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摊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81&rec=45&run=13

  摊贩,是指小本经营的行商,乡人称为小贩、贩子、小商小贩、做小买卖的、
小买卖人、脚当,也有见其挑担每头都用四股绳为系,形象地呼之为“挑八股绳的”
。他们走村串街,普遍以吆喝和代声为“有声招幌”,形成了重要的民俗特点。
  摊贩门类很多,吆喝与代声各行不同,各地不同,举要如下:
  货郎,一种贩卖妇女日常用品的小贩,挑担行货,担子一头设架,挂各种货样,
一头为货箱,藏货其中,设摊时即以之为座,用小鼓代声,名货郎鼓。碗口大的小
鼓与小锣各一,锣在上,鼓在下,镶在一木柄上,左右各有软线锤,摇动则锣鼓齐
鸣,可摇出许多花点。
  卖油郎,俗称为油匠、卖油的。卖油郎多肩挑串乡,用一圆形铜片拴系挂担头,
边走边敲,名为“铛铛”、“油铛铛”。
  算命打卦的盲人,也打“铛铛”,与“油铛铛”的不同在于中心有一突出部分,
而且装在小竹架上,与槌儿拴在一起,盲人一手持杆探路,一手提此“铛铛”击之
使响。
  卖糖的,一副台担,有庙会则赶庙会,平日里就串街走巷,以一直径半尺的铜
锣代声。
  游方郎中,乡村称为“路挡子先生”、“路挡子”,摇铃为号,医术不高,药
常有假,只因要钱不多才常有些主顾。
  弹棉花的亦摇铃为号,区别在郎中的铃声缓缓而不断,弹花匠的铃声一阵阵急
急摇响。
  白铁匠,乡下称打洋铁壶的、焊洋铁桶的,吹一把小号。他们代人修理器物,
也出售自制的产品,本世纪初到五六十年代,乡间点煤油灯的时代,他们能把废弃
的各种小玻璃瓶装在自制的铁皮灯台上,做成各式各样的“火油灯”出卖。
  磨刀磨剪子的,连一串铁片钉在短木柄上,摇动哗哗作响以代吆喝,他们自称
此物为“金柜”。
  收旧货的小贩,乡间称为买破烂的、收破烂的。吆喝的方式有两种,营业方式
也略有不同。一种吆喝:“钱买--吆喝--花--胎布衬!”一般不挑担,背负一麻袋,
以收购破布为主。另一种吆喝:“乱--头发,换--洋火!”挑担的,则备火柴等小
商品,收购许多废品,可付钱,亦可以物易物。旧时农村妇女都有一个“梳头匣子”
,每年梳头收拾的头发,都积攒在这匣子中,积有相当数量,即可从这类小贩那里
换取一盒两盒火柴(俗称洋火、触灯)。
  有一种吆喝声,有声无字,例如锢炉匠的吆喝为“纹儿--瓦呵--”,两个音拖
得很长,可传得很远,没有人能解释二音为何字何义,但世代相传如此,一闻此声
无人不知是锢炉匠进村了。
  其他吆喝声,大半是卖什么喊什么。也有即兴编为顺口溜作宣传的。卖药的喊:
“我送你你不要,你要买还买不到!”卖 的喊:“来,来,来--花钱不多,有吃
有喝!”卖包子的则吆喝:“热的,热的,你多跑十里地儿,来吃个现拉屉儿!”从
前黄县有个卖薄荷糖的小贩,集当地方言编为一首歌谣,随处叫卖,随处念唱:“
我这个糖,真正强,又甜又辣又发凉!哎--甜细细的,香喷喷的,辣苏苏的,凉丝
丝的,饥困饱了,馋虫跑了,口疮消了,咳嗽好了!”人人觉得他好笑,人人觉得
他有意思,他这样吸引了顾客,生意总是不错。
  今天的小贩,以贩时装的为多,骑一辆摩托车,带货之外,带两根竹竿,赶集、
赶会,到地之后将两根竹竿绑在车上,两竿之间挂细绳,花花绿绿挂起来,就是一
个引人注目的摊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