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辑 乡社结义祭祀福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81&rec=75&run=13

  从前村落中的结义活动,俗名结拜、拜把子。结拜的仪式多半要焚香、盟誓跪
拜,有的还要刺破手指滴血入酒碗喝“同心酒”。这种结拜的目的,有的是在谋求
生活上、道义上的知心人,如他们誓词中所说的“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不能
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有的则是带有社会政治目的的结义,晚
清在鲁西兴起的义和团运动,就是通过结义形式发展起来的。当时,以练拳为名,
每村设一个“场子”,“场子”中人,秘密结拜,互称师兄、师弟,又通过“拉场
子”、“串场子”联合其他村庄,酿成一次惊天动地的反帝运动。
  民间也有拜干亲的活动。大凡年轻人之间情投意合而结拜的,叫拜干兄弟、搿
干兄弟、拜干姊妹、搿干姊妹;或年轻人为某种目的要结拜长辈为干亲的,名为拜
干爹、拜干娘、认干爹、认干娘;或由长辈主动与年轻人结干亲的,则称为认干闺
女、认干儿。
  同村而异姓异族的人,互认“街坊辈”,按相应的亲族称谓,称爷爷、奶奶、
大爷、大娘、叔叔、婶子、兄、弟、姐、妹等,相沿几辈,序列不乱,这大约总是
先辈外来户攀附老住户的结果。
  村中的集体祭礼活动,最常见是从前农村遇大旱时的“祈雨”活动。一经公议
决定,谁主祭,谁舁神,谁带队祈号,很快即安排妥当,各家各户,编柳帽、备柳
枝,没有至时而不具备的。其他如庙会开始、结束时的请神、送神,好些地方都有
“城隍出巡”的活动,靠了习俗的力量,组织这些活动都不困难。
  旧时的乡社福利,在多数地方都是理想多于事实。山东各地,从前有“公仓”、
“义仓”的村庄不少,但不是有名无实,就是反被富人当成了剥削穷人的工具。当
时可见的是,一村或数村有一块荒草丛生的“义地”,俗名“乱葬岗”,生无立锥
之地的穷人,死后算是有个葬身之所。真正可以称为乡社福利的应该是建国后渐渐
推广的村办托儿所、敬老院、建新房补贴等新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