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过小年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81&rec=214&run=13

  腊八节。十二月八日为腊八节。古代腊日没有定期,到了晋代以后,都以
十二月为腊月,所以,十二月八日称为腊八。传说佛祖释迦牟尼于这天成道。为了
纪念释迦牟尼,北宋东京(开封)各大寺庙都在这天举行浴佛会,做七宝五味粥,这
种粥叫腊八粥,又叫佛粥。后来民间也做腊八粥,甚至朝廷也做腊八粥,以赠百官。
山东各地腊八日吃腊八粥极为普遍。德州的腊八粥用八种粮食和果品制作,其中必
定有枣,象征吉祥。腊八粥的枣是“早“,栗是“力”,就是早下力气,争取明年
五谷丰收。要把腊八粥做得稠一些,粘糊糊的,粘是“连”的谐音,意味着连年丰
收。黄河口垦荒人家,家有新妇,腊八日用黄米、红枣制糕,名为“吃碗糕”。即
墨把腊八节作为农家的节日,据说取自“七人八谷”,是对谷的纪念。
  邹城把腊八作为济贫的日子。这天,无论贫富人家,只要叫化子上门,有求必
应。旧时邹城的舍饭习俗是把全村的粥、糕集中到庙堂施舍。临沂与邹城的舍饭习
俗有所不同,凡是有事不顺心的人家(如不育、丧子等),为了积德而舍饭,用一升
米加上红枣做成干饭,于腊八日凌晨抬到街上施舍,附近人家为了捧场而积极乞饭,
一会儿工夫就完成了舍饭仪式。旧时,临清的寺庙有腊八化缘的习俗,这天,和尚、
尼姑、道士纷纷到村里化缘,当地农民信仰道教和佛教,十分乐于施舍钱米,不到
半个月的时间,他们化缘得来的钱米就够维持一年的生活。曲阜孔府逢腊八日,府
内主人、仆人都喝腊八粥,同时要以腊八粥为祖先和佛爷上供,所以要安排许多人
临时支锅熬粥,“户人”中的烧火户这天要进府烧火。孔府的腊八粥分为两种:一
种粗的,给仆人喝,用大米、肉片、白菜、豆腐熬成,喝粥时每人发一斤馍;另一
种细的,供府内主人喝,并送十二府本家。用为上供的,用薏米仁、桂元、莲子、
百合、栗子、红枣、红豇豆、粳米熬成,粥面上还要放“粥果”,“粥果”用山里
红等精心雕刻而成。孔府在外有很多香火院,院中的尼姑都于腊月八日到府上讨粥,
称“盆头米”。
  腊八节正是隆冬季节,天气寒冷,俗话说:“腊八腊八,冻死叫化。”旧时,
邹平等地的地主为了表示对长工的仁慈,过了腊八节才行辞退,临走时,赠送几个
腊八糕。
  滕州、莱阳、招远等地有腊八节打扫房院的习俗,民间传说,这天神仙离位,
鬼神不忌,可以把屋子院落打扫清洁。微山湖中的船民,因腊八节前后往往有大风,
俗称之为“腊八报”,节日中所有船只都靠岸敬风神,祈求平安。海阳民间用荞麦
面、雄黄、朱砂、菜叶同兔子血混合做成丸子,据说幼儿吃了能解痘毒。庆云、无
棣等地于这日给女孩穿耳孔,泰安等地在穿耳朵眼时,先让女童到室外冻一会,说
腊八姑姑会来保佑她们不痛不发炎。泰安地方青年于腊八日爬上树顶冻一冻,俗传
这样可以一冬不怕冷。旧时,山东不少地方有酿酒、酿醋的习俗,叫腊酒、腊八醋。
现在则把蒜浸醋中,春节时吃,蒜味稍酸,醋味微辣,十分可口。
  莱西从腊八节开始到大年初三为止,妇女不能回娘家,否则,便会认为娘家一
年不如意。武城、沂南则完全相反,新媳妇(结婚不满三年)必须回娘家过节,否则,
“吃了腊八饭,一家人要散;喝了腊八米(粥),一家穷到底”。
  龙口等地的腊八节可以在腊月初八日,也可以在腊月十八日,俗谚曰:“腊八,
腊八,不是初八是十八。”

  过小年。腊月二十三日为祀灶日,民间俗称为“过小年”,亦称小年、小
年下、小年节。这天送灶神上天言事,称为送灶、辞灶、醉司命。
  祀灶是在二十三日晚间进行的。胶东地区灶神画像贴在正屋东面的锅灶墙上,
两旁有一幅“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对联,横批是“一家之主”。祭祀时,摆
上糖瓜、果品和一碗面汤,然后烧香叩头,把旧灶神揭下烧掉,这就是送灶王爷
上天了。烧时要加一些谷草和杂粮,好给灶王喂马。过去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的说法,山东通常都由男人致祭,但在恩县、博平等地却是妇女率儿童焚香拜奠祀
灶。旧灶烧了以后,有的把新灶当时贴上,有的则到除夕再贴,所以对联又有
“二十三日上天去,正月初一下界来”的词句。
  祀灶多用甜和黏的食品。普通用的是糖瓜、枣等,临朐还用羊枣、柿饼,威海
用糯米饼、小糖瓜,无棣、恩县、博平、招远、日照等地加用黍糕或枣糕,意思是
粘住灶王的嘴,不让他上天说坏话,或者是让灶王的嘴甜,光说好话,所以成武等
地称此为“涂神口”,有的还真在灶神的嘴上或锅灶门口粘上一小块糖。也有的在
灶门口抹点酒糟或酒,谓“醉司命”。
  供品除糖瓜之类外,有的供水饺,取民间“起身饺子落身面”之意,有的供面
条,有的还供上用秫秸插成的灶马、灶鸡,好让灶王爷骑马上天,一路顺风。祭祀
之后,还要举行欢送仪式。一家人跪在灶王像前,一边磕头一边烧掉旧灶王像和一
匹纸马,同时老年人念念有词:“灶王灶王,你上天堂,多说好,少说歹,五谷杂
粮全带来。”那些迫切需要生儿育女的则念道:“腊月二十三,灶王上西天,多说
好来少说歹,马尾巴上带个胖小子来。”这样就算把灶王爷送走了。淄川、招远等
地在辞灶之后还有卜灶的习俗,即悄悄外出听人说话以卜吉凶。
  泰安、庆云等地有过小年卫生清扫的习俗。胶东、鲁北等地区,从二十三日以
后,三五天内,选一晴天全家动手,把家具等全部搬到院子里,彻底清扫一遍,锅
碗瓢盆也要擦拭干净,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焕然一新,这是周代以来崇尚清洁的
遗风。
  小年这天,邹城习惯蒸黍米糕,叫做“年年糕”,农家取雪酿醋,杀猪宰羊,
叫做“忙年”,亲朋互相馈送礼物,叫做“送年”。长岛要在这天祭祖,家家挂灯
笼。过了小年以后,家家户户准备过大年,俗话说:“辞灶辞灶,年下来到。”鲁
西南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到除日止,安排得满满当当,二十四卫生清扫,二十五蒸馍
馍,二十六杀猪,七(二十七)、八(二十八)乒乓,九(二十九)、十(三十)包扁食,
忙得不可开交。德州家家忙着办年货,油炸糖糕、麻花、焦叶、油条和丸子,蒸馒
头、花卷、枣糕和包子,数量极大,除馈赠亲朋外,一直要吃到二月二。其中,枣
糕是最佳食品。大枣糕重达10斤,造型美观,花纹清晰,有花有鸟,折叠得宜,再
缀以点点红枣,显得分外精致。
  辞灶后,据说是诸神上天,百无禁忌,民间家贫不能成礼者多在此时嫁娶,谓
之“乱岁”。古代称大寒后10日为阳宅乱岁,嫁娶无禁。现在农村还多在年底结婚。