石砌成,高3.5米。楼为两层,
飞檐, 十字结脊,通高17米,拾级可上,四角端立高1.5米的巨大吻兽,中央置一麒
麟。二层檐下南悬“声远楼”匾额,为明万历年间济宁道台龚勉题署。楼内雕梁画栋,
中悬巨型铁钟一口,高2.2米,厚0.2米,唇口周长4.5米,重约7.5吨,为宋代原物,
形状古朴,声闻方圆10余里。1977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碑馆原称“小金石馆”,俗称“汉碑群”,位于市中区铁塔寺教育局院内。馆
内藏汉碑7块, 汉画像石1方,魏碑、唐碑各1块,明清刻石多块。这些石刻原来先后
存放于济宁文庙和州学明伦堂内,1929年,济宁县教育局长王大恕将其移置现址,并
建亭保护,名曰“小金石馆”。馆内最大的碑《司隶校尉鲁峻碑》,立于东汉灵帝熹
平元年(172年),高9尺,阔3尺,额题“汉故司隶校尉忠惠父鲁峻碑”篆书2行,据传
碑文为蔡邕所书。 济宁汉碑馆内藏的这批石碑, 屡见于《集古录》、《金石录》、
《金石文字记》等著录,是研究汉代历史与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1977年被公布为省
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济宁东大寺位于市区小闸口古运河西岸,为伊斯兰教礼拜堂。据寺内碑刻记载,
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相传原为朱元璋表彰有功于此地的回族将领胡大海而建。主要
建筑均沿东西轴线排列,有序寺、大殿、望月楼三部分,建筑面积4184平方米。
序寺包括木栅门、石坊、大门、班克楼和南北讲堂。木栅门紧临河岸,门内即石
雕“日月坊”,上额有“清真寺”三个字。由门坊向里,即大门三楹,门内南北两侧
各有讲堂六间,院中央有重檐圆顶班克式二层楼,是为“斋月”期间宣读《古兰经》
及平日召唤穆斯林信徒前来礼拜之用。
大殿是寺内主体建筑,阿语称作“麦思真代”,面阔28米,进深40余米,最高点
约30余米。由卷棚、正殿、后殿(窑亭)组成。卷棚居前,面阔五间,进深二间。正殿
为单檐歇山,前置木隔门12扇,木棂花格由金绿楠木雕成阿文图案。门上正中悬有乾
隆御笔, 钦敕保护回民的红漆金字匾额。殿内分列24根直径0.6米的圆木柱网,承托
着42间广厦的上部构架。后檐连接着阔三间、深二间的三层后殿,殿正中设有象征性
的“圣笼”。上部为六角攒尖窑顶,上竖铜制鎏金宝瓶。殿覆黄绿色琉璃瓦,脊顶嵌
有16条琉璃滚龙,中衔两颗巨大的圆珠,垂脊砌有云龙、走兽、鸱尾等浮雕。大殿同
时可容纳2000余穆斯林教徒进行礼拜活动。
望月楼居大殿之后,是“斋月”期间穆斯林登高望月的地方。楼为双层,平面呈
长方形,砖木结构。楼北侧有沐浴室,楼西侧为教长居室,后门为牌坊式建筑,悬有
“古礼拜寺”匾额,两根石雕坊柱,精刻对舞的凤鸟,与前大门的雕龙抱柱相映,寓
“龙翔凤翥”的涎试意境。东大寺是集伊斯兰建筑风格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为一体的
建筑群,在省内清真寺中居显要位置。1992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仲子庙又称卫圣庙,位于市区东南约20公里南阳湖东畔鲁桥镇仲家村,是奉祀孔
子弟子仲由的祠庙。据《济宁直隶州志》载:“汉更始元年仲子十七孙 (世德) 为避
‘赤眉’乱,自泗水卞邑流寓济宁(任城)建庙横坊村,今仲家浅也”。据《仲里志载》
:“庙始建于唐,金元以后,历代有修茸”,“开元七年贺知章为任城令时创修并拨
祭田千顷,供仲氐春秋祭祀”。
仲庙由石坊、大门、穿堂、两庑、大殿、后楼等组成,石坊与大门在“文化大革
命”期间被毁,其余建筑均保存尚好。1984年,国家拨款大修。穿堂,为第二道庙门,
三间,面阔11.5米,进深6米,高6米,单檐硬山式建筑。堂内墙周嵌明清刻石八方,
内室存放一乾隆皇帝颁赐的木质巨匾。两庑位于大殿南北两侧,形制相同,均为五开
间硬山式,面阔16.5米,进深5.5米,高6米。南庑嵌有康熙御赐石匾,上镌“克绍家
孝”;北庑嵌有乾隆御书“圣门之哲”刻石。另有明清赞词刻石16方,分别镶嵌于南
北两庑内墙上。大殿,是仲庙的主体建筑,五楹,面阔五间,进深三间12.5米,高约
12米,单檐歇山顶覆绿琉璃瓦。前后檐各用八角形石柱四根,由砖墙固持。殿内贺木
金柱八根,方石柱基,梁架通体绘彩。殿内原有仲子像,已佚。殿内存有仲子画刻石
一通,另有康熙御赐木质楹联,上联:“三德达身修永固不贷”,下联:“四科仲正
气果则无难” ,横楣:“贤诣升堂”。后楼,二层三间,面阔10.2米,进深6.7米,
通高8米, 内存铸铁大香炉一只和“仲石谱略”刻石一方。1992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
萧王庄汉墓群位于济宁城北约4公里的萧王庄村南。 据史载,汉魏时,济宁曾置
“任城国”,据墓葬结构和出土文物考证,为汉魏任城诸王墓陵。目前尚能确切位置
者有6座。墓群规模高大,远望似小山一般,原为济宁北郊一景。1号墓坐落济宁市传
染病医院北侧,封土底径50米,高10米;2号墓在萧王庄村东南约600米处,现存封土,
曾出土一批铜器、陶器、玉衣片等文物;3号墓位于村庄东南隅,封土高约6米,底径
10米,曾出土青铜器和玉石若干,现市博物馆收藏的汉白玉石俑(4个)即为3号墓之物;
4号墓于村南约400米处, 封土高6米,底径40米;5号墓位于传染病院东南角处;6号
墓在医院“太平房”附近。1977年被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