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裤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81&rec=86&run=13

  单裤、夹裤,从前乡间流行宽档、镶腰的一种,俗称大裆裤子、宽裆裤子。腰
与裤常异色,胶东一带男裤多为青裤白腰,鲁西、鲁南惯用花格土布为裤,腰则或
白或黑。穿裤之后,自裤腰处竖打一折,以带扎裤腰,带叫裤腰带、腰带、裤带。
已婚青年男女多用红色裤腰带,甚至有在带上刺绣装饰者。民间又有系红裤带避邪
的习俗。长岛县渔民旧时少年初上船,必用红裤带,临时不及置备,也要在裤腰处
钉缝红布条。
  棉裤,从前乡村生活贫苦,衣着无多,做棉裤时,高其腰,多絮棉花,用以护
围胸前胸后,利于防寒,但十分笨拙,至今乡人比喻人嘴笨时常说:“那人嘴笨得
和棉裤腰似的。”旧时做棉裤,难得全用新布、新棉,偶尔得全新棉裤,穿在身上
倍觉体面,美称“里表三新”。
  皮裤,此裤不多有,有则以狗皮裤为上品。海上渔民有一种缝制严实的猪皮裤,
天冷时穿着下海可不透水。
  油裤,用白布涂桐油的油布制成,渔民出海时穿用。
  半皮腿子,桓台、博兴马踏湖农民割苇时穿着的防护下衣,用生牛皮缝制。
  套裤,又称叉裤,上口尖而下裤管平,穿时露出臀部及大腿后面上部,多为夹
与棉两种,男女皆用。
  短裤,又称为裤衩,男子夏季穿用,或作男女常年内裤。
  开裆裤子,不用腰带而用背带,五六岁以前儿童穿用,不再穿开裆裤俗呼为“
搿∩”,“搿∩”之后小孩自结裤腰带是成长为大孩子的一个标志。鄄城称小儿冬
季穿的连脚蹬露裆棉裤为“蛤蟆吞”,微山称为“蛤蟆皮”。
  鸳鸯腿裤,形式与开裆裤类似,两条裤管一红一绿,色彩对比鲜明。
  蓑衣裤,用织布剩下的栓机布头做成。将剪下的布头上的残线捻成小穗,染红
绿色,做出的裤子垂穗如蓑衣样,不甚结实,民谚谓:“一穿一了,白头到老。”
  膝裤,两段直筒式样,套在裤管上,系于小腿部分,覆盖脚面,流行至清末民
初。
  腿带子,山东冬季天气寒冷,旧时人们多把裤脚管用丝织的、黑色的、扁而阔
的带子,在近髁骨处扎起来,名为扎腿,带子则名扎脚带、扎腿带或腿带子。相沿
成习后,则无论冬夏,着裤必扎腿,散松着裤脚即被视为衣帽不整。
  裹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根据地男青年仿效军装,喜打裹腿,色多草
青。可打出各种纹折,一时亦成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