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秋千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81&rec=261&run=13

  秋千,在山东地方流传很久。打秋千的时间和习俗各地不尽相同。有的在农历
正月开始打秋千,直到二月二日。潍坊一带从前清明、寒食时节几乎人人都要打秋
千。谚曰:“悠一悠,不长‘秋’”。(春季打过秋千,可以避免秋瘟)所以,男女
老少都争取上秋千“悠一悠”。大户人家吊“月秋千”,清明逢在农历二月间,从
正月十六吊秋千,清明若在三月,就从二月二开始吊秋千,总之要跨一个月头。讲
究的人家要在秋千的立柱上贴对联,如“花板润沾红杏雨,彩绳斜挂绿杨烟”,横
梁上贴“上梁大吉”。讲迷信的,拴好秋千先要烧纸,焚化自扎的“姑姑”,俗信
这样才可以保平安,避免摔伤事故。荣成、文登等地,端午节一定要打秋千,就是
不专门架秋千,儿童也要于两树之间或门框上拴绳系小秋千打一打。
  秋千的形式有数种:
  (一)架子秋千。这是秋千中最普通的一种。竖埋两根粗壮的立柱,并加两对交
叉的托梁柱,上顶绑粗壮的横梁。拴秋千绳一般用定置的铁环,早年潍坊地方却用
蜡条圈,穿套在梁上,叫做“拘”。打秋千前,要分别抓住两条绳,将两只“拘”
向外甩开,叫做“撇拘”。这种可移动的“拘”,俗称“活拘”。打秋千的动作叫
做“蹴”,“蹴”是用力躬身、屈腿、下蹲、直起、挺身、扩胸等连续动作的全称。
蹴秋千时,要先抓住双绳拉起坐板尽量向后退,猛地上板,顺势蹴起。若请人推拉,
叫做“送绠”,靠人抓住绠绳停下,名叫“把绠”。“活拘”秋千打起来以后,两
“拘”会逐渐向梁中间并拢,这叫“并拘”,这时,一般要停下来让给他人打。也
有能者,能够一边悠,一边“撇拘”继续打下去。打秋千的花样有多种:独立即单
人站在秋千板上,技术好的可以“蹴”得与横梁一般高,叫“蹴平梁”或“蹴平绠”
,更有能者,能随圈“拘”绕横梁一周;独坐,即一人坐在板座上蹴;单人跪蹴,
跪在板座上蹴秋千;“捞鱼摸虾”,单人跪“蹴”时,左手把住右侧绳,右手随秋
千悠动,作摸、捞的动作,边唱“捞鱼噢--摸虾,七十二呀,八十仨”;拾物件(
也叫拾石头),当秋千悠到最远处时,左手把住右边绠绳的下段,身子顺势向右歪,
斜卧,双脚勾住秋千板,身子向下垂,右手将拿着的石块放下,让他人来捡,捡到
的人,再送一块小石头给打秋千的,有的是在秋千板所及的最远处摆放石子儿,供
秋千上的人悠过来拾取,还有的人能打着秋千兼作拾石子的游戏;“旋棒槌”,以
秋千板的长度为距离,摆好两“拘”,拉起秋千板,在原板座正下方放板凳或支砖
为障碍物,坐上秋千板要偏向一方悠起向前,绕过障碍物,转到另一方向后退,再
绕过障碍物,一前一后为一圈,碰翻障碍物为失败,以完成圈数多少定输赢;“蹴
双站”,二人对面站秋千板上,一个蹴一下,轮流不断,也叫“对蹴”或“并蹴”;
“一蹴一”,一人居中坐板上,另一人跨立在坐者两胯外侧,站立者蹴,带动坐者;
“打胖孩儿”,二人对面坐秋千板上,要别人送才能悠高,适合于儿童;“逛花园”
,二人在秋千两端各把一绳,跪内侧一条腿,外侧腿脚蹬地,使秋千悠起,边蹬边
唱“一蹬蹬,二升升……五小姐,逛花园”,唱完,变换方向继续蹬,并唱“……
桃花开,杏花败,李子开花翻过来”;“青石板”,依着一根绳坐在秋千板上,用
手把住面前的另一根绳,不时抽出手来拍巴掌,请人缓缓地“送”,唱道“青石板,
板石青,秋千底下挂红灯,叫声大姐来送一送”;“串花心”,三人站在秋千板上,
中间一人不停地转身。
  (二)转秋千。见于记载的,潍县、海阳、寿光等地有这种秋千。如《寿光县志》
的记载是:“或于市町广场竖巨木高数丈,缚车轮以木杪,而垂屈板于周遭,有多
至二三十索者,横巨木下,而以人力推转,妇女靓妆,盘旋空中,飞红扬紫,翩若
舞蝶。”民国《潍县志稿》记当地打转秋千盛况甚详:“(清明节期间)秋千之在人
家庭院者,悉属旧式。惟城边白浪河边沙滩上,坎地竖以木柱,上缀横梁,四面绳
系画板,谓之‘转秋千’。小家女子多着新衣,围坐画板上。柱下围以木栅,内有
人推柱使转,节之以锣,当锣声急时,推走如飞,画板可筛出丈余,看似危险,而
小女子则得意自若也。又于秋千柱顶上悬五小旗,并系以钱,则有多数勇健少年猱
升而上,作‘猴儿坐殿’、‘鸭鸭浮水’、‘童子拜观音’种种把戏,谓之‘打故
事’。捷足者得拔旗携钱以归,观者乃夸赞呵好不绝。”
  (三)龙门秋千。简称龙门秋。曾流行荣成北部埠柳一带。春节后,择干涸小沙
河为场地,两岸各埋竖一柳木桩,两桩间横架木轴,轴两端装摇把,轴上穿一个大
木轮,轮上有6个小横梁,小横梁上各各垂下两条绠绳,各拴坐板,使6名青年女子
分坐6个坐板上,两桩下数名壮实青年合力摇动木把,使木轮飞快转动,随轮之转,
乘秋千之妇女上上下下,翻飞不止,乘者、摇者、观者一齐欢呼呐喊。这种秋千已
多年不再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