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子秧歌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81&rec=254&run=13

  流行在鲁北的商河、阳信、惠民、临邑、无棣等县,以商河县最为普遍。据传,
鼓子秧歌本来是祭祀仪式上的舞蹈,在农历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演出。
整个舞队包括伞、鼓、棒、花、丑五种不同角色。
  伞,分“丑伞”与“花伞”两种。“丑伞”又称“头伞”,是整个秧歌队的组
织者与指挥者,老翁妆扮,头戴金冠口带须,身穿黄马褂,脚蹬薄底马靴,左手握
伞插于腰间,伞头有黄缎子围顶,叫作“皇伞”,右手持牛胛骨板,骨板上系若干
小铃,以铃声的变化,指挥舞队跑场;“花伞”为女角,着戏曲人物丫环装,右手
持伞插于腰间,伞比丑伞略小,伞头覆以彩色绸布,左手空掌。“花伞”跟着“丑
伞”舞蹈,使舞队五彩缤纷。
  鼓,武生打扮。左手持扁鼓,鼓帮上钉有一寸多宽的布带,套在手腕上,右手
拿鼓槌,鼓是秧歌队中的主要演员,人数多,动作复杂,边舞边击鼓,鼓声与舞点
相合,气势非凡。鼓子秧歌即由此得名。
  棒,男青年,服装、头饰与鼓相同,双手持两头系五彩绸的木棒而舞。
  花,女青年,服装仿戏曲中的花旦,左手持彩巾,右手拿彩扇,舞姿泼辣大方。
  丑角,也称“外角”,人数可多可少,妆扮成傻小子、丑婆、县官、花花公子
等,在队中随意穿插,即兴作逗趣表演。
  鼓子秧歌队,按偶数搭配,队形排列要求对称,变化以圆形为中心。一般两把
丑伞须带八鼓、四棒、四花伞、八花,若要增人,必须按每种角色的倍数协调。队
形有“二队式”、“四队式”、“八队式”等,整个队伍少则五六十人,多则二三
百人。舞蹈队形称“场子”,有双石榴、剪子股、牛鼻钳、闯王进京等。还有一种
程式,是在大队表演之后续上一些边歌边舞的表演,最常见的是哈尔虎(又叫哈啦
虎、摇葫芦、打叉等),常见的节目有《大实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